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荔枝千年樹 千年荔譜千年城 ——聚焦“政協委員話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2023年第五期之“丹荔飄香·醉美莆陽”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陳曉威
編者按 千年荔枝千年樹,千年荔譜千年城。荔枝之于莆田,不僅是引以為傲的特產,更是莆陽文化的鮮明符號與意象。 在盛夏全城丹荔飄香、全民共品荔枝的時節,市政協2023年第五期“政協委員話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以“丹荔飄香·醉美莆陽”為主題,通過主題沙龍、現場開講、線上互動等方式,組織政協委員與嘉賓圍繞荔林水鄉文化底蘊、歷史傳承、生態保護、文旅融合、城市提升等建言獻策,并輔以樂器演奏《夢里水鄉》、朗誦《共樂亭》《謝人饋荔》《途次莆田》、歌曲《美麗莆田我的家鄉》等,激發內生動力,展示履職效能,呈現委員風采,助力莆田荔枝產業做大做強做優、賦能鄉村振興、推動經濟發展。
主題沙龍
市政協常委、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蔡建山: 感悟歷史 傳承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市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蔡建山認為,莆田是一座歷史厚重、文化璀璨、風情迷人、精神豐滿的城市,本期活動視頻不僅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和味覺上的刺激,更給人以精神上的感動,展示了莆田文化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 蔡建山從四個維度解讀本期活動視頻中4位委員的講述。“第一個維度是荔枝歷史。該片以‘千年《荔枝譜》、萬家荔枝香’為題,從蔡襄這個名人、《荔枝譜》這本名著說起。蔡襄的光芒、《荔枝譜》的光華,千百年來成就了‘荔城’美名、‘荔林水鄉’美景。片中一曲優美的《夢里水鄉》,使人沉浸在幽深的綬溪水道、悠遠的歷史長河。”蔡建山說。 第二個維度是荔枝文化。該片以“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為題,介紹此對聯的由來,朗誦南宋名相陳俊卿、明代狀元柯潛的兩首詩。陳俊卿“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名言成為莆田人共同的家訓,柯潛“聰明花開”典故亦是莆田人共同的期許。無論是對聯,還是名言、典故,都是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美譽的生動注腳。 第三個維度是荔枝風情,也就是風土人情。蔡建山說,該片以“無處不荔枝、此鄉風景好”為題,改自郭沫若《途次莆田》“荔城無處不荔枝”“此鄉魚米亦如之”。片中從荔枝到荔枝肉、荔枝宴,從莆田元宵到莆田戲曲、莆田木雕,呈現了莆田獨特的風情和刻骨的鄉愁。 第四個維度是荔枝精神。該片以“荔枝也勵志、古邑展新姿”為題,從千年宋家香老樹結新果聯想到千年興化府古邑展新姿,折射了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堅韌品質;從無木成林的荔樹聯想到無中生有的莆商,折射了創新創造、敢拼敢贏的勇毅作風;從徐鐸的“狀元紅”聯想到李宏的木蘭陂,折射了精益求精、厚積薄發的工匠精神。
市政協委員、湄洲日報社總編輯林文家: 借勢而為 出圈出彩
“莆田是一座人杰地靈的歷史文化名城,因盛產荔枝而被譽為‘荔城’。‘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復堤’是郭沫若對莆田荔枝的盛贊。”市政協委員、湄洲日報社總編輯林文家說,荔枝是莆田市樹,栽培始于唐代,至今還保存有“宋家香”“荔枝王”“狀元紅”等千年古荔樹。蔡襄所著的《荔枝譜》更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專著,記載了莆田荔枝栽培的繁盛。 “得益于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堅持以木蘭溪綜合治理統攬莆田綠色高質量發展,木蘭溪實現從水患之河到安全之河、生態之河、幸福之河的華麗蝶變。”林文家表示,65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心”,集中體現了荔林水鄉特色。沿線的東陽、洋尾、雙福等歷史文化名村,延續著莆陽歷史脈絡和文化涵養。莆陽開春,開通“水上巴士”,穿越城市魅力核心區,形成獨具魅力的旅游產品線路;莆陽爽夏,“水上巴士”穿過木蘭溪下游平原密布的水網,水鄉風光“美荔”展現。 