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夢想 港興業旺 ——聚焦“政協委員話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2023年第六期之“追逐夢想·港興業旺”
□時報記者 鄭育俊
編者按 港口雄開萬里流。莆田因港設市、依海而興,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灣環繞”,正立足天然稟賦,圍繞打造“東南大中散貨樞紐港、海西產業集群工業港、世界媽祖文化旅游港”的目標,全力建設“通江達海戰略港城”。 市政協2023年第六期“政協委員話莆陽”履職活動日以“追逐夢想·港興業旺”為主題,通過主題沙龍、現場開講等方式,組織政協委員與嘉賓圍繞發揮我市“三灣環繞”豐富資源優勢,努力建設“藍色糧倉”“海洋牧場”,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等積極建言獻策,并輔以特色美食《福鮑平安宴》、歌曲《去有風的南日島》《我們的新時代》、詩朗誦《寧海初日》藝術表達,展現政協履職效能,呈現委員風采,為我市全方位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現場講述
市政協委員、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二級調研員林原: 藍色糧倉 物饒年豐
“莆田因港而生,以港興城,依海而興,向海圖強,海岸線外那廣闊無垠的海洋,不僅是莆田發展的‘寶庫’,更是一片值得深耕的‘藍色經濟帶’。”市政協委員、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林原動情地說,蔚藍色的大海上,魚排道道、漁舟點點,如詩如畫。在潮汐交替的沉浮時光里,一代代興化兒女白帆搖出東方日,銀網收回南海潮,在浩瀚的東南沿海留下了一抹抹傳奇色彩、一首首踏浪漁唱。 站在南日島上遠眺,在一排排由浮球、養殖繩構成的海上“田壟”中,一條條纏滿海帶的粗繩已被拉到船上,依次拉上海岸;金沙灘、黑海帶交錯構成了海岸線上的主畫面。在林原看來,高歌猛進的南日島“海洋牧場”,是福建省推進海洋經濟、文旅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莆田打造福建海洋牧場、海島鄉村振興“南日島樣本”的生動實踐。 “漁歌唱出曾酬韻,惹動神龍水底吟。”林原介紹道,在發展海洋漁業過程中,我市加快產業融合步伐,按照“接一強二連三,培十強百爭千”發展路徑,海帶、南日鮑、紫菜、花蛤等產業鏈條實現合縱連橫、上拓下展,“藍色糧倉”讓莆田的“朝陽產業”邁向更廣闊的舞臺,打造“舌尖”上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如果說藍色的大海是上天賜予莆田的一塊琥珀,那么美麗的海岸線就是上天賜予莆田的一串珍珠項鏈。 “陽光、海水、沙灘,最愜意和舒適的旅行莫過于此。在沙灘與海水間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華麗篇章,滑沙、海釣、沖浪,乘船出海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吹著風騎行在環海公路,這里的海島風情圓滿了我們對海濱的向往。”林原表示,在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唱好“產”字歌的同時,我市充分利用海島海岸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融入休閑旅游文化元素,精心培育文旅產業,“福來福往”湄洲島至南日島海上航線開通,開拓海上旅游精品線路,莆陽爽夏,濱海暢游,海島休閑旅游和海上休閑運動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和增長點。 “千帆競發,勢起如熾。從澎湃奔流到奮楫揚帆,‘三灣環繞’的莆田正在‘藍色糧倉’上奏響了雄渾樂章!”林原感嘆道。
市政協委員、北岸黨工委副書記陳朝陽: 通江達海 戰略港城
“莆田地處閩中,擁江抱海,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豐富的港口資源和岸線資源,湄洲灣更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深水良港,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市政協委員、北岸黨工委副書記陳朝陽娓娓道來,早在1400多年前,莆口港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站;自宋代開始,興化兒女就飄洋過海、勇闖天下,這是早期興化兒女對順暢溝通的渴望,是海不揚波、通達世界的夢想。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改革開放后,莆田人民敞開寬柔的胸懷擁抱世界開放發展的熱潮,因海而生地進行開海興莆。”陳朝陽講述道,如今,從“一個港區”到東吳、秀嶼、興化“三個港區”,從“手無寸鐵”到“港鐵聯運”,從“點狀開發”到“集群集聚”,莆田港口對外開放、與海絲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持續擴大,目前與世界43個國家和地區的53個港口實現了通航。