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科技賦能產業 創新引領未來 ——聚焦“政協委員話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2023年第九期之“科技賦能·向新而行”
編者按: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奮進者勝。 市政協2023年第九期“政協委員話莆陽”履職活動日以“科技賦能·向新而行”為主題,通過主題沙龍、現場開講、線上互動等方式,組織政協委員與嘉賓圍繞莆田建市四十年以來科技創新發展歷程,對未來莆田科技創新提出意見建議,為我市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推綠色高質量發展積極出謀獻策。 活動輔以歌曲《家貧子讀書》《天下莆商是一家》《道·中國》以及詩朗誦《科技向未來》等藝術表達,展現莆田人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實干爭效的新時代風采,禮贊莆田建市40年來科技創新的發展成就,為莆田科技創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現場講述
市政協委員、莆田學院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鄭潔紅: 實施人才政策 書寫科技新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市政協委員、莆田學院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鄭潔紅認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莆田自古以來就崇尚教育、尊重人才,“家貧子讀書”的千年家訓激勵著莆田學子奮發圖強、求學向上。莆田歷史上出了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輔,可謂是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到了現代,莆籍學子活躍在各條戰線、各行各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鄭潔紅說,莆人莆智是莆田人民的驕傲,也是莆田科技創新猶為寶貴的資源。從莆田走出半導體材料學家林蘭英、空間技術專家閔桂榮、光學專家龔旗煌等16名兩院院士,他們秉承科學家精神,勇于承載國家使命,在各自專業領域深耕細作,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在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上書寫光輝的篇章。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鄭潔紅介紹,我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大力實施“人才支撐”行動,通過實施“壺蘭計劃”“雙招雙引”等人才政策,構建完備的人才梯隊結構,建立產業人才智庫、專家庫及莆籍在外人才信息庫等,培育和引進一批高水平、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數百名科技特派員投身鄉村振興一線;探索實施“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首批18名科技副總支持企業發展,在生產建設一線書寫科技創新新篇章。 “至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超過50萬人,評定市級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66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個;獲批國家外國專家人才計劃項目資助3項,入選省‘創業之星’人才3人。”鄭潔紅對莆人莆智如數家珍。
市政協委員、市科技情報所所長林章武: 科技賦能產業 助推提檔升級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經濟強。”市政協委員、市科技情報所所長林章武說,近年來,我市堅持“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梳理并聚焦12條重點產業鏈,加快鞋服、工藝美術、食品等三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型功能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裝備、生命健康等五個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做好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和文旅經濟“四篇”文章,全力提升我市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林章武認為,產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科技是產業升級的“動力源”。我們堅持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服務,在產業鏈條的“疼痛點”和“機遇點”上發力,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知識和技術為產業賦能添彩,產業發展提檔升級。 2022年,莆田全社會研發投入達47.16億元,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大力培育和建設高端科技創新平臺,推進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眾創空間等平臺建設,莆田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莆田高新區創客夢工場被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實施“一產業鏈一研究院”建設工程,依托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福建物構所、莆田學院等設立了新型功能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技術)研究院,有效匯聚創新力量,形成創新驅動發展合力。實施莆田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2022年,高新區在全國排名比去年提升5位。同時,我市積極探索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深入運用,在數字經濟、智慧政務、鄉村振興、社會民生建設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成績。我市連續5屆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2022年度,莆田市科技局獲得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市政協委員、福建恒而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俊鋒: 突出企業主體 促進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讓企業發展提速換檔,提高企業競爭力。”市政協委員、福建恒而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俊鋒說,2022年,全市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7家,目前保有量達313家,數量位居全省第六;省科技小巨人企業11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235家。 方俊鋒調研發現,近年來,我市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涌現出一大批科技創新型企業,比如三棵樹、恒而達、華峰、永榮科技、福聯、威諾等。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恒而達專注于金屬新材料領域,秉承創新理念,緊緊圍繞高端智能數控裝備、金屬切削工具等開展技術攻關,主導產品重型模切工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品品質國際領先,連續十二年產銷量位居全球首位,帶領整個行業全面實現了國產化替代。 三棵樹涂料現有科技1000多人,組建60多個技術創新團隊,由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杰馬里·萊恩教授擔任首席技術顧問。擁有4大研發平臺、6大研發中心。參與了103項國家、行業等各項標準的制定,擁有700多件授權專利,研制了30多個一級保密配方。 華峰公司擁有1個研發基地,建設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在全球擁有300多人的設計與研發團隊,是“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研發的《合成纖維制染色經編織物》產品榮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福建永榮科技堅持“科技興企,創新強企”的路線,與天津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泉港石化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產學研合作紐帶,累計擁有145項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37項,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據絕對優勢地位。