林文家說,當下,全省文旅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我市因勢而為,充分發揮荔林水鄉良好生態優勢,放大荔枝名果效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集成實施“千古木蘭溪、百里江山圖、十里風光帶”工程,把木蘭溪打造成為引領莆田高質量發展、造福人民的生態帶、文化帶、健康帶、產業帶、創新帶,讓“荔林蔥郁、白鷺翔空”成為百姓家門口的“詩和遠方”,助力打造“山水詩畫生態韻城”,正逢其時、正逢其勢。他建議,要講好故事,生動講述莆田“四大名果”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故事,尤其是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久久為功的鍥而不舍精神;要高位嫁接,把荔林水鄉美景、“四大名果”品牌宣傳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既推動文旅融合深度發展,更與當地鄉村振興、富民增收高位嫁接;要合縱連橫,整合山區與沿海、自然與人文、城市與鄉村文旅資源,推動串珠成鏈、串點成線、連線成片,著力豐富文旅產品供給,持續吸引外地游客。 “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犢時。”林文家表示,今年是莆田建市40周年,也是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的起步之年。作為一名市政協委員,要有聞風而動的干勁和聞雞起舞的闖勁,在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中勇擔當、展作為。
市政協委員、莆田市恒昕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意總監陳國華: 文化賦能 “藝”起發“荔”
“文化是觀察一座城市的窗口,鮮明的城市形象離不開鮮活的文化元素。荔枝是莆田最具特色的城市標志之一,不僅是聞名遐邇的佳果,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味道,是莆田文化中最具城市記憶、最有文化認同的一個元素。”市政協委員、莆田市恒昕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國家一級技師陳國華在主題沙龍上,分享了自己對荔枝文化賦能文旅發展、產品營銷、藝術創作等的見解。 陳國華說,我市在綬溪、吳江、白塘湖等地開通了“水上巴士”旅游專線,荔林水鄉成為人們游玩的好去處。視野開闊的“水上巴士”穿行于河道之間,讓游人在“輕舟動、人在畫中行”的美好愜意中,深切地感受到兩岸荔林水鄉美景,領略源遠流長的荔枝文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正是荔枝文化的無言傳播”。 “文化是荔枝營銷的靈魂與底氣,深入挖掘‘狀元紅’‘宋家香’及蔡襄《荔枝譜》等荔枝文化的歷史底蘊、文化內涵和莆陽特色,讓莆陽千年荔枝文化深入人心,才能使莆田荔枝名號更加響亮,具有更強市場競爭力。”陳國華認為,以創新思路傳承千年荔城文化,找到產業與文化的結合點,綻放荔城新時代光彩,是打好文化牌的要義所在,更是文化賦能荔枝營銷之道,要用好荔枝資源,擦亮荔城名片。他說,在荔枝營銷中打好文化牌,講好荔枝故事、傳播荔枝文化、打響荔枝品牌,不僅能擴大莆田荔枝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也能讓城市形象更有特色更具氣質。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藝事業的舞臺無比廣闊。文藝工作者要從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中提煉主題、萃取素材。”陳國華說,荔枝形象以及紅火、甜蜜的寓意,是最接地氣的創作素材。作為莆田本土工藝美術師,近年來他創作了《荔荔在目》等多件荔枝主題美術作品,用藝術的方式,講好“丹荔飄香·醉美莆陽”故事。他將進一步提高創作質量,多出精品力作,為文化產業賦能增效,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風格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市政協委員、涵江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柯蓓: 多措并舉 助 “荔”發展