“十三五”其間,莆田港口累計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8780萬噸,年均增長超過10%;羅嶼港口40萬噸級泊位建成投用,成功躋身我國可供最大貨輪靠泊接卸的港口之列,為東南地區原材料供應開辟了全新的物流通道,標志福建省和莆田市進入大港時代,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構想的百年追逐“東方大港”夢想變為現實。 “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部,處于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臺灣海峽兩岸的連接點位置,具有拓展兩翼、對接東岸、貫通內陸、通達全球的獨特區位優勢。”陳朝陽表示,處在福州廈門“兩圈交匯”處,我市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和范圍,擴大海絲沿線國家港口貨物往來“朋友圈”,打造輻射南北區域、影響中西部省份的港口“經濟圈”,加快融入閩東北協同發展區,凝心聚力加快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三灣環繞”正唱響港口雄開萬里流的時代強音。 “通江達海揚千帆,歷史舒卷新征程。”陳朝陽說,正在崛起的通江達海戰略港城,將與媽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詩畫生態韻城、匠心智造產業新城一道,共同構筑起閃閃發光的“四城輝映”,成為莆田的“燙金名片”,中國式現代化在莆陽大地上充分展現可觀可感、可親可敬的現實圖景。
市政協委員、福建永榮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華民: 臨港產業 蓄勢待發
“在這,你可以看到運輸車輛往復穿梭,海上巨輪‘千舟競渡’,秀嶼港區‘黃金水道’一派繁忙,宛如正在演奏一首激昂的樂曲。”跟隨市政協委員、福建永榮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華民的腳步,走進位于秀嶼區臨海的石門澳,作為承載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核心的產業園,撲面而來的是火熱的生產與建設場面,一批批大項目、好項目有序落地,向著“千億園區”挺進。 “莆田建市40年來,莆田港不斷加強設施建設。”孫華民說,特別是近年來,莆田立足獨特的港口區位優勢,謀劃實施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港口崛起、民生保障、基層治理“五篇文章”,聚焦十二條重點產業鏈,著力構建“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產業、大發展”的港口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以港口為支撐,產業為核心,城市為依托,統籌優化莆田高新園區和北岸、仙游、湄洲灣國投經濟開發區四大臨港開發區布局,打造港口產業集群,實現以港興產、以產強城、產城融合,進一步推動我市臨港產業高質量發展,將莆田打造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增長引擎和新增長極。 “我市堅持以大型臨港產業落地帶動港口全面開發,一批服務能源、石油化工、木材加工等臨港產業落地布局,建成投產華峰系列、永榮CPL等龍頭項目,三棵樹新材料、國投湄洲灣煤港電一體、LNG接收站及其鏈條延伸、石門澳永榮化工成為莆田港口港產一體的典型代表。”孫華民表示,到“十四五”期末,莆田以城強產、以港興城、以產旺港的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格局將基本形成,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海西產業集群工業港、世界媽祖文化旅游港“三港”將實現跨越發展,創建億噸大港的夢想定將照進現實。 “擁抱港灣,產業興旺。從‘莆陽開春’到‘莆陽爽夏’,頻傳一個個臨港工地鏖戰正酣的感人場景;捷報一條條臨港項目落地生根的喜訊;亮出一串串臨港產業刷新記錄的喜人數據。”孫華民說,今天的莆田“三大灣”正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競相涌入的創新創業高地,成為千帆競渡、萬鳥翔集的活力港灣。莆田的臨港產業,正如寧海初日一般,穿透千丈紅塵的混濁,炯炯而升。
市政協委員、秀神(福建)食品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娟秀: 牢記囑托 科技興鮑
“莆田擁有美麗的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南日島位于莆田平海灣和興化灣交匯處,古稱‘南匿山’,如今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鮑魚島。”在市政協委員、秀神(福建)食品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娟秀看來,千年莆陽的發展脈博中一直跳動著藍色海洋基因。 王娟秀講述道,2000年11月21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在南日島調研時指出,“莆田灘涂面積廣闊,海洋與漁業資源十分豐富,要發揮優勢,大力發展海洋水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完善產業化經營方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海島經濟實力。”