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培優民營經濟”協商議政】之三
□時報記者 鄭育俊
專家支招
莆田市、東莞市人民政府顧問,東莞市生物技術行業協會會長宋濤: 讓有形之手 更有利更有為更有效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劇增,莆田市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可以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為莆田可持續發展創造新機會,提供新動能。”莆田市、東莞市人民政府顧問,東莞市生物技術行業協會會長宋濤視頻連線時如是說。 宋濤建議,要以政策為支撐,讓有形之手更有利。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政府要積極作為,當前影響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是不確定性,政府應該對防疫紓困政策等等有通盤的謀劃和解讀,幫助民營企業家建立投資發展的信心。針對民營企業發展的用地、融資、用電、事業性收費政策兌現、政商交往等難點堵點,形成較為系統的支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莆商是全國有名的商幫之一,在醫療、家具、玉石、黃金領域活躍著大批的莆商的身影,他們身上有一種勤奮上進、勇為天下先的精神。”宋濤認為,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便利,以鄉情牌吸引莆商回到家鄉,反哺家鄉。 “以需求為導向,讓有形之手更有為。著力構建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加強市場主體梯次培育,保持發展的連貫性和持久性。推進小升規行動,安排財政予以扶持,出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方案,安排專項基金,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與此同時,著力培育民營領軍企業,發展領軍企業的行業帶頭作用,以商招商。”宋濤建議道,還要以行動為抓手,讓有形之手更有效。既要擅長招引企業、孵化企業,更要通過用心用情優化企業服務,留住企業。探索企業賦能行業協會,如生物行業協會、家具行業協會,建立高效溝通渠道,增強政府對行業發展的影響力,引導莆田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和美譽度,擦亮行業名片。 宋濤表示,只要政府上下統一思想,堅定做好企業服務工作,政府搭好臺,企業唱好戲,相互協作,莆田的民營經濟必將實現更大的飛躍。
上海市莆田商會會長、上海三銀投資董事長黃銀賢: 集中優勢產業 形成良好產業生態
上海市莆田商會會長、上海三銀投資董事長黃銀賢在上海從事過產業園區的投資與建運營十余年,對產業招商有很深的體會。 “長三角一體化,它的核心是弱化了行政區域,強化了產業區域,未來可能在不同的這個區域形成了不同的產業集聚,然后形成了產業特色,最后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黃銀賢認為,產業招商必須圍繞產業鏈去招商。 黃銀賢建議,莆田要集中優勢產業,更加健全產業鏈的一些產業元素,提升產業能級,達到某一個產業鏈的一個完整性。同時在產業招商的過程當中,目的應該更明確,圍繞這個產業鏈建設環節去做產業招商,同時也應該加強對產業鏈的產業孵化。眾觀上海的一些特色產業園區,我們發現,以產業孵化帶動產業招商這一個模式是具有比較特色和優勢的。同時,政府要加強對產業基金的建設及引導。 “產業招商更多的應該是多引進一些產業資本,促進產業的發展。”黃銀賢認為,如果缺乏產業資本,就產業本身來看,僅僅只是做成一個企業,但很難做強做大,并且從企業本身來說,意愿也不算特別高。 黃銀賢還提到莆田民資回歸中怎么讓鳳凰歸巢的問題。他認為,鳳凰歸巢首先要筑巢引鳳,這個巢應該有各種的要素形成,比如硬性條件,還有營商環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我們在做產業園時發現,所有的產業集群基本上就是產業人才的集聚。”黃銀賢說,莆田的產業招商,其核心之一就是產業人才,這個產業能級能不能提升,關鍵在于這個產業的人才能不能積聚。莆田的產業人才程度不同,從制造、供應鏈這一塊來看不是問題,但是渠道及品牌建設、資本化引入等這種人才還是欠缺的,建議這一塊加強。
全國政協委員、國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城: 塑造培植產業發展 新動能新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國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城視頻連線時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論述,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凝心聚力、擊鼓催征。 “莆田市委、市政府堅持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市營商環境持續向好,民營經濟活力迸發,民營醫院、木材、珠寶、鞋服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健發展,新型功能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醫療健康產業、精細化工、數字經濟等‘專、精、特、優’產業方興未艾,打造出一批實力強、叫得響的品牌企業,尊重企業家、支持企業家、愛護企業家蔚然成風。”吳城點贊莆田市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高地,是一片投資興業的熱土。 新時代、新征程,吳城對莆田民營經濟發展提三條建議。 一要不斷擴大支持企業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引進人才、提升質量、建設品牌、制定標準的政策供給,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二要以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形成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通過創新驅動不斷塑造培植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施新興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工程,打造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推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等新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三要打好“穩”“改”“拓”“騰”“降”組合拳紓解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破除民營企業融資的體制機制障礙和隱性門檻,讓民營企業“敢貸、能貸、愿貸”,讓金融機構愿意做、能夠做、也會做民營企業業務。
部門回應
