“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如黃鐘大呂,激蕩在壺山蘭水之間。 在莆田這座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美譽的千年古城,一場跨越三十九載的獎學接力,正以最生動的實踐詮釋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如今,許阿瓊獎學委員會(原名許阿瓊教育基金會)已成為莆田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獎學理事會,宛如一盞閃爍的明燈,以獎學之光照亮桑梓文脈,用赤子之心溫暖萬千學子,贏得各界同聲贊譽。
木蘭溪畔薪火起,一諾千金映丹心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边@句鐫刻在莆田人血脈中的千年古訓,在1986年的春天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注腳。 “喬木展故國之思,行云有還山之夢”,佇立壺公山巔,香港愛國僑胞許國雄先生望著故鄉貧瘠的土地與學子渴盼的眼神,毅然決定:“以慈母許阿瓊之名設立獎學金,為吾鄉栽教育之松柏!” 彼時莆田建市僅三載,百業待興。許國雄將創業所得傾注桑梓,委托莆田市政協首任主席林文豪籌建獎學基業。1987年8月22日,首屆頒獎大會的鎂光燈照亮52名學子的青春臉龐。 “三事未竟,此心何寄!”1988年許國雄溘然長逝,臨終留下了“三個一定”遺愿:“許阿瓊獎學金一定要做下去;莆田第一所高校建設一定要盡力資助;平海老家的上店小學一定要幫助建好?!?/span> 長子許奇鋒含淚立誓:“父志即吾命!”這位日后榮獲香港銅紫荊星章的企業家,同許奇有等弟妹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捐建莆田學院(原莆田高等專科學校)“許樓光圖書館”“雄馨管理學院(雄馨教學樓)”“雄馨圖書館”……在獎教獎學的路上,許奇鋒奔走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只為汲取圖書館設計智慧;在金融危機中抵押資產貸款數百萬元,只為莆田學院雄馨圖書館如期竣工。 當圖書館的琉璃瓦映照朝陽時,平海上店小學的新校舍也傳來瑯瑯書聲——許氏家族用“一諾千金”在木蘭溪畔豎起精神豐碑。 從1986年到2025年三十九年間,許氏家族對家鄉教育事業的貢獻,跨越山海,恰是對許國雄先生當年“栽下教育松柏”誓言的最好回應。
代代接力守初心,瓊瑤報得三春暉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比泡d寒暑更迭,許氏家族的獎學初心如木蘭溪水奔流不息。 第二代傳承者許奇鋒,是九、十屆福建省政協常委、二屆莆田市政協常委,身兼僑雄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與市許阿瓊獎學委員會會長,每年盛夏必歸故里。他動情地說:“我是個幸運的人,跟著父親的腳步,有幸成為國家改革開放、家鄉建設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參與者,能為家鄉教育事業作出一點貢獻,我無比自豪?!?/span> “每次看到孩子們眼里的光,就想起父親的話——教育是點亮未來的火種?!痹S奇鋒深情寄語受獎學子,“木蘭溪記得你們的模樣,壺公山盼著你們的成長。步步走穩腳下的路,時時念著心中的家,讓家鄉因你們的努力多一縷光亮、多一分暖意!將來無論走到哪里,別忘了?;貋砜纯??!?/span> 1994年,許奇鋒攜手六名香港閩籍中青年企業家,共同發起成立“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饡不I善款逾3.53億港元,在大陸23個省份援建607所“希望小學”等;資助萬名學童完成五年學業;一次性資助916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舉辦希望小學教師培訓活動;捐助100套“希望書庫”等。 “這份獎學金不是終點,而是傳遞愛的起點。”第三代接棒人許嘉威跟隨父親足跡回鄉頒獎,“每次跟隨父親回到家鄉莆田,看到那些品學兼優的青少年上臺領獎時,他們眼里閃現的光令我分外難忘。” 如今,許氏家族累計捐資數千萬元獎教興學,3537名學子從頒獎臺走向清華、北大,走向世界學術殿堂……正如市政協主席沈萌芽所言:“許氏三代人的赤誠接力,是‘寸草心’對‘三春暉’最熾熱的回應?!?/span>
