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編者按 《政協天地》雜志2023年第七期近日出版,本期市縣觀點專欄頭條刊發《昔日貢茶香飄萬里——莆田市政協傾力助推“三茶”統籌發展側記》,現予轉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莆田自古出好茶,茶葉生產歷史悠久,以烏龍茶為主,有鐵觀音、黃旦、本山、梅占、佛手等品種。自隋以降,莆茶珍品頻出,龜山“月中香”、壺公山“胡公茶”、林山“云霧茶”、楓亭“鄭宅茶”等成為唐、宋、明、清歷朝皇家貢品,名揚神州。 時過境遷,近現代莆田茶業良莠不齊、后繼無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處于“莆茶未聞”的尷尬境地。 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5月21日首個“國際茶日”賀信精神和2021年3月來閩考察時關于“三茶”統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同時,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振莆茶昔日輝煌,助力鄉村振興,莆田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茶學專家深入茶山茶場茶企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牽頭舉辦“龍華仙韻”金溪飲茶文化雅集、“政協委員話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之“茶錄流芳·茶香莆陽”等多場特色活動。 “一縷茶香,上承千年連接古今;一杯清茶,貫通東西書寫傳奇。”莆田市政協主席、市食品產業發展暨招商工作專項領導小組組長沈萌芽表示,要通過講述莆田茶歷史文化、茶科技創新、茶生態構建、茶產業發展,展示莆田媽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詩畫生態韻城魅力,以一片葉子、一盞清茗致敬歷史、致敬文化、致敬生態。
一縷茶香越千年
莆田茶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茶韻飄香越千年。 莆茶種植史源于隋代,唐后亦成貢茶,宋代聲名遠揚。北宋莆田歷史名人蔡襄創制的“小團茶”,使“建茶”名滿天下,其所著《茶錄》成為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后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對中國茶文化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茶錄》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熵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茶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上下兩篇短短800余字,宋代懷安令樊紀勒石以傳后世,向世人展現了宋代茶飲的美學意境,流芳千古。前人評:“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即蔡襄)也。” 古之興化,無論文人墨客,還是下里巴人,莆茶是必不可少的飲品,亦有采茶、煮茶、飲茶詩文流傳,體現莆人以茶待客之風和文人厚愛莆茶之情。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采茶行》:“安得龜蒙地百尺,前種武夷后鄭宅。”元代洪希文《煮土茶歌》:“莆中苦茶出土產,鄉味自汲井水煎。”清代朱粲如《飲茶歌》:“入門不作寒喧語,呼童汲水將茶烹。” 迎國際茶日,品龍華仙韻;飲金溪佳茗,賞茶錄風雅。 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5.21”國際茶日前夕,市政協牽頭舉辦“龍華仙韻”金溪飲茶文化雅集,啟動蔡襄《茶錄》譯注新書,以一場雅集、一本書、一期茶會、一個論壇、一套視頻集、40個茶席,為莆田建市40周年獻禮。 雅集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茶人和音樂人以十大飲式呈現歷代飲茶方式,穿插非遺“嘯”樂、簫、古琴、莆仙戲、尺八、宋代點茶、朗誦等表演,以藝術的表現形式,將“茶香花琴書”等元素與茶文化融為一體,喚醒千年茶基因。 著名古琴演奏家十方感嘆:“莆田茶養在深閨人未識,喝莆田茶帶給我一份清明和自在,希望把這份清明自在融入我的作品中,與大家共同品鑒這份悠然神韻。”
一盞清茗話振興
