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千百年來,媽祖文化跨越歷史時空、跨越地域界限,成為海峽兩岸“民族認同”的精神力量、“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連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 如今,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分布著上萬座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敬仰者達3億多人。 市政協第二期“政協委員話莆陽”履職活動日以“大愛媽祖 祥瑞湄洲”為主題,聚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湄洲島重要囑托,弘揚傳播媽祖文化,組織10位省、市政協委員,以主題沙龍、現場開講、線上互動等全景式展現,圍繞傳承、保護、交流、家園等話題,以及用好媽祖文化資源、促進莆臺深度合作、保護和發展文旅資源、島岸一體化發展等主題,分享交流,并輔以文枕琴《湄嶼潮音》、朗誦《媽祖頌》、莆仙戲《海神媽祖》、歌曲《兩岸一家親》等藝術表達,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為打造“媽祖故里文化名城”貢獻政協的智慧和力量。 感悟思想偉力,牢記殷殷囑托。 市政協始終牢記囑托,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轉化為政協工作的強大動力,緊扣“媽祖故里文化名城”的建設實際,為打造“世界媽祖文化中心”建諍言,為構建“媽祖文化旅游圈”獻良策,為融入“海絲”建設添助力。 “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璀璨星河中的一顆閃耀的明珠。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發展,以其獨特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深深扎根在廣大民眾的精神生活里,成為莆田人的精神家園,成為莆田標志性的文化因素。”市政協主席沈萌芽表示,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刻領會媽祖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文化自信,立足政協職能,強化責任擔當,用心用情弘揚媽祖精神,推動媽祖文化發展。
主題沙龍
市政協委員、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林原: 護管治相結合 賦能生態修復
“推動湄洲島海洋生態提升,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護、管、治相結合。”市政協委員、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林原如是說。 林原表示,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漁業部門在湄洲灣海域持續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為湄洲島漁業資源增殖和生態環境修復賦能助力,僅2022年就在湄洲灣海域增殖放流各類魚苗約1.6億尾。今年,還將在湄洲島建設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平臺項目,進一步提升湄洲島周邊魚類種群數量、增強全民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管方面,要提升傳統漁業養殖水平。”林原說,近年來,海洋漁業部門統籌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嚴格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優化調整湄洲島的漁業養殖布局,清理整治規劃外養殖,降低湄洲島天然水域漁業資源利用強度。還實施了海上養殖轉型升級,在湄洲島建設了10口新型環保深水大網箱,并以新建的環保設施為載體,探索發展“漁旅融合”業態,謀劃建設海上生態養殖及休閑漁業平臺。 “與此同時,要打擊海上非法采砂。”林原表示,海砂是寶貴的礦產資源,也是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系海洋環境、保護海洋岸線資源、保持濱海地形地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漁業部門積極協調海事、海警、公安、交通等涉海部門聯動執法,探索構建了打擊海上非法采砂聯動聯查聯處聯治的“四聯”工作機制。針對“人、船、砂”三個單元、“采、運、銷”三個環節及“海、岸、陸”三個區域實施綜合整治,有效遏制了海上非法采砂行為,有力促進了湄洲島自然資源的有序開發和合理利用,據普查,湄洲島近年來的魚蝦貝類種類得到提升。
市政協委員、北岸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陳朝陽: 打造尋根之旅 推動文旅發展