“‘丹荔飄香·醉美莆陽——政協委員話莆陽’視頻講述了莆田荔枝的優良品種、文化底蘊、風俗民情、歷史傳承等,讓我對莆田荔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市政協委員、涵江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柯蓓說,莆田種植荔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作為一名農業農村界政協委員、基層農業干部,她建議立足莆田荔枝資源優勢,發力政策扶持、資源保護、品種優化、品牌建設、農文旅融合等,持續推動莆田荔枝產業做優做強,讓莆田千年荔枝在新時代持續煥發光彩。 “政府要出臺政策措施,加大荔枝種植扶持力度,對標準化基地建設、擴大種植規模、病蟲害統防統治、品種改良等方面給予扶持,提升科學種植管理水平,做大鮮果產銷。”柯蓓表示,要加大荔枝深加工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延長荔枝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經濟效益。 柯蓓建議,在資源保護方面,要加強對現有荔枝資源的保護。一方面要嚴守生態底線,劃定荔枝林的保護區,健全法律保障,明確處罰措施,對因項目建設確需征用荔枝林的,實行易地移栽或采用占一補一的方法,保持荔枝面積不減少;一方面要加強對古荔枝樹的管護,采取建立定期監測制度等更有力的保護措施,對于樹體的生長狀況、養護措施、病蟲害防治等實施動態管理、定期調查分析,確保古樹健康。 柯蓓表示,在品種優化方面,要指導果農通過高接換種技術擴大優質品種的種植面積,發展特早熟、中熟和特晚熟優質品種,優化品種結構,延長果品上市期,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果農抗風險能力。品牌建設上,要以“三品一標”建設為抓手,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發動主體申報注冊如“宋家香”“陳紫”“狀元紅”等有文化內涵的品牌標識,加強包裝和宣傳,打造精品荔枝。 “與此同時,還要注重農文旅融合發展。”柯蓓表示,要依托荔林水鄉景觀資源,深度挖掘莆田荔枝的文化內涵,促進荔枝產業與荔枝文化、觀光旅游、休閑農業、餐飲、教育、互聯網等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莆田荔枝產業的蓬勃健康發展,以產業興旺助推莆田鄉村振興發展。
荔城區西天尾鎮鎮長陳君: 文旅融合 打造樣板
“荔林水鄉是莆田最富魅力、最富底蘊、最富生態的城市特色和名片之一。作為鄉鎮政府,我們更關注如何借助荔枝資源帶動鄉村振興。”荔城區西天尾鎮鎮長陳君如是說。 據介紹,西天尾鎮立足“城市綠心、北洋水鄉、歷史名村”等特色元素,重點以北大、吳江鄉村振興試點村,連片規劃打造木蘭溪流域北洋荔林水鄉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今年以“莆陽開春,開河、開街、開村”為契機,快速實施文旅融合項目,春節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五一”假期又接待游客7萬多人次。 鄉村發展如何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把握機遇,增強旅游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陳君以北大村為例,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一是擦亮“底色”,堅持規劃先行。在編制北大村鄉村規劃中將吳江村納入編制范圍,突出荔林水鄉特色和主題,統籌打造集排洪、生態、休閑、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宜居宜業宜游片區。二是永葆“本色”,深挖文化資源。保護并突出村內百年古荔、百年老宅、百年古橋等文化符號,提高鄉村文化可視度,探索“荔枝林+”新模式,形成具有片區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文旅體系。三是增添“亮色”,科學謀劃項目。瞄準年輕消費群體,突出“青春北大”主題,主打體育、娛樂、時尚的沉浸式旅游元素,實施荔林水鄉公園、河道拓寬提升、北大碼頭等15個項目,為文旅融合發展奠定基礎。四是強化“成色”,聚合業態場景。引入PPTWO主題形象入駐,打造露營、燒烤、煮茶、研學、體育活動等多種場景,特別是北大村舉辦的荔城區第二屆荔枝文化美食節,融合荔枝節惠農直播、給“荔”寶貝國風才藝匯演、“荔”志趣味親子運動會、國風水上婚禮表演等活動,吸引市內外大量游客現場參與。 陳君表示,西天尾鎮將堅持以水為經、以路為脈、以文為本,結合產業優勢、傳統文化、人文景觀、地形地貌進行科學系統規劃,推進濱水人文景觀和產業振興生態圈升級,并持續招商引資、引智、引流,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使生態環境真正賦能鄉村振興、民生福祉和產業發展,打造木蘭溪文旅品牌樣本。