市政協常委、才子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蔡燕英: 科技引領未來 創新驅動發展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先后制定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規劃,擘畫了莆田科技創新的宏偉藍圖。 “至2025年,我市科技創新事業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全市創新投入明顯加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2%,國家級高新區排名進入前100位,累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0家,創新平臺不斷涌現,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建成‘1234’科技創新體系。”市政協常委、才子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蔡燕英對我市科技創新未來充滿信心。 蔡燕英介紹,當前,我市正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七項行動:聚焦新材料和智能化,推動產業鏈協同化,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構建多元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讓金融活水精準灌溉,推進創新鏈和資金鏈融合;完善科技人才服務體系,推進創新鏈和人才鏈融合;圍繞12條重點產業鏈,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培育高水平創新平臺;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動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技術要素市場,推行“互聯網+科技服務”,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堅持莆田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勁揚帆正當時。”蔡燕英表示,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我市將全面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發展新動能、集聚發展新要素,打造更加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更加高效的體制機制、更具活力的產業特色,以更加蓬勃昂揚的奮進姿態,為莆田綠色高質量發展點燃強勁的科技引擎。
主題沙龍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清泉: 強化政策支撐 深化“四鏈”融合
“雖然莆田連獲五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榮譽,但我市科技創新之路還很漫長。”新聞沙龍上,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清泉說,2022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313家僅占全省的2.61%,與全市GDP占全省5.69%的比重相比,莆田科技創新指標的差距不小。為此,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莆田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方案(2023—2025年)》,努力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創新驅動包括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等,但首先是科技創新,是企業作為主體的創新,是產業發展作為目的的創新。”陳清泉說,市科技局圍繞“賦能產業,服務企業”,以政策扶持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行動方案》,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分段補助、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推進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陳清泉介紹,市科技局堅持協同創新,技術研究院賦能產業發展。今年出臺《莆田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方案》,已依托莆田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和福建物構所建設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循環經濟、新型功能材料、鞋產業等5家產業技術研究院。接下來將進一步聚焦我市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協同創新,聯合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 “作為科技特派員的升級版,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科技副總’制度,第一批從高校選派18名具有博士學歷或副高職稱以上的科研人員到企業任職,幫助企業完善研發機構建設,參與企業創新規劃和技術攻關。”陳清泉表示,下一步將拓寬范圍,選派更多科技副總,實現人才、投入、項目等科技資源配置最優化,推進產教融合,助推企業自主創新。 陳清泉說,近年來,我市持續開展常態化院地、校地合作,導入中科院及高校的技術、人才等資源,推進政產學研用合作。下一步,將加強與大院大所、知名院校對接聯系,開展科技成果、項目與人才對接活動,促進科技成果來莆轉化,項目來莆落地,實現人才柔性引進。
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謝國林: 當好橋梁紐帶 凝聚科技力量
“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市科協聚焦主責主業,立足本職,發揮好‘四服務’職能,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凝心聚力,推動我市科技事業發展,助力莆田加快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謝國林在沙龍上如是說。 謝國林介紹,市科協堅持“團結+引領”相結合,凝聚我市廣大科技工作者合力。每年舉辦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通過走訪慰問科技工作者、表彰先進典型等,增強科技工作者自豪感、獲得感、認同感。今年,推薦莆田第一中學林蘭英故居成功獲評“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舉薦邱榮仙、莊耀寧等獲評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積極宣傳先進典型,在全市范圍內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同時,在北京成立了“北京莆籍科技工作者委員會”,搭建交流互動平臺,團結和凝聚在京莆籍科技專家。 “借梯登高,借智興業。”謝國林說,市科協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借力院士專家,為莆田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常態化開展“院士專家莆田行”活動,邀請院士來莆調研考察,對接我市12條產業鏈,建設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彥德岳院士工作站、福建省威諾數控有限公司林尚揚院士工作站等平臺,為企業突破科技壁壘提供智力支撐。今年8月,在我市舉辦的第二十三屆福建省科協年會上,周濟等20多位院士、專家參會,為莆田綠色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同時,攜企拜訪孫寶國、俞永新、蹇錫高等院士,積極宣傳我市人才引進政策,邀請院士專家來莆考察、在莆建站,引進更多智力資源服務莆田發展。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謝國林說,為了提高全民科普成效,市科協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愛科”品牌,進一步豐富我市科普資源。成立了全省首個“愛科”服務中心,推動“全生命周期科普”“全方位無死角科普”,組織開展各類線下活動;借助“互聯網+”,開展各類“云”逛科技館、線上“云”講解等活動,推廣“云上科普”“指間科普”等新時代科普互動新形式,讓公眾在互動交流中獲得科學知識,營造人人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