“媽祖文化是閃耀世界的‘莆田名片’。如何賦予媽祖文化新時代的內涵?這是一個新課題。我認為要落實好一個大方向、拓展好兩篇文章、實現好三個目的。”市政協委員、北岸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陳朝陽如是說。 “落實好一個大方向,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島岸一體’方向。”陳朝陽認為,首先要“交通先行,打開門戶”,著力于島岸交通體系,啟動湄洲島第二通道建設,可建設透水式碼頭;其次要文旅賦能、打造品牌,通過總體規劃布局,把湄洲島和北岸經開區打造成一個“大旅游圈”,實現島岸錯位發展;最后要真正一體、融合發展,借助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的內容,通過向上向下及官方的傳播途徑,提高傳播效能。 “拓展好兩篇文章,是要將靜態觀賞變為標新立異互動體驗。”陳朝陽說,文旅不僅是“資源經濟”,更是“內容經濟”。要開發旅游演藝,深入挖掘媽祖文化內涵,打造“千年媽祖情”旅游演藝;拓展旅游產品,和食品龍頭企業合作打造“扁食線面”方便面等,讓地方特色食品由區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打造全域旅游,在“這就是莆田”、莆陽開春,開河、開街、開村等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持續發力,以媽祖文化為引領,策劃諸如“莆陽爽夏、莆陽金秋、莆陽暖冬”等全年全域文旅活動。 “實現三個目的,即變香客為游客,變人流為人氣,變流量為‘留量’。”陳朝陽表示,要做好華僑新生代粘性傳承教育,通過湄洲島與古村落、華僑故居等串聯起來,打造新生代尋根之旅;要寫好對臺文章,打通湄洲—臺灣來往旅客渠道,縮短航運時間,方便臺胞來湄;要打造后備箱文化,以湄洲島、北岸為窗口,將工藝品、小吃集合于此,并以此為莆田其它景點引流,實現島岸互動、市區內互動。
市政協委員、秀嶼區政協副主席李航: 做好三篇文章 落實重要囑托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湄洲島的重要囑托,應該繼續做好提升服務質量、導入外部資源、形成規模效應‘三篇文章’。”市政協委員、秀嶼區政協副主席李航在沙龍上建議。 提升服務質量方面,李航建議,要以“航空港”標準提升改造湄洲島候船大樓及周邊配套設施,實現交通無縫銜接、游覽流程再造、服務優化升級、購物便捷無憂等,讓游客舒心、安心、放心;在高速路口、動車站、碼頭等重要場合,應有媽祖文化的標識、標語、海報等,可嘗試冠名一趟“媽祖號”省際動車組,在車廂內開展媽祖文化宣傳。同時,應該通過提供沐浴齋戒、焚香茗茶、經典授課等服務,進一步增強“晨拜媽祖”的儀式感、厚重感、隆重感。 “全球有一萬多座媽祖廟,3億多媽祖敬仰者。其中蘊含巨大資源。應該導入外部資源。”李航建議,一方面要積極爭取開通湄臺直航航線,縮短航運時間,方便臺胞來湄,深化湄臺雙向交流;另一方面要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策劃舉辦更多與海絲沿線合作的論壇、展會等,提高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會址的利用率和曝光度,把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打造成永不落幕的盛會。 李航認為,在形成規模效應上要堅持線下引流,提高黏性,做到季季有盛事,月月有活動;要搭建有效平臺,繼續云端開發,推動數字化、線上體驗、虛擬仿真等發展,滿足新需求;要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發展,做大做強媽祖文化,形成系列旅游體驗產品,帶動文旅產業快速品牌化、項目化,推動文旅全產業鏈發展。
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莆田市委專職副主委黃秀姐: 深化文化認同 吸引臺青來莆
“努力發揮媽祖文化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湄洲島作為對臺交流的前沿陣地,秉承‘兩岸一家親’理念,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以情感包容、創新服務為切入點,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莆田市委專職副主委黃秀姐說,近年來,許多臺灣青年來湄洲島創業,在兩岸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黃秀姐認為,吸引臺灣青年、留住臺灣青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認同。她說,有約75%的臺胞推崇媽祖文化,視湄洲媽祖祖廟為“心靈原鄉”,為臺灣青年來湄洲島創業提供了文化基礎。 