三千桃李競芳菲,星火成炬照征程
翻閱泛黃的獲獎名冊,猶如展開一幅莆田英才的“千里江山圖”—— 科技報國者如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建森,首次提出基于多衛星測量的三維磁重聯拓撲形態重構的方法,發現并提出太陽風動力學湍流的二元波動論,在空間物理學領域發光發熱;福州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喻志陽,2017年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科學》上發表突破性成果,其發現被譽“可入教科書”。 杏壇點燈者如中國傳媒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樹庭,獲霍英東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莆田一中黨員先鋒教師黃綺煒、莆田一中班主任謝銘、擢英中學班主任林榮華等,用愛心守護“苔花如米小”,培育出一批批優秀學子。 實業興邦者如云適配創始人兼CEO陳本峰,開發出全球知名的IE404頁面;廈門艾飛科技創始人蔡懿翔,在智慧零售、智慧交通、智慧課堂等前沿科技領域進行互聯網升級,所創立企業分別于2017年和2019年榮獲“廈門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資質與榮譽,將科技成果寫在祖國大地。 白衣執甲者如上海市一醫院屈光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柯碧蓮,擅長近視眼及眼表疾病的臨床診治,領銜完成有關青少年近視臨床防控項目獲上海市醫學科學獎,不僅以精湛醫術“擦亮”萬千青少年的視界光明,更在醫學領域不斷探索前行。 …… 這些從莆田走出的優秀學子,在各自領域綻放出灼灼光華,鋪展成氣象萬千的人生長卷,而許阿瓊獎學金在他們人生旅程中留下的印記,也成為了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1987年獲獎者陳金春感言,這是一份鼓勵,也是一份鞭策。他從莆田一中畢業后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如今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從事工業微生物學、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研究,研究成果獲多項獎項。 1996年獲獎者鄒學強說,許國雄先生的家國情懷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激勵我努力奮斗為母校為莆田爭光。他畢業于莆田一中,后在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奮進。 2008年獲獎者李光銳感言,這份榮譽中有感動、有興奮、有淚水,終將化作我人生征程的不竭動力。他從莆田四中畢業,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在學術道路上勇攀高峰。 2015年獲獎者黃賽玉認為,許阿瓊獎學金的根已在興化學子心中深扎,是學子們翹首以盼的最高褒獎。 2024年獲獎者代表劉瑜若站在頒獎臺上,更發出新時代的擔當:“我們將以‘為天地立心’之志,把‘許阿瓊’的善念傳遞!” …… “這份獎學金不僅是我們人生的一枚榮耀勛章,更是一份莫大的精神激勵?!边@是獲獎學子們的共同感受,“它讓我們知道,奮斗的筆能揮灑出夢想的華彩!”而這些閃耀的人生,也讓“桐花萬里丹山路,三千桃李競芳菲”的時代畫卷愈發璀璨。
政協傾力奏弦歌,甘為青泥護瓊枝
三十九載風雨路,莆田政協人甘為護花春泥,用履職初心鋪就獎學之路—— 從一屆市政協主席林文豪的親力親為,他受許國雄先生委托,始終如一堅持認真辦好一年一度的獎學活動,即使到了九十高齡,也親自到會頒獎,使許阿瓊獎學活動受到社會的普遍贊譽;到八屆市政協主席沈萌芽的用心用情,她親自謀劃“四個一”工作:拍攝一個短視頻、編撰一本勵志書籍、建立一個獲獎學子專項人才庫、舉辦一場頒獎活動,“栽得梧桐引鳳來”。 2024年8月8日,許阿瓊獎學金頒獎儀式如期舉行,市委書記付朝陽等市主要領導親臨現場。沈萌芽以三句古詩贈學子:“少年自當扶搖上,攬星銜月逐日光”勉勵少年“云程發軔,踵事增華”;“愿將黃鶴翅,一借飛云空”寄語青年“懷鴻鵠志,展騏驥躍”;“游子千里夢,依依桑梓情”呼喚英才“情系木蘭水,報效壺公山”,言辭懇切,飽含對學子的深切期望。 