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編者按:莆田桂圓浸透著莆陽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民情,裝盛著一代代莆田人的家鄉眷戀和家國情懷。 在莆田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莆田桂圓入選國禮之際,為致敬好山好水出好果,致敬千年桂圓匠心制造,致敬莆田文化傳承,以小桂圓書寫大團圓,激發家國情懷,畫出最大“同心圓”,市政協2023年第七期“政協委員話莆陽”履職活動日以“興化桂圓·桑梓情緣”為主題,通過主題沙龍、現場開講等方式,組織政協委員與嘉賓講述千年“興化桂圓甲天下”的動人故事,演繹興化兒女濃郁的鄉土情緣、感人的家國情懷和不懈的奮斗精神,暢談傳承保護好傳統工藝美術和桂圓烘焙制作技藝、探索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等,并輔以惠洋十音、詩朗誦、歌曲《龍眼樹下》《莆商壯志揚》等藝術表達,為我市歷史文化和傳統技藝傳承創新發展、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等建言獻策、聚力賦能,為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現場講述
市政協委員、致公黨省委會委員、市僑聯主席郭立紅: 粒粒桂圓 悠悠情緣
“悠悠千年歲月間,伴隨人們的開枝散葉,龍眼用一樹繁花結出專屬于興化兒女的那一抹香甜,沉淀為一縷歲月清香。”市政協常委、致公黨省委會委員、市僑聯主席郭立紅說,龍眼承載了興化兒女的童年記憶和深刻情感。 “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龍眼是村民們重要的經濟收入,是村民的生活之樹、幸福之樹。大家悉心管護著一棵棵龍眼樹。”郭立紅回憶道,每到8月底,大人們盼來龍眼的采摘季節,山上山下其樂融融;9月初,孩子們盼來新的學年,鄉野阡陌歡聲笑語。 “封皮釀蜜水晶寒,入口香生露未乾。”郭立紅說,除了美味,龍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具有美好寓意的水果,象征著好運連連、幸福美滿。而在莆仙民俗中,每逢喜事,人們總喜歡把桂圓干和花生、紅棗等結成串,掛在門窗上方。花兒正盛開,月亮正圓滿,桂圓寫滿了一代代莆仙人民對生活的理想追求與渴望的美好情感。 莆田是著名的僑鄉,僅海外鄉親就有150萬人。郭立紅說,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莆田桂圓,總能化身一輪家鄉的圓月,時時刻刻溫暖著游子夢想的征途,匯聚著一顆顆滾燙的目光,感受來自故土的煙火溫情。那一處龍眼枝丫化作一支飽蘸鄉愁的妙筆,洋溢著文字的墨香,慰藉著游子的心靈。一顆桂圓言鄉事、敘鄉情、傳鄉音,久久地在海內外鄉親的心田扎根。桂圓是一輪玉盤、一種情感、一味佳肴。桂圓是報告莆田發展故事的“喜鵲”,是一封“集體家書”,是一個“僑鄉頻道”,散發著一縷“故土情深”的醉人芬芳。 “游子千里夢,依依桑梓情。”郭立紅動情地說,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無論身處何地,只要品嘗一口家鄉味,濃濃的思鄉情便涌上心頭。致富不忘桑梓,真情回報家鄉,赤子之心永遠在故鄉莆田。人間煙火,總有一盞燈火照亮他們回家的方向;家鄉路口,總有一棵梧桐吸引紫燕筑暖巢。每當桂花香時,母親在龍眼樹下繁忙不停的身影,總會在腦海重現。
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秀姐: 推陳出新 提質增效
“家家為焙日,處處結圓時。始于唐宋的莆田桂圓穿越時光隧道,在傳承中傳遞著一脈歷史香甜,已經成為‘文獻名邦’莆陽的一種城市味道與精神力量。”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秀姐說,莆田建市40年來,龍眼品種不斷推陳出新,烘焙技藝不斷傳承創新,桂圓種類改良優化,銷售方式轉型升級,產業鏈條不斷延長。透過莆田桂圓這扇窗口,人們看到并感知著一個個精彩的莆田故事、中國故事。 百年古樹萌新芽,千年味蕾發新枝。黃秀姐說,近年來,我市深度融合“旅游+”“生態+”“互聯網+”,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龍眼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走出一條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的果產業發展路子。