同時,在察看海上鮑魚養殖場時,與基層干部、漁民親切交談,還特別囑咐:“南日鮑是高科技,要好好干!” 歷屆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科技興鮑、質量興鮑,以科技創新賦能南日鮑魚產業鏈,推動鮑魚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漢代起,鮑魚就成為貢品,《史記》稱鮑魚為‘珍肴美味’。中國人食用鮑魚的歷史源遠流長。”王娟秀表示,幾十年來,南日島人民傾情于打造“鮑魚香”的事業。他們念好“山海經”,在科技興鮑的路上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從九孔鮑到皺紋盤鮑,再到綠盤鮑;從“鮑魚海區底播養殖”到“淺海浮筏式吊掛養”,再到鮑魚南北方對調養殖模式;從近處閃著金光的灘涂,到遠方晃動著蔚藍的深海,他們用辛勤勞作回應海面跌宕起伏的浪潮。 “有了養殖技術和模式的首創,有了克難致遠的豪情,有了新鮮海帶、紫菜、龍須菜的滋養,南日島的鮑魚肉質柔嫩細滑,滋味極其鮮美,令人一見傾心、再見動心。”王娟秀介紹道,如今,南日島年供鮑魚苗量1億粒左右,是全國重要的鮑魚育苗基地;島上鮑魚養殖2億粒,年產量近7000噸,年產值約9億元,遠銷海內外,南日島成為了養殖鮑魚致富的“鮑魚島”、中國著名的鮑魚之鄉。2007年南日鮑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辦,莆田南日鮑以優越的各項指標入選會晤特供食材。 “有山有海有桑田,有味有醋有故事。一只小小的鮑魚,寄托著莆田人民經略海洋的致富夢。”王娟秀希望進一步打響“福鮑平安”品牌。
主題沙龍
市政協常委、秀嶼區政協主席童荔萍: 港興業旺 富美秀嶼
“秀嶼三灣環繞,海域廣闊,發展港海經濟基礎堅實,優勢突出,是莆田市建設‘海洋強市’戰略的主戰場,更是承載著幾代莆田人民實現‘東方大港不是夢’的主陣地。”市政協常委、秀嶼區政協主席童荔萍表示,歷屆區委區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興海、發展海洋經濟的殷殷囑托,站位全局,立足實際,統籌規劃,篤定發展,從“風行海西,鮑打天下”到“以港興業,海洋富區”,秀嶼區在“海洋強市”戰略中彰顯擔當、展現作為。 發揮港口優勢,壯大臨港產業。秀嶼區確立了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發展思路,重點發展臨港產業,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紡織三大支柱領域形成規模,促進產業集聚。永榮科技、中綿材料、華峰集團等集群企業迅速崛起,增添了發展后勁。去年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已實現869億元。 立足資源優勢,發展海洋產業。形成了鮑魚、對蝦、海帶等養殖品種優勢的產業帶,成為福建省的鮑魚、海帶、龍須菜主要養殖基地,擁有“南日鮑”等七個海產品加工著名商標,南日鮑魚、海帶、紫菜、龍須菜成為國家地理標志。去年全區海產品養殖面積達200多平方公里,水產品產量達58萬噸,產值實現75億元。 找準發展方向,做足海洋文章。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和省級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為契機,以臨港產業為基礎,以南日島全域開發為切入點,以差別化發展為突破口,大力培育海洋生物醫療、海洋再生能源等新興產業,著力打造千億海洋經濟集群。去年,新能源集群企業產值近200億元,新材料集群企業產值超380億元,海洋經濟實現產值650億元。 風好正是揚帆時。童荔萍說,當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四城輝映”的戰略部署,秀嶼區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市委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要求,主動融入“通江達海戰略港城”的工作大局,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童荔萍表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政協履職的根本遵循,作為基層政協組織,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發揮政協委員主體作用,為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建諍言、獻良策、出實招,圍繞“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工作部署,牽頭抓好食品產業鏈發展,主動掛鉤項目,為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作出貢獻。
省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主任余賢順: 把握優勢 錯位發展