在許國雄先生的愛心感召下,眾多興化兒女投入獎教興學之列,這其中就有許多莆田政協人—— 全國政協委員、莆田市政協常委洪杰的企業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政協委員、莆田市政協常委黃瓊靜的企業新威集團控股有限公司,2022-2023學年各獎教助學1000萬元人民幣,在2023年禮獻莆田建市40周年暨慶祝第39個教師節大會上受表彰。同時,洪杰、許奇鋒、黃瓊靜獲頒壺蘭教育基金會永久名譽會長證書。 正是這份代代相傳的擔當,讓政協聚起的合力愈發強勁,讓“甘為青泥護瓊枝”的奉獻長歌在歲月流轉中始終嘹亮。
教育強市正當時,文脈永續向未來
當2025年《木桃 瓊瑤》許阿瓊獎學金受獎人成長故事集付梓,三十九載獎學史匯入莆田教育強市的大潮。市委市政府“三大民生工程”首位推進教育,許阿瓊獎學金與壺蘭教育基金相映生輝,共同書寫“立德樹人”的時代答卷。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莆田,這座誕生過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的千年古城,正以松柏之韌踐行使命,以最高站位、最濃情懷、最好資源、最強合力、最實舉措、最大關愛支持教育,全力打造新時代“文獻名邦”教育高地。 三千桃李化作滿天星斗,在壺山蘭水間閃耀著最動人的光芒——那是信仰之光,是希望之光,更是一個民族偉大復興的逐夢之光! 蘭水泱泱,證卅九載春華秋實;壺山巍巍,映三千樹桃李成林。 回望卅九載崢嶸路,市政協主席沈萌芽賦詞一首《鷓鴣天·詠許阿瓊獎學》以記盛事、寄深情—— 木桃一諾卅九春。瓊瑤報處歲華馨。壺山不老鄉關意,蘭水映照赤子心。傳薪火,聚和音。政協傾注情愈深。莘莘學子今朝秀,深耕興邦松柏林。 從“開莆來學”到“獎學興城”,一曲《瓊瑤報》正奏響新時代的“海濱鄒魯”最強音!這份綿延不絕的文脈,更將在新時代教育興城的新征程中,以破壁穿云之勢,鑄就連綴古今的精神長廊,托舉起莆田向“文獻名邦”新高度攀登的千年壯志!
瓊璧生輝映壺蘭 ——“四個一”活動持續擦亮獎教獎學工作品牌
壺山凝翠,蘭水浮光。當2025年的夏風拂過莆陽古城,一場跨越卅九載的教育接力,正在市政協的方寸案頭化作星火燎原的壯闊圖景。 沈萌芽主席執筆點墨,以《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為韻腳,繪出“四個一”工作的經緯:一部短視頻、一冊勵志集、一個人才庫、一場頒獎禮,讓許阿瓊獎學的薪火在數字時代燃作不滅的燈塔。
第一璧:光影為筆,鐫刻赤子長歌
莆田,這座被木蘭溪水浸潤千年的古城,自唐代鄭露三兄弟“開莆來學”始,便將“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倔強刻入基因。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16名兩院院士——這串數字不是冰冷的記錄,而是莆陽文脈跳動的脈搏。 當市委市政府以“六個最”擎起教育強市大旗——“最高站位”錨定戰略方向,“最濃情懷”澆灌師者初心,“最好資源”匯聚莆陽大地,“最強合力”貫通山海協作,“最實舉措”夯實校園根基,“最大關愛”溫暖寒窗學子——莆田教育迎來破繭時刻。 “海濱鄒魯,從不止于歷史的注腳;文獻名邦,永遠奔涌著向學的春潮?!鄙蛎妊吭诓渴?/span>2025年許阿瓊獎學金頒獎儀式時點明主旨,“三十九年風雨路,豈止于頒獎臺前的星光?” 沈萌芽親定短視頻名《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分《襄教興學 碩果盈枝》《報效桑梓 赤子情深》《桃李成林 一路芬芳》三個篇章,鏡頭聚焦千年古城的重教興學、教育強市的時代答卷、許家三代的赤子丹心、三千學子的星辰征途。 “光影可計量,但木蘭溪水承載的深情永難丈量?!鄙蛎妊吭趯徠瑫r如是說。
第二璧:墨香為舟,載動星河遠航