在不斷提升業態質量、升騰“人間煙火氣”中,莆田龍眼、莆田桂圓以一種鮮明的城市文化軟實力,正以“潤物無聲”的溫柔力量,助推莆田烹出食品產業“千億產值”大餐。 “與此同時,龍眼也在助力莆田的另外一個千億產業鏈條——工藝美術產業。”黃秀姐說,龍眼樹木質堅硬堅實、妍若火焰、質如琥珀。在莆田這座“中國木雕之城”,最古老的根雕技藝要數龍眼木雕,膾炙人口的莆田“千年雕魂”,就是始于龍眼虬根疤節、姿態萬狀的樹根。那栩栩如生的龍眼根雕,承載著中國文化的許多精髓,是莆陽城市文化之燦爛和興化兒女性格之堅韌的象征,為媽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詩畫生態韻城、匠心智造產業新城、通江達海戰略港城雕刻下熠熠生輝的塑像。
市政協委員、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副主任林淼鑫: 果中名品 閩中特產
“龍眼寄托著莆陽人民的鄉愁情懷,一句‘大暑吃荔枝,白露啖龍眼’的俗語,是對龍眼豐收的執著,而‘白露吃龍眼,一顆頂只雞’的民間俗語,則是對龍眼的一往情深!”市政協委員、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副主任林淼鑫如是說。 龍眼是我市傳統的四大名果之一。每年8月中旬,從木蘭溪到延壽溪,從北部的萩蘆溪到南部的楓慈溪,從仙游東西鄉到莆田南北洋,山上山下、房前屋后隨處可見郁郁蔥蔥的龍眼林,一串串碩果掛滿了枝頭,讓人口齒生津。 “龍眼在莆田境內的栽培歷史悠久,始于漢代,距今2000多年。”林淼鑫娓娓道來。魏晉時期左思《蜀都賦》記載:“旁挺龍目,側生荔枝。龍眼唯閩中及南粵有之。”唐末御史黃滔撰寫的《黃山黃巖寺碑銘》中,把栽植于東峰書堂庭院中的兩棵龍眼樹,比作“嘉樹比椏”。明朝時期,莆田境內龍眼栽培更盛,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閩通志》中記載道:“荔支才過,龍眼即熟……興化府郡人植之亦多。” “正如《八閩通志》所書,莆田地處我國龍眼栽培適宜區的北緣,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露濕潤,有利于糖分的積累,形成莆田龍眼獨一無二的香甜風味。”林淼鑫介紹,從古時栽培的“福眼”“興化三”“興化四”開始,在2000多年的歷史演變中,莆田龍眼的品種逐漸優化。全市現共栽種面積7萬多畝,有80多個品種,“烏龍嶺”“水南1號”“松風本”“油潭本”“立冬本”等是全國著名的“果中之冠”。“水南1號”“友誼106”兩個品種達國家一級龍眼標準。“松風本”“立冬本”因其晚熟而備受青睞。1993年,莆田龍眼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銀獎”;2008年,莆田桂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林淼鑫深情地說,從唐朝就成為貢品的莆田桂圓,在悠長的歷史脈絡中積淀香甜,在莆田這方承載著物華阜豐、飽含著殷殷囑托的壺山蘭水間,伴著鄉愁,和著鄉音,在記憶沉淀中,奔赴一場千年故夢。
市政協委員、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政鋒: 桂圓之始 莆商之源
“莆田有2000多年的龍眼栽培歷史,除鮮果之外,龍眼還被加工成聞名遐邇的‘莆田桂圓’。經古法烘焙而成的桂圓是滋補良品,素有‘北人參、南桂圓’之妙喻。”市政協委員、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政鋒說道。 “莆田龍眼,最優的品種;莆田桂圓,最好的桂圓;桂圓商幫,最早的莆商。”吳政鋒介紹,莆田桂圓傳統烘焙技藝世代相傳,古法烘焙經過剪果、浸洗、搖砂掛黃、晾干、初焙、篩分、復焙、檢驗、包裝,九道匠心獨運的工序,形成莆田桂圓獨特的風味與藥用價值。通常3.5公斤龍眼方可焙制1公斤桂圓,粒粒皆精華。他說,宋代起莆田桂圓就已成為皇家的貢品、百姓的珍品。據《興化府志》記載,宋代興化軍每年向朝廷進貢桂圓600多公斤,素有“興化桂圓甲天下”美譽。 “除此之外,當時大量的桂圓遠銷江浙和江淮地區。明清時期,全國各地約有200家莆田桂圓商行。”吳政鋒說,據《莆商發展史卷》記載,清末,涵江霞徐街的黃邦杰開設多處新鮮龍眼收購站和龍眼烘焙房,制作莆田桂圓。而后,其兄弟商號越開越多,有瑞裕、鼎和、大同、泉裕等,統稱為“黃家門”,精心焙制的桂圓成為藥食同用的佳品,是各大中藥鋪采購的首選。從150多年前的義興號開始,黃氏族親走出“黃家門”,憑借一粒“興化桂圓”獨步商海,創業興家,書寫了一段傳奇故事。 “其實,早在唐朝時期,莆籍商船就滿載茶葉、桂圓、瓷器等,開臺灣、下南洋、走西洋、去東洋,參與世界經濟文化大循環。”吳政鋒說,一顆龍眼,開拓了一條莆商致富路;一粒桂圓,濃縮了半部莆商發展史,見證著一段莆商通江達海、物暢其流的繁華往昔,催生了莆田商幫逐漸形成,開創“無興不成鎮,無莆不成市”的創業傳奇。如今,莆田市桂圓行業協會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動員更多的新青年、新農人加入,引育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莆田桂圓產業振興發展。放“眼”全球,一條“桂圓絲路”正全新啟航。