黃秀姐建議,在深化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要開發臺灣特色餐飲、著手培育臺灣商業街和開展臺灣宗教民俗活動等,為打造臺胞集聚街區的基礎配套提供支持;與臺灣民俗文化產業項目進行合作,引入臺灣青年的同時助力打造“國際旅游島”;開展各類學術研究,并以此為契機構建臺灣知識青年交流渠道,為引入教育工作者、社工隊伍等來莆就業提供良好基礎;依托仙游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在莆臺胞,適當引導其他臺企遷址湄洲島,著手打造臺灣民俗文化街區,提升臺灣青年文化認同感和生活幸福感、培育“小臺灣”網紅旅游打卡點、帶動全網旅游資源宣傳“特色民俗臺灣小鎮”;圍繞構建世界媽祖文化核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家園目標,發揮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平臺效應,全力創建國家級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區,爭取設立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示范區;支持湄洲島開通對臺客運直航,為臺灣青年來湄洲島創業提供更好的基礎條件。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展現莆田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增強臺胞來莆發展吸引力。
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副主席張煌: 講好媽祖故事 提升文藝品牌
“媽祖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更是弘揚媽祖精神的重要載體。”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副主席張煌說,近年來,我市一直深入挖掘媽祖文化內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如何增強媽祖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引導人們積極向上向善,不斷擴大媽祖文化影響力? 張煌認為,可以依托文藝基地開展文藝采風。依托湄洲媽祖祭典民俗文藝創作基地這一省級文藝示范基地,邀請海峽兩岸甚至全球的文學藝術家來莆,深入了解媽祖文化,開展系列文藝采風、創作活動,挖掘媽祖文化內涵,多形式講好媽祖故事,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可以依托文藝媒介開展人文交流。整合《中華媽祖》《莆田文學》《媽祖故里》《莆圖》以及市文聯文學藝術協會等資源,通過文藝的“載道”“化人”的作用,踐行媽祖精神,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湄洲島有豐富的文藝創作素材,媽祖文化是不竭的文藝創作源泉。”張煌說,還可以依托文藝創作擴大宣傳效果。他舉例道,電視連續劇《媽祖》、電影《媽祖回家》、莆仙戲《海神媽祖》,以媽祖系列連環畫、《媽祖文化小故事》等藝術作品和媽祖文化藝術活動、系列媽祖文創產品等。媽祖文化通過文學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很多人了解了媽祖文化和莆田市。要利用好這些媽祖文藝作品,結合“文藝+”,加強媽祖文化元素的打造,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提升莆田地域文學藝術的品牌。 “總之,講好媽祖故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各有關方面應在平臺搭建、物資保障、獎勵機制等方面主動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從而整合全市的文藝創作資源,弘揚媽祖文化,努力打響媽祖文學藝術品牌。”張煌說道。
市政協委員、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董事長林自弟: 整合文旅資源 促進島岸融合
“當前,在媽祖旅游和媽祖文化的開發中,只有緊緊抓住生態文明和文化發展的融合,才能促進媽祖文化和媽祖朝圣旅游的興盛繁榮。”市政協委員、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董事長林自弟說道。 林自弟表示,從媽祖文化的弘揚角度講,海內外媽祖敬仰者可以從賢良港天后祖祠保存比較完好的文物中感受媽祖文化的久遠歷史和深厚民眾基礎。賢良港每年吸引數百萬海內外旅客前來觀光、旅游、朝圣,帶動周邊景區及地域經濟發展。從旅游經濟效益來講,北岸眾多的媽祖文化資源及海絲始發港文化遺存,應該加大開發力度,吸納大量的朝圣者和游客,延長香客和旅客的滯留時間,從而有效拓展旅游資源,挖掘旅游經濟潛能,引進文旅產業,持續推動北岸旅游業做大做強。 “賢良港地域人文厚重,民俗積淀豐富,且與媽祖文化、海絲文化、中國海洋文明發展息息相關。”林自弟介紹,當前正積極配合北岸打造藍色海灣,建設宜居港城;整合賢良港獨特人文資源,融入媽祖城建設和海絲建設方略,形成媽祖文化旅游勝地;推進兩岸生物醫藥產業合作,服務于媽祖健康城建設,助力打造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示范區。目前,賢良港基礎設施尚待完善,游客接待能力有待提升,建議利用媽祖城腹地進一步提升賢良港旅游景區的配套設施,提升景區接待能力,助推“旅游+”多元產業發展模式,推進文旅產業化、產業文旅化格局。 林自弟表示,無論從媽祖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從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和互利雙贏,還是從生態環境的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有效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湄洲島和北岸經濟開發區應形成互相補充、彼此促進、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現場講述