“港口經濟的基礎是港口,核心是產業。”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主任余賢順表示,湄洲灣港“三港”先行,旨在推動湄洲灣地區“三大定位”的實現,為萬億湄洲灣地區的加快形成,貢獻港口人堅實的開路先鋒力量。 余賢順說,百年湄洲灣,由“灣”到“港”,由“漁港”到“商港”,由“小港”到“大港”,走過了筑夢、追夢、圓夢的完整歷程。最激烈、最深刻的改變就發生在湄洲灣港組建后的14年時間里,實現了港口能力充裕、資源稟賦重塑、地區作用提升的巨大改變。 “未來五年是湄洲灣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期’和‘關鍵突破期’,湄洲灣港已‘勢不可擋’地進入新一輪發展期。”余賢順表示,湄洲灣港將在港口總規框架下,按照交通強國戰略部署,對標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把握特點優勢,堅持錯位發展,堅定不移推進港口高質量發展。 做大“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余賢順說,加快打造“海峽兩岸重要大宗散貨物流基地”,做強對臺保稅儲運和鐵礦石水水中轉。推進以海鐵聯運、水水中轉、管道運輸為核心的多式聯運發展,加快由中轉港、樞紐港向貿易港轉型。在此基礎上,全面融入大國儲備體系,提升煤炭、石油、礦石、LNG、糧食、規格材儲運能力,打造“東南大宗商品儲運基地”。 做實“海西產業集群工業港”。余賢順表示,提高商品就地轉化率,推動適港產業加快聚集,做大做強油化產業鏈條,加快鐵礦石產業延鏈補鏈,鞏固拓展LNG產業鏈,服務糧油產業鏈延伸,打造莆頭港口源頭木材市場,培育發展海工裝備海洋產業,打造“能源化工制造業重要基地”。 做特“世界媽祖文化旅游港”。余賢順說,以媽祖文化為紐帶,以水路客運為主要載體,圍繞湄洲島、依托湄洲灣加快建設對臺客運碼頭、滾裝碼頭、郵輪碼頭等,推動發展郵輪旅游新業態。在此基礎上,融合港口區位優勢、世界媽祖文化中心和高等級泊位帶來的成本優勢,客、貨、郵、滾并進,打造“對臺運輸綜合通道”。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鄧建庭: 高位謀劃 做強做優
“我市把‘港口崛起’作為五篇文章之一、‘通江達海戰略港城’作為戰略目標,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港口經濟的高度重視,也表明港口經濟是我市發展的潛力所在、增長極所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鄧建庭用“海闊天空”“靠海吃海”“海納百川”三個詞概括了他對港口崛起、戰略港城的認識。 “港口經濟是以港口為中心、港口城市為載體、綜合運輸體系為動脈、港口相關產業為支撐、海陸腹地為依托,港航、臨港工業、商貿、旅游等相關產業有機結合的一種區域經濟。”鄧建庭說,我市港口優勢得天獨厚,但港口優勢尚未充分發揮,規劃的8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目前僅開發14個。他建議,要跳出莆田港口看莆田港口,以“海闊天空”的大格局高站位謀劃我市港口開發建設定位、謀劃港口經濟定位。同時,統籌海岸線、港灣、臨港園區,水陸一體考慮,港口與臨港園區聯動,臨港園區之間互動,有機推動區域合作、港產城聯動,打造港口經濟生態。 鄧建庭認為,我市“靠海吃海”的優勢沒有充分體現。一是我市工業經濟結構偏輕,與港口相關的裝備制造等臨港產業比重較小;二是當前我市港口貨物以“過水路”中轉為主,缺乏大型臨港產業帶動;三是部分臨港園區投入產出比、畝均稅收較低,競爭力不強。為此,他建議,要進一步發揮“靠海”的比較優勢,把海“吃透”,例如推進石門澳新型功能材料的產業鏈延伸,發展鮑魚等海產品精深加工,推動海水提鉀項目,以及用好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木材進口檢疫牌照的“國”字招牌等。 “港口要更高水平運作、臨港產業要升級、港口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很重要。”鄧建庭建議,要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和能力構建港口經濟人才支撐。一要引技術人才,以產業聚人才,深化對臺產業合作,支持高新區、北岸經開區與臺灣地區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醫療健康等領域開展技術、人才等要素合作。二要引招商人才,創新機制招人才,讓有資源、懂行業的第三方招商人才,幫助引進高質量的港口經濟項目。三要引運營人才,在臨港園區管理運營、港口運營等方面,吸引高端經營管理人才,借智借力,搞活港口經濟。
市政協委員、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林章武: 科技興海 整合資源
