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慧丹
【“高質量充分就業”協商議政】之二
●對策
就業穩則民心安、社會穩。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 調研組建議,我市要積極應對新的形勢和挑戰,以實現人民群眾對“更穩定的工作”的期盼為己任,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篤定信心,穩中求進,創新思路,健全機制,為就業穩定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助推高質量充分就業,為莆田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添力助勁。
增強產業發展動力 擴大就業市場規模
產業發展是民生改善、就業擴大的物質基礎,要落實市委“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重要部署,深耕12條重點產業鏈,增強產業發展對就業帶動能力,著力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擴大就業市場規模。 優先發展優勢傳統產業,穩住就業存量。優先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產業、企業。結合莆田區域特點,針對鞋服、紡織、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采取就近就地就業與有序外出務工相結合,通過招商引企落地和鼓勵返鄉創業促進就業為著力點,促進產業與就業良性互動,為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創造條件。拓展農業漁業就業空間,推動龍眼、枇杷、荔枝和鮑魚等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吸納更多的本地勞動力。擴大服務業就業,拓寬餐飲、文化旅游等一批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的規模,逐步增強產業帶動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持續穩定發展增加就業。 大力建設新興產業體系,擴大就業增量。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極融入國家、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培育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壯大新興產業規模,為帶動就業提供更多條件和空間。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引領,實施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加快推動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集聚集約集群化發展,大力培育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強競爭優勢,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吸引、扶持平臺經濟的優秀眾包、分包企業把公司、把稅收落在莆田,形成就業保障、產業集聚、數據治理、產值稅收的循環發展良性路徑。 持續推進產業優化升級,提升就業質量。緊抓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發展趨勢,圍繞鞋服、食品、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提升制造業盈利能力和從業人員收入水平。強化數字賦能,積極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持企業以數字化重塑生產車間、流通環節,在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應用、信息消費等領域培育就業增長新動能。加強政策指引,支持由企業、協會、高校、研究院等共同參與的智能制造創新聯盟,加快建設華峰創新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提高研發創新水平,助力打造品牌拳頭產品。
發揮政策落地效力 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市場主體、經濟大局,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民生冷暖。要建立健全宏觀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促進優先政策落地見效,一體放大穩就業促創業的集成效應。 細化實化就業優先政策措施。全面落實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在保持穩就業政策總體穩定的同時,有針對性優化調整階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確保就業大局穩定。繼續推行“政策找企”、“政策找人”服務,推動惠企穩崗政策打包快辦,加快政策兌現,充分釋放政策紅利,鼓勵企業項目更多吸納就業。持續打好“降、緩、返、補”政策組合拳,落實落細減稅降費、社保緩繳、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穩就業獎補、引工用工補助等一系列政策,用足用好吸納就業補貼、社保補貼、擴崗補助等政策,在政策和資金允許范圍內應補盡補,執行政策獎補上限,擴大政策受惠面,減輕企業負擔,助力企業穩崗擴崗。 突出保障重點行業用工需求。針對一些重點行業仍然存在“招工難”問題,要進一步落實重點企業公共就業服務聯系制度,健全用工服務專員制度,強化“一對一”定點服務。建立重點項目、重大工程、12條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勞動力要素需求清單,定期走訪重點企業,高頻次多渠道開展勞務對接活動。要推進職業技能培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就業培訓中心及職業培訓機構加強合作,圍繞先進制造業發展急需工種、市場緊缺職業和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采用訂單培訓、定向培養等方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和本領。 進一步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促進相結合,支持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堅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政府、高校、企業、行業形成合力,拓寬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確保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扎實做好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就業工作。堅持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雙向發力,返鄉創業、勞務品牌、職業技能、勞務協作“四輪驅動”,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穩住務工規模和收入水平。建議加強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幫扶,構建大齡、殘疾、長期失業等就業困難人員及時發現、優先服務、分類幫扶、動態管理機制,主動送信息、送服務、送政策、送保障,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公益性崗位援助。
激發創業就業活力 拓展充分就業空間