市政協委員、湄洲島黨工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王麗媛: 始終感恩奮進 保護好湄洲島
“在水之湄,在海之洲——湄洲島,一顆閃耀于山海間的明珠;這里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是億萬敬仰者朝圣的熱土。”市政協委員、湄洲島黨工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王麗媛感嘆,湄洲島是一個被媽祖祝福過的地方,“在這里,朗朗晴空,徐徐海風,民生之要,百姓之盼,茫茫一海,美過迢迢銀河。”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湄洲島的殷殷囑托,深深地鐫刻在莆田人民的心底。在湄洲島湖石淉生態公園習近平總書記植樹紀念林,王麗媛表示,湄洲島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用堅定的信仰,守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山海之筆,繪就莆田的生態之美;以女神之名,傳播“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以海洋為舞臺,世世代代傳頌著媽祖的故事。 王麗媛說道,湄洲島現有3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7名媽祖文化傳承人、2個非遺傳承基地;完成了全國首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雙碳規劃、全國首個海島全域森林碳匯計量與潛力評估,全國首批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工程獲評“優秀”等次,等等。 策馬揚鞭奮蹄疾,乘勢而上正當時。王麗媛說,湄洲島正發揮媽祖文化精神紐帶作用,持續推進湄臺交流;繼續深化保護好湄洲島的生動實踐,深入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礁”全方位保護,打造“和美海島”生態樣板;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推進島岸一體融合發展等,探索和構建“旅游+”“+旅游”融合發展道路,全面打造世界媽祖文化核心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用心用情保護好、高質高效建設好、全面全力發展好湄洲島,全力以赴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湄洲樣板”。
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 文明交流互鑒 傳遞和平理念
“自媽祖文化誕生以來,媽祖的身影便時常出現在歷史長河中,扶危濟困、護國庇民。”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說,作為明朝航海行船的“北斗”系統,《設色星圖》無聲印證著包涵海洋基因的媽祖文化,以莆田為中心,伴隨商貿、航運、移民、交往等,由近及遠,傳播發展,促進所經之地開荒拓土、商貿發展、文化交融。 “先有娘娘廟,后有天津衛”是對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說明;宋代華亭(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營口、煙臺、青島、連云港等也均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標志,使荒涼的漁村變為繁榮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于媽祖敬仰自南宋傳入的記載,是香港歷史文獻記載的第一筆;澳門的葡萄牙語Macau,源于1497年,這正是粵語“媽閣”的音譯;回湄洲島祖廟進香、送媽祖娘娘“回娘家”,是臺灣80%媽祖敬仰者最大的心愿。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在中華民族眾多的本土信仰中,媽祖是唯一一位超越時間與空間,走遍天下的神祇。”在湄洲媽祖祖廟,林金贊講述道,六百年前,鄭和七下西洋必拜媽祖,也將媽祖文化帶到了海絲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媽祖文化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經由海洋連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如今,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分布著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敬仰者達3億多人。