“海洋科技是推進現代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樞力量,對提升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市政協委員、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林章武認為,目前我省海洋產業中心逐漸偏向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忽略了以海洋生物醫藥業等為代表的創新型產業發展,并且科研成果轉化不夠順暢。 “這一結構性困境的根源在于當前與海洋有關的人才召集、平臺整合等方面還比較弱。”林章武因此建議,下一步要加大對海洋科研的投入,組建高人才、高技術的科研隊伍。 林章武建議,要深化應用型和技能型海洋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力度,積極打造優秀的海洋科研創新隊伍,著力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精細化工、海洋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梯隊,增強莆田市海洋科技產業競爭力;加快培育一批以高校、科研機構等為主體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通過科技重大專項、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提高科研要素投入效率,搶占國內海洋科技發展制高點。 “要以政府為主,推動校企合作,通過調動多方力量,整合科技資源,引導、支持組建企業為主、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輔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林章武建議,要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力度,以科技研發作為海洋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器”,促進海洋產業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高度融合,加快實現海洋資源的科學、綠色、立體開發,助推海洋事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林章武認為,鮑魚種質資源的培育和發展很重要。利用莆田本地鮑魚種質資源深入開展耐高溫、高產鮑魚新品系的選育研究,有效地緩解莆田鮑魚的種質衰退問題,并可為莆田市鮑魚良種業的健康發展提供鮑魚新品系。開展鮑魚遺傳育種研發,促進莆田市成為全省、全國鮑魚產業體系中的人工育種與產業化繁育基地之一,對莆田鮑魚養殖產業的育種技術水平提升、南日鮑品牌保護、產業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林章武堅信,科技創新將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海上莆田”,全方位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注入源源不斷的“藍色動力”,“藍色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碧海銀沙將成為莆田發展的“金山銀山”。
秀嶼區政協委員、市振興鄉村集團南日海洋公司總經理林捷: 耕海牧漁 打造樣板
“我市是海洋資源大市,海域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近三倍。”秀嶼區政協委員、市振興鄉村集團南日海洋公司總經理林捷介紹道,2022年,我市漁業產值144.69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2.8%,保持較高貢獻率。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專家、中國工程院丁德文院士前不久在莆調研時指出,目前我市海洋牧場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針對性科研投入應用不強、產業融合不明顯等短板弱項。”林捷說,如今,各省出臺省級海洋牧場規劃,旨在解決國家級海洋牧場以投礁型為主,南方海域無法有效融合發展的客觀情況。屆時,諸如裝備型、養殖型、旅游型等省級海洋牧場類型將更豐富,選址、規劃也會更加科學;此外,隨著《海洋碳匯核算方法》的實施,對貝類、大型藻類等海洋漁業碳匯核算工作流程、內容、方法及技術等作出規范,有助于漁業碳匯更好地作為金融產品參與市場交易。 “我市應該踐行大食物觀理念,強化海洋漁業體系。”林捷表示,產業競爭是體系間的競爭,海洋漁業產業猶如一個木桶,包含專業人才儲備、產業配套資金支持、信息化建設應用等,只有體系完善了,產業才能發揮最大能量。秀嶼海洋經濟科創聯盟已成立,希望類似的聯盟越來越多。 “我市三灣海洋漁業特色明顯,發展方向各不相同,興化灣哆頭蟶、三倍體牡蠣養殖優勢顯著,平海灣藻類養殖、鮑魚養殖效益喜人。”林捷建議,針對三灣特點,提前謀劃省級特色海洋牧場類型,避免同質化競爭,因地制宜融入海洋碳匯產品,并探索提升畝產的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還要強化產業融合。”林捷說,海洋牧場產業不單是傳統意義上的投礁,而是包括水產品生產——精深加工——產品銷售及休閑漁業“三產融合”的現代化產業架構。北方海域是以“海珍品增殖”為特色的一產帶二產、三產,南方則是以“漁旅融合”為特色的三產帶一產、二產。要通過體系化陸海統籌的建設理念,融入海洋景觀生態游,發展沿岸觀光、島上觀海、水上觀漁等立體化海洋旅游產業,拓展產業空間,延長產業鏈,提升海洋漁業經濟收益。 “我們莆田海洋牧場新樣板正在開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莆田海洋的明天會越來越好。”林捷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