現場講述
市政協委員、莆田學院科研處處長陳祖芬: 千年《荔枝譜》 萬家荔枝香
“莆中荔子勝閩中,烏石山前又不同。正向鈴齋想風味,奪先人送奪先紅。”市政協委員、莆田學院科研處處長陳祖芬說,荔枝是媽祖故鄉莆田的美麗影子,構成一幅旖旎的荔林水鄉美景。 一片荔林水鄉,半部莆田發展史。從魏晉時期開始,扎根莆田沿海的荔枝樹苗,逐漸沿著木蘭溪的縱橫河網繁衍流播,從富饒的南北洋平原到城關“園池勝處,唯種荔枝”,使莆田這座閩中城市以“煙火萬家,荔枝十里”勝景贏得“荔城”的別名。 “福建荔枝之所以名聞天下,名列宋‘四大家’的蔡襄功不可沒。”陳祖芬介紹道,1059年,在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建成的時候,蔡襄決定利用他多年收集的福州、莆田、漳州、泉州四地以及省外有關荔枝的資料,為荔枝分類作譜,撰寫《荔枝譜》。《荔枝譜》共7篇,3000余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關于荔枝栽培的專著,至今已翻譯成多種文字,影響巨大。 “《荔枝譜》一書的問世,名人名果,相得益彰,使莆田荔枝這一特產更為國內各方面所重視。”陳祖芬說,身兼書法名家的蔡襄親自用中楷書法抄錄《荔枝譜》,又將荔枝知識擴大到藝術界別,書法愛好者爭相購買臨摹,讓更多人喜歡上莆田荔枝。在《荔枝譜》的第二篇,蔡襄介紹了莆田知名荔枝“陳紫”的優良品性,“唯陳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類,此所以為天下第一也”。蔡襄《荔枝譜》中所列上等次的有陳紫以下十二品,無等次的有虎皮以下二十品,十二名品中莆田所產有“陳紫”“宋公荔枝”“小陳紫”“周家紅”等。 “莆田荔枝由是香飄百代,名揚萬里,而《荔枝譜》中最稱頌的‘陳紫’荔枝,至今仍是莆田主栽品種,占全市栽種面積的90%。”陳祖芬動情地說,千年荔枝千年樹,千年荔譜千年城。荔林水鄉孕育了一川如繡的集體鄉愁。一代又一代的興化兒女,在荔枝林的滋養下,于櫛風沐雨中探宇宙之妙,于篳路藍縷里傳智慧薪火。那一縷丹荔之香千年不斷,早已飄進了先人的詩句“夜半歸來風滿袖,家家門巷荔枝香”。
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副主席張煌: 荔子甲天下 梅妃是部民
“荔枝在莆田的種植歷史非常悠久,關于荔枝的詩文與故事不勝枚舉。”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副主席張煌講述道,清道光年間,福建汀漳龍兵備道員王廣業見興化府境內盛產荔枝,又有梅妃故事,乃撰聯贊曰:“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此聯一經撰寫,即被興化府長官制成聯板,懸于府衙門前,如今仍懸于國家級文保單位三清殿門前。 “古荔樹是文化的具象載體,承載著莆田荔枝的種植記憶和鄉愁記憶。”張煌說,荔子甲天下,是根植于骨髓里的文化自信,也是莆田人集體的文化記憶。古荔樹見證著莆陽千年的歷史,用獨特的語言,講述著古府新市的成長故事,讓每一個從它們身邊走過的人,都能切身感受這一座以荔枝命名城市的無窮魅力。 “莆田輩分最高的古荔,當推市區赤柱媽祖宮旁的‘宋家香’。據《荔枝譜》記載的‘宋公荔支,樹極高大,世傳其樹已三百歲。’推算,‘宋家香’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荔枝樹。”張煌娓娓道來。莆田現存的最大荔枝樹,則是木蘭溪下游的下橫山“荔枝王”,樹冠覆蓋面積達1畝多,最高年產荔枝達1250公斤,堪稱八閩之最。據傳北宋熙寧九年(1076)莆田文狀元徐鐸衣錦還鄉,去拜訪下橫山村學友,感念一起讀書習文之情,特地從老家延壽村帶去“延壽紅”荔枝苗,植于下橫山蘭水旁,故而“荔枝王”又稱“延壽紅”。而同樣名聞遐邇的“狀元紅”,相傳也系徐鐸所植,原名“延壽紅”,因徐鐸之故,遂改名為“狀元紅”。20世紀初,美籍傳教士蒲魯士攜陳紫荔枝苗跨越太平洋,移植美國佛羅里達州試種成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活標本…… “每一棵荔枝樹,都隱藏著太多的故事。這是莆田荔枝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豐富的遺產,彰顯了莆田荔枝強大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張煌說,當年,蔡襄品嘗“宋家香”后,為宋家祠堂撰寫了“梅花學士賦,荔子狀元編”的楹聯。這副佳對打開了莆田人勇攀科舉文化最高峰的信心與決心,也讓荔枝文化與莆田科舉文化相得益彰,為莆田贏得了“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稱譽。
市政協委員、涵江區白塘鎮雙福村黨支部書記郭玲玲: 無處不荔枝 此鄉風景好