今年5月,以“茶錄流芳·茶香莆陽”為主題的市政協第三期“政協委員話莆陽”履職活動日如期舉行。 此次活動以主題沙龍、現場開講、線上互動等方式進行,并輔以《<蔡襄>之品茗撰錄》《南少林禪武表演》《茶藝表演》《<七碗茶>詩朗誦》等藝術表達,展現了莆田獨特茶文化魅力。 活動中,10名政協委員、嘉賓圍繞莆田茶生態保護、茶文化挖掘、茶品牌打造、茶產業發展與產業鏈延伸、茶科技研究與應用等建諍言、獻良策。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杯香茗始千年。”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莆田廣化寺方丈釋本性說,莆茶生態種植蔚然成風,閩中宜茶的氣候,木蘭溪水滋養過的茶山,造就了莆田茶“色、香、味、形”俱佳的品質。 “莆田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厚重。這是我們做好莆田茶的歷史底氣和文化自信。”市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蔡建山說,我們在查閱諸多莆田茶資料基礎上,深入茶山茶場茶企實地調研,感悟了茶人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勞作的艱辛、為琴棋書畫詩酒茶而追夢的浪漫。 “‘慶歷中,蔡君謨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這是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中對蔡襄創制的‘小龍團’茶的描述。”市政協委員、龜山茶制作非遺傳承人黃艷梅將莆田茶文化娓娓道來。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龍團。茶道和茶文化的學習與傳承,讓我們感受到這一傳統所蘊含的溫暖和敬意。”市政協委員、湄洲島琢硯樓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東村說,莆田茶文化史不僅僅是一次次制茶技術的沉淀積累,更是一次次茶道精神的和合升華。 金溪茶葉,香飄萬里。該企業于1985年創辦,從一家設備簡陋的小廠,發展成福建省烏龍茶出口歐盟的最大企業,實現了“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鏈條式發展。市政協委員、福建金溪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世統說,莆田茶以品質贏得市場,走出國門,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以茶為媒弘揚媽祖精神,以茶具涵養自在精氣神。”市政協委員、阿鐵(莆田)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志勇從茶品牌與媽祖文化融合、茶精神與紫砂茶具結合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要深入挖掘、跨界融合,促進莆田茶與媽祖文化融合發展,并借助媽祖文化在全球廣泛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打造并推廣獨具莆田特色的媽祖茶文化、媽祖茶品牌。 …… 委員們建議,要立足莆田特點,融入鄉村振興,依托壺公山的胡公茶,龜山寺、南少林寺的禪茶,以及鄭宅茶、九條茶、金溪奶茶飲品、梅洋“清茗”等各具特色產品,做大做強茶品牌。要增強莆田文化自信,做好非遺技藝傳承,推動茶家具、茶空間、茶掛畫、茶文創作品的開發、利用,助力蔡襄《茶錄》譯注新書工作,推動蔡襄茶文化研究院建設,打造集“培訓、研習、交流”等為一體的基地,探索茶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茶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深入挖掘茶園茶鄉等資源特色和采茶制茶等民俗魅力,開發“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促進茶產業鏈延伸和茶文化交流互鑒。要推動綠色發展,加強政策扶持,引導產業升級,鼓勵科技創新,促進質量興茶。
一片綠葉寫傳奇
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茶文化雅集、“茶錄流芳·茶香莆陽”節目播出后,在廣大委員和人民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委員們認為,節目精彩紛呈,再現了莆田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富有感染力,讓我們對莆田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茶生態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產業發展與信息化科科長黃瓊介紹說,莆田茶葉種植面積983.8公頃,產量4001噸,產值超2億元。1994年開始,莆田市茶園通過改造,品種更新換代和生態茶園的建立,茶葉優良品種得到進一步推廣,栽種有鐵觀音、黃觀音、金觀音、本山、黃棪、八仙茶、梅占以及福云系列品種等國家級、省級良種和桃仁、奇蘭等地方級品種。莆田市先后獲得國際標準化茶葉示范基地、國家標準化茶葉示范區等殊點,并有440公頃茶園榮獲“國家級生態農場”評價,“仙溪烏龍茶”獲評福建省著名商標,金溪茶業、大喜茶業、天林茶業獲評茶葉省級龍頭企業。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為進一步弘揚莆田茶文化、打造莆田茶名片,助推莆田‘三茶’統籌發展,我們要立足政協職能,發動委員踴躍參與其中,關注種茶者,樂做愛茶者,成為茶產業發展、茶文化交流的積極推動者,建言資政,凝聚共識。”沈萌芽表示,要發揮委員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做大做強茶產業,實現“人口莆茶”,使莆田茶產業在保護傳承中成為茶界“新勢力”,為莆田鄉村振興打造新引擎、續寫新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