市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主任任清華: 集聚資源要素 優化創新生態
“科技創新是一個生態系統,包含人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環境等要素,其中,人才是核心要素、第一資源。”市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主任任清華認為,科技創新的本質就是人才的集聚,并讓人才發揮最大的作用。要根據產業需求引進高端人才,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人才對于科技創新的作用,同時圍繞育才、用才、留才等環節,制定好政策、營造好環境、服務好人才,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作為主體要素最能感受到市場環境的‘春江水暖’。”任清華說,企業最具市場敏感性和盈利動機,可以主動把握技術創新的市場方向,能夠有效地將科技創新成果產品化、產業化,具有創新的緊迫性。但企業可能有所顧慮,因為科技創新需要大投入,有風險。比如華為2022年的研發投入1615億元,研發投入占比達到25.1%。針對有些企業反映“我們禁不起折騰,需要政府扶上馬送一程”等情況,任清華建議,進一步推動人才、政策、資金、平臺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任清華說,政府是保障要素。政府的作用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財政杠桿、制定政策,特別是在稅收、人才政策和營造創新環境等方面。在產學研合作中,政府為產業與高校牽線搭橋,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與協調引導。要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科技創新提供制度、資金保障,營造公平、良性的創新氛圍。 “環境是支撐要素。創新文化、創新資本、創新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等,構成了科技創新的環境,就像我們生態環境中的陽光雨露。”任清華說,初創企業的成長,需要風險資本的催化和引導。創新基礎設施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專業服務則讓科技人才專心搞科研。比如蘇州工業園區累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80家,園區設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匯聚了相關政府部門服務企業的所有職能,并具有審批權,企業可以在服務中心一站式辦理所有業務。此外,科技創新環境還應包括政府有為、社會包容、資本參與等多管齊下。
仙游縣政協副主席、縣科技局局長陳偉: 厚植創新土壤 構建“雨林”生態
“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基層單元,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系縣域產業競爭力,關系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仙游縣政協副主席、縣科技局局長陳偉在參加新聞沙龍時介紹,近年來,仙游縣圍繞“打造創新仙游,建設爭先創優之城”的發展定位,不斷優化提升創新環境,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穩步推進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2017年的僅1個億躍升至去年的7億多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年年倍增,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陳偉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針對企業創新投入不足、協調推進工作合力還未形成等制約問題,仙游縣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縣域經濟中的引領支撐作用,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從操作路徑上求突破,努力構建多元、協同、開放、活力的“熱帶雨林式”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簡單說來,就是優布局、強主體、建機制、聚資源。”陳偉表示,仙游縣聚焦地方產業,著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特別是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中小微企業—骨干企業—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倍增行動,強化龍頭引領,擴大創新基數,放大創新的乘數效應。樹立“大科技”意識,努力打破上下、部門、政企、區域的“籬笆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做好科技“店小二”,構建聯動、互補、高效的區域創新協同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引導科研人才把個人發展和企業發展、縣域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支持引進和培育科技中介組織和經紀人,探索在京、滬、福、廈等地建立離岸科創中心,拉近縣域與優質人才、項目、科研力量、金融資本的對接,實現創新成果“異地孵化 落地本地”;積極開展科技金融服務,為企業科技創新解難題降成本。
涵江區政協委員、民進涵江支部主委、高新區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鄭直: 搭建服務平臺 打造孵化鏈條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莆田高新區現已布局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產業、食品產業,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05家,占全市33.54%,已然成為全市高新產業的核心載體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省97家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位列第七。”涵江區政協委員、民進涵江支部主委、高新區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鄭直在沙龍上向其他嘉賓介紹道。 鄭直說,在科創平臺建設上,園區構建“苗圃—孵化器—創業園”科技創業培育孵化鏈條,形成了適應科技企業發展的完整生態系統,提供工商注冊、財稅管理、法律咨詢、專利申請、創意設計等全方位服務,已成為創業者、投資家、創業服務機構參與、分享、交流創業經驗的聚集交流的“網紅地”“打卡點”。目前在孵企業95家,累計畢業企業數量超過100家,在孵企業擁有已授權知識產權236項。在創新主體培育上,鼓勵園區企業擁抱數字經濟浪潮,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華佳彩、華興玻璃、威諾數控等企業在各自賽道和領域表現突出。 “相較于鄰近地市園區,我們仍存在與企業聯系不夠緊密、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人才結構有待優化、城市配套不夠完善等差距。”鄭直表示,下一步,園區將圍繞“打造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價值鏈,深入推進創新創業,進一步強化人才服務配套設施。加大對高科技企業培育力度,優化全鏈條的創業孵化服務。支持企業與高校共建雙創基地,推動創業孵化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相結合。鼓勵企業參與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發掘優秀項目和優秀人才。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推進醫院、學校、生活娛樂設施等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切實解決人才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完善“1+1”服務人才制度,通過開展人才活動、上門走訪、節日慰問等推動政企聯系常態化,營造有溫度的干事創業環境;加大人才宣傳力度,著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服務“軟”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