“明代曹學全《荔枝歌》云:‘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終第一。’荔枝,是大自然對莆田的豐厚饋贈,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市政協委員、涵江區白塘鎮雙福村黨支部書記郭玲玲感嘆道。 古韻遺音,更顯情致;民俗為媒,鄉情綿延。郭玲玲說,荔枝作為水鄉名果,在莆田悠悠生長了千年,其聯結的地域、文化、風物也早已超越了它作為水果本身的價值。每年荔枝掛紅時,來自各地的游客相約莆田,摘荔品果、旅游采風,吃荔枝的同時感受莆田古老的荔枝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氣息相互交融的獨特魅力。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作‘過大暑’。”郭玲玲介紹道,荔枝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一定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大暑節那天,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節時刻一到取出它,仔細品嘗。這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 荔蔭山海無窮物,難在形似貴傳神。“在莆田,同樣還有一道人見人愛的美食,也是以‘荔枝’命名的‘荔枝肉’。”郭玲玲表示,莆田特色小吃“荔枝肉”,其做法是將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狀,經油炸之后,形似荔枝。炸好的荔枝肉金燦燦的,外酥里嫩,只要吃一口就停不下來,味蕾完全被征服。 逢年過節吃荔枝肉,是莆田千年匠心傳承的習俗,穿越時空的莆陽特色小吃,如陳年老酒般醇厚。同時,由于荔枝皮是一種名貴的香料,從宋代開始,莆田的先民還以荔枝作為香料,相沿成俗,流傳至今,一香千年。而伴隨著千年荔枝民俗的,還有千年元宵、千年戲曲、千年木雕、千年紅團,以及千年家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誰把芳名掛齒牙,方紅陳紫總堪夸。”郭玲玲說,風物瑰麗的莆陽荔枝民俗,讓漂泊的靈魂得到皈依,而一桌形味俱佳的“荔枝宴”更是讓忙碌的身心得以棲息。
市政協常委、莆田市永豐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華忠: 荔枝也勵志 古邑展新姿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知天罰一只眼。異哉野老白露團,烈于貴人寒食散。”“臣餐陳紫三千粿,甘與荔枝作謫仙。”市政協常委、莆田市永豐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華忠說,南宋詩人劉克莊、明代文藝家宋玨用詩歌為莆田荔枝烙印上文化的符號,也留下了美麗、芬芳的詩歌記憶。 在莆田千年農耕生產中,荔枝種植系統沉淀出地域特色鮮明的農業文化遺產。林華忠說,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歷經上千年的風雨坎坷依然挺立不倒,荔枝精神磨礪興化兒女的高遠志氣。歷代先民的智慧與氣魄,在莆陽大地上定格為氣吞如霓的木蘭陂、延壽陂水利奇觀,演繹出化腐朽為神奇的“無木生材、無金生金、無鋼生鋼”的商業奇跡,也凝鑄出彪炳史冊的“一門九刺史”“一門五學士”“一門三宰相”“魁亞占雙標”等科甲佳話。 “漫步于莆陽荔林水鄉中,總能找到當年尊學重教、科甲俊秀的痕跡。”林華忠感嘆,千年的莆陽大地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跡,有文化、有歷史、有藝術,而始終貫穿于荔枝林海中的,則是木蘭溪水滋養出的生生不息的荔枝精神。這是賡續莆陽文明基因庫最有力的告白,也是興化兒女一樁共同的回憶,一份無形的精神資產,記錄了一片土地最深刻的情感歷程和奮斗軌跡。 “這里的荔林、農田、荷塘,這里的小橋、流水、人家,總有一種溫婉質樸的美感,又有一種甜蜜的溫情吸引著你,去叩開荔林水鄉的心扉。”林華忠說,千年古邑展新姿,在莆陽“開春”“爽夏”“賞秋”“樂冬”的四季節奏中,荔林水鄉的保護、傳承和利用開啟了新篇。今日之莆陽,一水興百業旺,人溪更相依,城河更相融。古府新市匯聚了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的磅礴力量,正在踏上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興化兒女在荔林水鄉這塊歷史悠久的錦緞上,將再次描繪出一幅碧波蕩漾、林木茂盛、水草豐美、魚翔淺底、百鳥飛翔、游人如織的美麗家鄉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