主題沙龍
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香港新威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黃瓊靜: 擔當社會責任 積極回報桑梓
“一顆桂圓言鄉事、敘鄉情、傳鄉音。我們莆田人,無論身處何地,只要品嘗一口家鄉的桂圓,濃濃的鄉情便會涌上心頭。”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香港新威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黃瓊靜回憶道,小時候龍眼剛剛結果,她便有望穿秋水的期待。臨近龍眼成熟,她每天一有空就到龍眼樹下,專挑粒數多的龍眼,摘下數顆來解饞,輕易不讓大人發現。長大后旅居在外,她每次收到朋友從莆田帶來的桂圓,都真切感受到來自故鄉的親情、友情,心里倍感溫暖。 “莆田是著名的僑鄉,僑胞遍布世界各地,莆商亦勇闖天下揚名四海。一顆桂圓,造就了莆商‘順勢有為、勤奮努力、誠信為本、善商謀略、豪爽義氣、戀祖愛鄉’的獨特品格。”黃瓊靜表示,都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其實沒人天生是英雄。莆商創業的成功,正如王安石所說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正是經過一代一代人的辛苦打拼、傳承創新,才成就了今天的莆商美譽。 黃瓊靜說,今年是莆田建市40周年,這是莆田人民的一件大事、喜事、要事。40年春華秋實、40年砥礪奮進,在歷屆莆田各套班子的帶領帶動和積極作為下,莆田經濟、社會、民生各項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城鄉面貌日新月異,道路交通、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設施更加完善,城市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作為莆商的一員,她在莆田也做了幾個品牌城建項目,親歷和見證了莆田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無比自豪、無比幸福。 “栽好梧桐引鳳來,歸雁陣陣鳳還巢。當前,全市上下圍繞市委‘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莆田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產業發展機遇。”黃瓊靜表示,作為一名港澳政協委員,她將借此東風,做精做優在建項目,努力提升品牌形象,為莆田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同時,更加關注家鄉的發展,積極擔當社會責任,創造條件搭建橋梁,引資引智,助推家鄉發展,當好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的宣傳者和踐行者。
省政協委員、省工藝美術大師、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建軍: 堅守工匠精神 助力產業發展
