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剛出版的《政協天地》雜志(2024年第2、3合期),刊發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民盟莆田市委會主委施清芳的履職手記《潮平兩岸闊 履職正當時》,現予轉載,以饗讀者。
潮平兩岸闊 履職正當時
□施清芳
自擔任省政協委員以來,我就告誡自己,政協委員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在日常工作中,應懷著赤誠之心關注民生、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爭取為人民政協增光添彩,以實際行動服務新福建建設。 十年前,我曾掛鉤聯系莆田市秀嶼區南日島——一個位于興化灣、與臺灣一水相隔的小島。在三年半的時間里,我走遍了海島的山山水水,接觸了許多閩臺漁民,了解到兩岸民眾交流的情況,深切感受到兩岸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認真履職源于情懷所系。我經常自豪地說,在興化灣畔任職過的人,都擁有大海般的胸懷。從此,兩岸和平發展和環興化灣振興發展的光明愿景始終縈繞我心。 2023年《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的出臺,我就敏銳覺察到兩岸發展的春天到了。我認為《意見》的最大亮點就是突出“融”這個目標——“為臺胞臺企全面融入福建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動閩臺兩地應通盡通、能融盡融。” 很榮幸,在1月23日下午省政協主席滕佳材參加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中共、民盟界聯組討論時,我獲得了發言機會。鑒于情懷和機遇,我圍繞將環興化灣區打造成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先行區,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興化灣正對臺灣海峽,是我省最大的海灣,也是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海灣,是臺商臺企集聚區,是閩中工商業中心和物資集散地,適宜整合產業、養老、文化等資源合力;二是在社會融合方面,可借鑒臺灣養老產業的成熟經驗,發揮自身制造業優勢,建設專門園區來承接臺灣的養老模式,形成有益互補,打造具有閩臺特色的智慧養老產業新模式,讓臺胞感受到祖國大陸的政策紅利。發言得到了滕主席的充分肯定。 這兩點想法,基于前期扎實的調研分析。參會前,我就組建了調研組,發揮黨派成員聯系廣泛的優勢,分工協作,走訪部門、深入實地、查閱資料、論證協調,尋找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切入點,來助推閩臺兩地深度融合。在調研基礎上,我們構思形成了社情民意信息《關于支持環興化灣區打造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先行區的建議》。該信息提交省政協后,馬上得到多位部級領導的肯定和批示,轉發給相關部門參閱辦理,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有“將環興化灣區打造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先行區”區域大框架建議的鋪墊,我對兩岸融合發展也有了更多思考。我認為,閩臺兩地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閩臺融合在民生問題上大有文章可做。也只有做好閩臺深度融合的民生文章,“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才能水到渠成。 2022年9月《福建省養老服務條例》出臺,2024年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當前,兩岸融合持續升溫,結合政策疊加福利、地緣環境優勢、養老互補優勢,我覺得探索打造閩臺合作養老服務融合試點迎來了一波重要機遇。于是我深入調查了解閩臺民生養老產業現狀,在今年全會上提交了提案《關于打造閩臺合作養老服務融合試點的建議》。該提案經各大媒體報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腳步不息,追夢不止。對于兩岸融合發展和新福建建設的美好宏圖,我始終充滿信心。我也堅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才能配得上政協委員的稱謂。今后,我將倍加努力,繼續為兩岸融合發展鼓與呼、為促進統一思與行,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底色、以增進兩岸民眾福祉為落腳點,用心寫提案、用情履好職,為畫大畫好兩岸交流交往“同心圓”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