市發改委: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是增強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創新創業創造動能的重要舉措。”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程振宇著重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作了回應,表示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招商、安商、穩商工作,營造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市委“三大戰略、兩大支撐”工作要求,對標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讓企業一鍵訴求直達、政策直享、服務直通,以數字化的監管,改善提升全市營商環境,做到信息對稱、過程透明、標準規范、互動及時,形成區域營商環境新優勢。推出企業開辦“1+X”套餐,企業開辦時間縮至4個小時,開發個體工商戶“一表登記”智能審批系統,上線“云表單平臺”,實現了個體戶申請材料“一表集成”全程電子化登記,審批效率提升近7倍。推行“智慧審圖”系統,實現智能化“電子輔助審查”,工程建設許可階段并聯審批征求部門意見時限由3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核發審批時限由7個工作日壓縮至5個工作日,企業普遍反映辦事較之以往更便利、更便捷。 程振宇說,與全國、省內先進地區對比,莆田仍有一定差距,我們要自我加壓,對標先進地方做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健康、肥沃的土壤。 “要對標國內找差距。”程振宇表示,下一步將對標浙江、廣東等先進地區,加強數字化營商環境建設,學習“浙政釘”和“浙里辦”兩端集成模式,實現我市政務服務數字化、便利化的再升級,落地“不見面辦事”場景。推動“審管聯動”機制,探索企業標簽化管理,實行觸發式監管,做到“無事不擾”。完善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制定《莆田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調度及獎懲機制》,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開展“司法護航民營企業”活動,加大司法服務保障力度,同時加大執行質效。營造更加開放的發展環境,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對待國企民企的要求落實,為國企、民企、外企多元化市場競爭營造良好準入環境。 “要對標省內找差距。對標省內泉州,構建親清政商環境。強化政策賦能,出臺《莆田市營商環境+惠企平臺涉企訴求聯動機制》,暢通政企溝通機制;堅持服務優化,開展‘局長走流程’活動,并著力推動一系列流程重塑再造、修訂完善一批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一套工作體制機制,實現營商環境整體提升;加強政企互動,建立‘親而有度、清而有為’邊界清單,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讓干部和民企成為一家人。”程振宇表示,要對標過去找差距,“近年來我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主要體現在簡化企業開辦登記、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方面,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空間依然較大。針對我市營商環境建設中的短板弱項,開展‘民營經濟營商環境專項提升’活動。提升融資服務專題,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強化惠企政策兌現,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
市工信局:助民企強核提質發展
2022年,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環境以及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承壓前行、穩中見韌。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朱建陽在協商會上作了回應發言。他介紹說,2022年,市工信局重點做好四件事: 穩增長。完善“331”幫扶企業機制、持續實施“白名單”掛鉤幫扶機制、出臺穩增長系列政策措施,幫助企業拓市場、搶訂單、穩工人、擴產能。 促投資。支持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全年推進百個技改項目完成投資超400億元。新對接民企產業項目336項,計劃總投資額超1600億元。 增動能。開展“智改數轉”診斷提升,推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服務型制造示范引領,支持重大技術平臺建設,實現兩化融合關鍵指標A類企業比例居全省第1位,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實現突破。 優服務。建設親清惠企平臺,完善產融對接機制,全覆蓋服務規上工業企業及1.3萬多家工業企業。突破政策資金“免申即享”機制,已兌現“免申”資金750萬,近期還將兌現2000多萬元,惠及企業300多家次。 朱建陽表示,2023年,市工信局圍繞市委“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焦政協調研報告精準分析的短板問題及提出的建議,認真研究予以吸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政策和舉措,重點抓好四個方面: 強品牌促轉型。編制品牌強市戰略規劃,以名品、新品、精品為重點,打造“1+N”品牌體系,培育一批制造品牌、消費品牌、區域品牌。圍繞我市優勢產業、搶抓行業風口,做強“莆田鞋”“仙作”等區域品牌,爭創“中國鞋都”“中國啤酒制造之都”“中國預制菜產業創新基地”等一批新的國字號品牌。嫁接保利集團中皮院、廈門建發等大院大所及行業龍頭,高水平開展品牌運作、營銷策劃、研發創新,打造一批拳頭品牌產品。辦好鞋類設計大賽、“吃貨節”、藝博會、香產業大會等重大產業賽會,提升我市行業影響力。 數智化促轉型。持續開展百家企業“智改數轉”診斷服務、數字專員“百人入千企”服務,推動建設個性化定制產業園,推進10大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40家以上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試點、百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助力三棵樹新材料、華興玻璃打造全球燈塔工廠。 梯度育促轉型。圍繞產業龍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新增長點,按照培育標準對企業精準畫像,建立靶向培育企業庫,疊加各級政策扶持,培育一批行業影響力、區域影響力的較大的標桿企業。重點圍繞首臺套重大設備、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標桿、服務型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帶動作用強、示范效應好的典型項目。 強賦能促轉型。進一步建好用好親清惠企平臺,全力打通企業問題辦理閉環工作鏈,打造“三位一體”的企業服務品牌。持續嫁接北理工、東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端資源,搭建產教融合、聯合研發、管理培訓等平臺,力爭工信部啟明計劃、省百人計劃創新創業項目實現零的突破。繼續搭建產融對接、供需對接、數字轉型、綠色創新等賦能平臺,助力民營企業強核提質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