近年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衍生出許多新的就業增長點,要以更實的舉措和更優的服務激發創業就業活力,為就業賦能,為創業添力,進一步開拓就業空間。 加大自主創業扶持力度。建議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創業培訓模式,全力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做到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見習培訓同向發力。圍繞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區域特點,加強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創業載體建設,形成重點突出、類型多樣、功能齊全、服務優質的創業孵化體系,催生更多創業主體;打造“創業莆田”品牌,開展優秀創業項目評選資助活動,對獲得省級、市級、資助的項目,予以補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好稅費減免、創業貸款、創業補貼、創業資助等優惠政策,將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平臺靈活就業人員等納入貸款對象范圍,降低貸款擔保門檻。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異地莆商返鄉投資興業,引流發達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加快培育新就業增長點。支持新業態發展拓展就業,加大力度支持線上服務、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發展。支持京東(仙游)數字經濟產業園、仙游抖音直播電商基地、仙游快手直播基地等直播產業集群的發展和示范帶動效應,形成直播生態體系,通過新業態的發展容納更多的就業人群。強化靈活就業支持,提升零工市場規范化建設水平,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按照《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指導意見的十五條措施》的通知要求,將靈活就業崗位供求信息發布納入公共就業服務范圍,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予以社保補貼、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補助。 營造公平就業創業環境。研究制定和落實促進平等就業綜合性法規和政策措施,推動消除性別、戶籍、身份等各類就業不合理限制和歧視,形成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格局,增強勞動力市場包容性。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使勞動者在就業地平等享受教育、住房、醫療、文化、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統籌維護勞動者權益和企業發展,完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最低工資制度,落實企業薪酬調查信息發布制度,促進企業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和一線崗位傾斜。強化勞動者權益保障,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打擊“黑職介”、虛假招聘等違法違規行為,讓就業市場更有序。
提升就業保障能力 完善公共就業服務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構建黨委和政府統籌領導、部門橫向協同、系統縱向貫通、社會廣泛參與的服務保障體系,提升就業保障能力,完善公共就業服務。 持續完善就業工作服務網絡。建立健全市、縣區兩級的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跨部門溝通,積極協調解決我市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實施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改善就業環境,擴大就業。建議加大對公共就業服務的經費支持,充實市、縣區、鄉鎮、村居四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工作人員,構建“城鄉一體、平臺到村、聯系到戶、服務到人”的就業服務網絡,實現就業站點城市社區和鄉村全覆蓋。依托鄉鎮、街道社區“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設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零工市場”和完善“就業廣場”,健全基層職業指導機制和隊伍建設,實現就業援助、創業扶持、求職招聘和職業指導等“一站式”服務。 不斷提高就業服務信息化水平。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就業服務水平提升,讓信息化成為實現更加充分、高質量就業的支撐。建設全市用工監測服務一體化平臺,完善升級“莆田市企業用工共享平臺”,搭建行業協會、社區基層就業服務平臺、人力資源中介機構等用工調劑平臺。依托莆田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務網,及時發布用工信息,通過“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常態化開展招聘活動。加快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數字化建設,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平臺,構建可直接登記的畢業生信息采集、求職登記、基層就業、求職創業補貼等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性系統,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動態管理的能力。積極推動政府部門、高校、用人單位就業管理系統的數據管理標準和規范的統一和有效對接,共享就業信息,提高信息流轉和處理效率。 提升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水平。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全面引導勞動者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水平,促進就業形態持續優化。建議由人社部門、會同教育等有關部門,建立促進勞動者培養培訓與崗位需求相適應、就業與產業相契合的長效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增強就業的適配性穩定性,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深入開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優化高校專業設置,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要加強學生職業指導和實習環節,全程參加人才培養。持續推動公共職業技能培訓提質擴面,聚焦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支持企業開展在崗職工職業技能培訓,加快推進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培養更多緊缺技能型人才。 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與中國海峽人才市場密切合作,大力推進莆田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莆田市技術人才產業園)建設,建議研究出臺更多更有力配套扶持政策,用真金白銀吸引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遷入產業園,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培育人力資源市場。支持人力資源機構做大做強,加快培養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的龍頭企業、領軍人才,提供更多專業化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業要積極為市重點企事業單位招才引智,緊緊圍繞實現服務莆田市重點“產業鏈”人才發展目標,打造供求對接平臺,明晰產業人才結構和需求缺口,深入分析企業引才和用工需求,加強求職者信息匯總梳理歸類,按需匹配、找準重點,以精準服務留住人才,助推就業工作提質增效,實現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