“龍眼全身是寶。龍眼樹的木質堅硬堅實,木紋細密,色澤柔和,是木雕的好材料,被譽為‘莆田的小葉紫檀’。”省政協委員、莆田木雕傳承人、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建軍說,莆田最古老的根雕技藝就是龍眼木雕。他從事木雕創作20余年,從學藝開始,每天便摸著、看著龍眼樹,與龍眼有著深深的情緣。 “莆田是榮獲工藝美術區域品牌最多的城市之一,榮膺‘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中國木雕之城’等稱號。工藝美術產業門類豐富,包括了木雕、古典工藝家具、珠寶首飾、玉雕、石雕等門類。其中,龍眼木雕是莆田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也是中國木雕藝術中獨具風格的民族傳統工藝品。”林建軍介紹,龍眼木中最好的料質要屬老龍眼木的樹干部分,最特別的要屬老龍眼樹的樹根部分。人們利用龍眼樹木根部的特點,雕刻成各種人物木雕。其造型生動穩重,而且構思巧妙。龍眼木的色澤比較大氣,雕刻成木雕作品之后,經過包漿,由內而外透著一種“古董”之美。大多數的龍眼木雕,經過一系列的雕刻過程,看起來有一種充滿古典氣息的美感,極具吸引力。龍眼木材本身的優點加上精湛的雕工技藝,賦予了龍眼木雕收藏價值以及升值潛力。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工藝美術作為千億產業集群進行重點打造,‘莆田木雕’品牌和影響力持續提升。特別是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我的微雕作品《事事如意》在參加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向俄羅斯總統普京作介紹,極大提升了莆田工藝美術產業美譽度、知名度。”林建軍表示,作為一名從事工藝美術行業的委員,他將繼續扎根傳統雕刻文化,追求“雕刻傳奇、演繹經典”的目標理念,堅守工匠精神,潛心鉆研,不斷創出更多精品,用木雕作品講好莆田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發揮自己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的作用,積極參加展覽展演、公益培訓、對外交流、宣傳推介等活動,努力傳播莆田木雕文化,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傳統的手工藝,助力莆田工藝美術千億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市政協委員、市農業局副局長黃金輝: 堅持接二連三 實現增值增效
“好山好水出好果,興化桂圓甲天下。”市政協委員、市農業局副局長黃金輝說,千年種植歷史、傳承千年技藝的龍眼,見證了莆田的發展變遷,也見證了歷代莆田人的創業艱辛。 黃金輝表示,產業興則鄉村興。發展壯大龍眼產業,要堅持接二連三,通過文化賦魂、科技賦能、產業融合,實現互融共進、增值增效。 “文化賦魂方面,要挖內涵,叫響‘莆田龍眼,最優的品質;興化桂圓,最好的桂圓;桂圓商幫,最早的莆商’;要抓保護,推動‘興化桂圓’申報中國農業重要文化遺產,推動興化桂圓古法烘焙技藝、龍眼根雕木雕技藝等傳統技藝,申報省、市、縣非遺制作技藝傳承保護;要搭平臺,借助各種宣傳平臺和‘龍眼節’‘桂圓節’‘桂圓文旅’等特色文化活動,探索桂圓文創產品研發,拓展桂圓知名度、美譽度。”黃金輝建議。 黃金輝認為,在科技賦能上,要優化調整我市現有龍眼種植結構,選擇市場競爭性強的晚熟鮮食型、大果烘焙型品種,推進龍眼品種的更新迭代;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推進龍眼種質資源圃建設,開展新品種雜交選育,提高良種覆蓋率;搭建傳、幫、帶平臺,開展龍眼種植技術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桂圓傳統工藝傳承人。同時,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院地合作、校企合作,促進科技人才下鄉,科研成果轉化。 “在產業融合上,要做好政策推動、龍頭拉動、服務聯動。”黃金輝建議,要整合省、市、縣區資金,設立莆田“四大名果”融合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統籌扶持莆田“四大名果”產業發展;要創建一批龍眼標準化生態果園,打造一批示范基地,評選一批最美果園,并依托天桂食品有限公司,引導企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打造“桂圓+、+桂圓”新模式、新業態,從單一桂圓銷售向桂圓文化、桂圓旅游觀光綜合營銷轉變;要成立莆田桂圓產業研究所,搭建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產業龍頭企業和果農服務平臺,優化營銷流通環境,強化市場監管,實行“一品一碼”,營造桂圓產業健康高效發展的良好環境。
荔城區政協常委、興化桂圓干傳統烘焙技藝(黃家門)傳承人黃建森: 傳承傳統技藝 維護千年品牌