盛夏八月,《木桃 瓊瑤》許阿瓊獎學金受獎者成長故事集帶著油墨清香問世。 該書是一部鐫刻莆陽學子奮進足跡與家國情懷的時代華章,也是一部承載著莆田深厚文脈與教育榮光的勵志佳作,旨在致敬歷史、致敬文化、致敬壺山蘭水,弘揚莆田“文獻名邦”的優良傳統。 該書緣起于愛國僑胞許國雄先生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懷。書名取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寓意著感恩與回饋的深情厚誼。 該書中收錄了69名歷屆許阿瓊獎學金獲得者的動人成長故事。他們如同散落人間的明珠,被政協人用心串聯成閃耀的“教育珍珠鏈”。從清華園中的鳳凰,到智慧城市的領航者;從守護航空安全的工程師,到逐夢AI浪潮的開拓者;從杏壇育人的師者,到懸壺濟世的醫者……這些莆陽兒女,或深耕學業、名揚海外,或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或反哺家鄉、奉獻社會,足跡遍布全球,領域覆蓋科技、教育、醫療、文化、金融、法律等方方面面。 翻閱《木桃 瓊瑤》,讀者不僅能感受到媽祖故里的千年文脈與木蘭溪奔涌的時代浪潮交相輝映,更能觸摸到莆陽學子身上那份“地瘦栽松柏”的堅韌、“家貧子讀書”的倔強,以及對知識的渴求、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社會的擔當。
第三璧:數據為脈,織就人才云圖
“人才庫不是冰冷的硬盤,而是流動的血脈?!边@飽含深情的文字,正是市政協打造“許阿瓊獎學金受獎者專項數據庫”的理念。 為將三十九載星火匯聚成光,市政協啟動了這項意義不凡的工作——全面收集、整理、建庫3537名歷屆獲獎學子的信息。 這項工作的艱巨性超乎想象。跨越近四十載光陰,獲獎者足跡遍布全球,信息散落四方。工作人員迎難而上,以嚴謹細致的態度,依托學子們當年就讀的莆田一中、莆田二中、莆田四中等十余所高中母校檔案,如同探寶者般,逐校對接,逐人核對。他們翻閱泛黃的記錄,撥打越洋的電話,發送一封封確認郵件,確保每一項基礎信息——從姓名、屆別、畢業院校、現工作單位、專業領域到聯系方式——都準確無誤,力求“不漏掉一個人才,不丟失一個信息”。這不僅是數據的錄入,更是對歷史記憶的梳理和對人才價值的珍視。 這座精心構筑的數據庫,遠非簡單的信息羅列。它是興化兒女智慧與奮斗的集體見證。其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個專項的情感紐帶與人才寶庫,成為凝聚“莆人莆智”、服務家鄉發展的基礎工程。 建成后的數據庫將正式移交給莆田市人才主管部門,深度融入全市人才工作體系。它將為精準對接海內外莆籍英才、靶向吸引“莆人莆智”回歸、優化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 目前,這座承載期望的“人才云圖”正在緊鑼密鼓地編織之中,一張助力莆田未來騰飛的智慧之網已徐徐展開。
第四璧:儀式為冕,禮贊薪火傳承
2025年8月15日,市數字中心會議室內,一場融合傳統禮序與時代新韻的儀式將徐徐啟幕——《序章·赤子歸航》《禮序·瓊瑤交響》《心聲·時代回響》《終章·松柏長青》。 期間,市領導將與許氏家族一行執手相敘,領導致辭后進行頒獎,贈送《木桃 瓊瑤》許阿瓊獎學金受獎者成長故事集,觀看《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短片。 值得一提的是,2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獲獎者不遠千里回到故鄉,與2名今年度的獲獎者及1名教師代表一同作主題分享。 2名藝術類獲獎者還將進行才藝表演,唱響《我的夢》《我和我的祖國》。
“四璧既成,其光煌煌;四維既張,其脈泱泱?!毙交痖L明處,自有回響。
木蘭溪畔的星光刻度 ——許阿瓊獎學金獲獎者心聲集
三十九載星霜荏苒,許阿瓊獎學金如一座不滅燈塔,在興化灣畔為逐夢學子燃燈引航。當木蘭溪水的晨霧未散,當古譙樓的鐘聲又起,這些滾燙的感言便從書頁間躍出——它們是十余載寒窗淬煉的勛章,是青春奔赴山海的行囊,也是對家國情懷的傳承、對拼博精神的堅守,更是“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千年風骨在新時代的回響。愿這束光,永遠照亮莆陽大地的硯臺與征鞍。
陳金春,1987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北京大學:莆陽學子承光熱,此譽銘心礪新程。負笈清華探生命密碼,愿以微芒報春暉! 蔡宗文,1988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四中,畢業于北京大學:壺山蘭水育我志,今秉燭火探地脈。愿化微光守安瀾,人間山河無傾仄! 柯碧蓮,1989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孝心種下這束光,三十學子薪火傳。今作木蘭溪畔追光人,誓以明眸映新天! 