許多國家已把媽祖信仰融入當地民眾生活。加拿大卑詩省坎伯蘭市市長特意到中國請媽祖;日本每年元宵節都舉行媽祖踩街活動;在南非開普敦,黑人兄弟姐妹認黑臉媽祖為“同一膚色的自己人”;阿聯酋迪拜舉辦媽祖嘉年華活動等。媽祖,這一凝聚中國海洋文明并獲得廣泛共識的中國形象,正不斷向世界各國傳遞出中國主張共同發展的和平理念,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 林金贊說,千般文化,交流為本,萬里碟躞,發展為歸。媽祖精神傳承千年,它跨越了時間、空間和民族的界限,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海洋文明交流互鑒,承載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的情感紐帶,讓結緣媽祖文化的“交流圈”成為命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
市政協委員、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副董事長莊美華: 傳承媽祖精神 共創美好未來
“湄洲歷來弦歌不輟,今天我們穿過千百年的風,極目所見的是這位叫林默的女子,她用二十八載的一生,守護了人間一個又一個秋冬春夏。歷經天華成此景,千年之后,我們依然能通過她構筑的精神高地,留存大愛、大德、大善的底色,去復原情感,刻印精神,讓文脈的河流碧波蕩漾。”站在天妃故里遺址公園,市政協委員、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副董事長莊美華娓娓道來媽祖文化從這座小島走向廣袤世界的傳承故事。 莊美華說,媽祖祖廟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媽祖敬仰者的向往之地。這里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是厚重的媽祖文化底蘊,都講述著迷人的故事。而今漫步湄洲島,無處不見帆船髻、媽祖貢品、捏海人……一代又一代的興化兒女將“大寫意”的媽祖精神,鄭重落實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上來,一筆一劃都寫滿了傳承與發揚。 “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媽祖文化旅游節、新春祈年典禮、春秋祭媽祖大典、天下媽祖回娘家、‘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莊美華說,共行大道,有雨有歌。一個個鐫刻媽祖文化符號的活動或項目,澎湃出源源不斷的動能,使媽祖文化的“朋友圈”愈來愈大,媽祖文化的“同心圓”愈畫愈大,媽祖文化的“合作面”愈交愈廣。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媽祖文化燦若星辰,她在歷史煙云里銘刻輝煌的過去,在世代傳承下見證精彩的現在,更在歷久彌新中共期美好的未來。
市政協委員、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秘書長李少霞: 回歸心靈原鄉 守護共同家園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在兩岸同愿林,市政協委員、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秘書長李少霞動情地說,她是漁民的女兒。小時候過年,母親會為她換上新衣,再去拜媽祖。在她心中,媽祖是家人,有媽祖的地方,就是家園。 “每年來湄洲島謁祖朝圣的臺灣同胞多達20多萬人。如今從臺灣回福建,可以乘坐從臺中直航平潭的高速客滾輪,2個半小時就能抵達。但在30年前,同樣的朝圣路,臺灣同胞卻走了5天。”李少霞回憶,那時,他們從臺灣繞道日本大阪、上海、福州、泉州,最終才到湄洲島。路途漫長而曲折,但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條必須出發的回家路。也正是這一艱難的“回家行”,圓了眾多臺灣同胞的“回家夢”。 在祖廟工作的26年,李少霞曾目睹了捧著媽祖圣像回娘家的臺灣船老大,從碼頭到正殿,三步一跪五步一叩的虔誠;也曾見過同胞們見到媽祖情難自禁、嚎啕大哭的情景。“那是一份份‘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釋放,也是一聲聲‘別時容易見時難’的感慨。”她感嘆,這些思緒越深刻,媽祖敬仰者們對守護“心靈原鄉”的意志就越堅韌,他們帶著思念,帶著歸意,為這里添上一磚一瓦,植下一草一木。 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如果說千年前,這座小島的漁民還在憧憬外面的世界,那么現在,媽祖已經匯聚了全世界的期待,媽祖故里成為了全世界祈愿和平的精神家園。李少霞表示,將共同守護這座“和諧、美麗、寧靜”的家園,共同傳承這縷“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讓她乘著一葉葉心靈扁舟,攜著千古思愁,循著一帶絲路,駛向每一個渴望它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