“莆田龍眼栽培始于漢、興于唐,桂圓干的制作始于宋、興于明清。”荔城區政協常委、興化桂圓干傳統烘焙技藝(黃家門)傳承人黃建森從事興化桂圓干烘焙、經營有30多年。談起莆田龍眼,他如數家珍:“莆田先人借鑒結合中藥飲片炮制的理念及方法,創出莆田桂圓干的傳統烘焙方法,也是全國獨有的烘焙方法,即剪粒—浸水—搖砂—初焙—剪蒂—掛黃—復焙—分級—包裝。” “桂圓是凝聚興化兒女家國情懷的佳果。一粒桂圓,開創了莆商走出莆田、勇闖世界的道路,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莆田商幫。”黃建森說,明清時期桂圓就是興化商幫的主要商品,行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一帶。特別是在清朝道光年間,西天尾渭陽村黃孔義在寧波開設“義興”號,后經黃邦杰等人的打拼,在涵江、寧波、上海、南京、溫州、蘇州、杭州等地開設“瑞裕”“大同”“泉裕”“鼎和”商行,統稱“黃家門”。“黃家門”四大商號所經營的桂圓這一行,曾占莆田桂圓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并帶動了新度、華亭、仙游等地的龍眼種植加工,完善桂圓的烘焙、保存技藝。“黃家門”創業致富之后,資助家鄉慈善事業特別是教育事業,先后于1902年創辦了莆田第一所中學、1910年創辦興群簡易師范、1924年捐資創辦涵江中學,還帶動了當時涵江主要24個同業的發展,成就了涵江“小上海”的別稱。 “如今,為保護和弘揚‘黃家門’莆田傳統桂圓烘焙技藝,我們與北京同仁堂合作,提供桂圓干等中藥飲片原料;在興化古街開設‘黃家門’門店,積極宣傳桂圓干傳統烘焙技藝及文化傳承;在華亭、常太租設創辦桂圓基地,招收年輕一代繼承發揚莆田桂圓傳統烘焙技藝與文化。”黃建森表示,希望各相關部門齊心協力共同推動莆田的龍眼、桂圓產業做大做強。他建議,農業科研部門繼續選育培育優質的龍眼品種,文旅部門加大挖掘莆田桂圓歷史文化及莆商發展史的力度,食品、藥品等行業協會協助引導加工生產從業者做好做精桂圓品質,提高附加值,共同維護莆田桂圓的千年品牌,助力莆田鄉村振興。
城廂區副區長王剛: 強化多措并舉 賦能鄉村振興
“城廂區現有龍眼1667公頃,分布在4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栽培優良品種多,良種覆蓋率達78%以上,年產量達7500噸左右,占全市產量的三分之一。”城廂區副區長王剛分享了該區龍眼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王剛說,華亭鎮地處木蘭溪沿岸,所產的龍眼質味冠神州,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南亞熱帶名優作物烏龍嶺龍眼生產基地”,是我國龍眼的佼佼者。為切實保護好“興化桂圓”品牌,近年來,城廂區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全力支持方家鋪子、天桂食品等龍頭企業,在全國大中城市開設龍眼批發直銷窗口,擴大“興化桂圓”品牌影響力。通過舉辦興化桂圓推介會、龍眼節等活動,吸引經銷商加大收購龍眼力度,拓寬市場,促進農戶增收。引導龍眼焙干的專業村、專業戶借助鄉村特色旅游發展的契機,提高桂圓的附加值,傳承和保護這一傳統手工技藝。 “下一步,我們將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強化多措并舉,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化特色產業集群,切實破解發展難題,真正實現‘小桂圓’成就富民‘大產業’。”王剛表示,一是加大技改力度,在現有種植規模基礎上,通過實施矮化優化、產品衍生、品牌賦能和建設晚熟龍眼實訓基地、龍眼干加工產業園等,打破龍眼種植發展瓶頸。二是加大技能培訓,通過生產一線技術指導、“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推廣先進實用的種植技術,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強化品牌效應,深入實施“數商興農”“互聯網+”和農產品出村進城等,積極對接農村電商、直播平臺,運用動漫卡通IP代言,結合周邊文化產業延伸,拓展銷售渠道,打造華亭龍眼品牌。四是聚焦產業融合,立足城廂區桂圓產業片區列入全市木蘭溪流域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觀光體驗+休閑娛樂”融合發展業態,并通過一產轉型、二產提升、三產優化和融合發展模式,實現桂圓全產業鏈發展,賦能美麗鄉村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