王麗紅,1990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廈門大學:首獲人生里程碑式激勵,鼓舞我努力奮進,不負家鄉期望。 雍俊海,1991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感謝許先生愛國義舉,激勵我們后輩更努力報效祖國。 黃玉輝,1992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南京大學:這份光點燃松柏志!從父母肩頭的重擔到木蘭溪水的期盼,定以星火淬礪生命密碼,報效這片生養我的熱土。 鄭毓煌,1993年獲獎者,就讀于仙游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九鯉湖光淬青衿志,今負星芒向水木門。誓以經緯筑安瀾,反哺壺蘭萬里春! 陳繼紅,1994年獲獎者(亦是省莊采芳獲獎者),莆田理科第一名、全省第二名,就讀于笏石中學(現莆田十中),畢業于清華大學:地瘦松勁破寒窗,雙譽壓肩志愈剛。今攜木蘭千尺浪,待拓荷塘月萬章! 黃嘉興,1995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六中,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許先生愛國情懷終身難忘,成為我前進的不竭動力。 肖震,1996年獲獎者,就讀于蓋尾中學,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這份獎學金為農村學子推開新世界的門。帶著蓋尾鄉親的期盼奔赴人大,定以真才實學回饋鄉土! 陳林銘,1997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六中,畢業于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多年后仍自豪,獎學金是我不斷進取的動力源泉。 黃劍峰,1998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木蘭溪水濯星芒,首勛銘心礪圭臬。謹以莆陽青衿志,仁心濟世報春暉! 歐佳凡,1999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獎學金物質精神雙激勵,時刻鞭策我為家鄉爭光。 鄭伊航,2000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從莆陽紅磚厝到清華建筑館,獎學金是丈量夢想的尺規。未來當以空間重構人間溫涼,不負這束破曉之光。 林海霞,2001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華僑中學,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獎學金給予精神鼓勵,激勵我不斷前進。 陳洪,2002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摘花不忘養花人,此光引我出鄉關。幸得春風滿襟袖,愿化微雨潤新根! 顏艷艷,2003年獲獎者,就讀于仙游一中,畢業于廈門大學:這份厚譽是我人生的首座里程碑,將持續鞭策我堅守勤學初心,以許先生為鏡,為家鄉添磚加瓦! 黃平川,2004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二中,畢業于南開大學:追光而遇譙樓月,沐光漫沁書峰墨。今以星火淬筆鋒,且向青衿卷上拓山河! 戴逸君,2005年獲獎者,就讀于仙游一中,畢業于北京大學:這份激動至今滾燙!不僅是鼓勵,更是鞭策。未名湖中將承此志,為木蘭溪養育的沃土栽新苗! 林益涵,2006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廈門大學:興化著文邦,人物風流自古昌。懷感許家興學志,慷慷,桑梓情深美名揚。勵策少年強,數載丹襟鑄棟梁。海闊云高誰馳騁?龍凰。愿效前人報故鄉。 顏正方,2007年獲獎者,就讀于仙游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這份獎勵是九鯉湖畔最亮的星火!十年寒窗終得回響,它化作長鞭催我攀清華書峰。愿為后來者掌一盞燈,續寫仙溪龍門新傳說! 陳荔閩,2008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北京大學:這第一把薪火點燃未名湖的槳!木蘭溪水匯入博雅塔影,求學路,它始終是枕邊最亮的那本勵志書。 魏凌,2009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這份獎對每個學子是巨大榮譽。我將時刻保持一顆上進的心,永不懈怠,努力向上。 朱智華,2010年獲獎者,莆田理科第一名,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沒有橫空出世的運氣,只有不為人知的努力。莆田學子,未來可期! 陳智煌,2011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二中,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感恩許阿瓊獎學金解我求學之困,以“飲水思源”為訓,誓做社會棟梁。 鄭凱恩,2012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這份榮譽讓我看見更遼闊的潮汐。從文廟書聲到維多利亞港的風,帶著莆田人的韌勁,在中大深度求知。 翁佳儀,2013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二中,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榮譽是起點非終點,一分耕耘終有獲,未來定以佳績回報厚愛。 胡超楠,2014年獲獎者,就讀于擢英中學,畢業于復旦大學:古譙樓的晨光漫過書卷,此譽引我向黃浦江。定帶著“擢英”二字的分量,在江南煙雨里守護求真的火種! 宋凌寒,2015年獲獎者,莆田理科第一名,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筆鋒破壁承星芒,此光為鑰啟天章。愿化木蘭千疊浪,托舉新松越重岡! 羅靜穎,2016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四中,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感謝支持認可,是榮譽,更是成長不竭動力。愿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勇闖未來。 俞宸,2017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清華大學:這份獎激勵我奮斗,如星光永遠照在荔根深處!清華園里每遇險峰,總有故鄉紅土托舉我背脊。 陳祎泓,2018年獲獎者,莆田理科第一名,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北京大學:感謝許阿瓊獎學委員會,家鄉父老的肯定支持,是我不斷前行動力。 陳至燁,2019年獲獎者,莆田文科第一名,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獎肯定過去,鞭策未來,愿學弟妹奮楫篤行,臻于至善。 陳曦,2020年獲獎者,莆田理科第一名,就讀于莆田一中,畢業于北京大學:感謝許阿瓊獎學守護學子夢,重教興學精神照亮書山路。愿莆陽學子沖破迷霧,前程似錦。 周奕航,2021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木蘭溪水淬星槎,此光引我向云霄。愿以壺山云為墨,在北航藍圖上刻下莆陽新航標! 方嘉聰,2022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一中,考入北京大學:一言一行,代表著他人眼里的莆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端正言行,嚴于律己,展現家鄉的風采。 陳絮靜,2023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二十五中,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湄洲灣濤聲淬出這把藝術薪火!從漁村曬網的金斑到清華荷塘月,定以媽祖衣襟的海絲紋樣,織就新千年的日光畫卷! 柳建宇,2024年獲獎者,就讀于莆田四中,考入浙江大學:這份獎勵讓我相信,凌晨的燈光也能照進求是園!努力拼搏的汗水,永遠值得銘記。 朱哲,2025年獲獎者,莆田物理類第一名,就讀于莆田一中,考入北京大學:這份榮譽讓我更懂木蘭溪畔“地瘦栽松柏”的分量。作為物理追光者,我將在未名湖畔接續莆田人“家貧子讀書”的硬核浪漫,用實驗室燈光點亮未來! (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