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委員聲音
市政協委員、琢硯樓(莆田)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東村: 建設農產品 加工區
“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一項多部門聯動協作的工作。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發改委、財政局、商務局、林業局、海漁局等8個部門聯合發文公布,其培育工作離不開各方的共同協作。單憑一個部門的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市政協委員、琢硯樓(莆田)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東村建議,要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多措并舉,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業產業的瓶頸問題。 林東村建議,政府要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推動一二三產業整合,強化“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通過深加工、延鏈條,提高農業產業經營水平。引導龍頭企業圍繞產業規劃調整布局,圍繞園區形成集群集聚。積極開展“產業化示范園區”等創建活動,對資金投入大、發展前景好、吸納就業多、帶動能力強的園區擇優給予獎勵,帶動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支持企業與生產基地建立更緊密的聯結關系,并依托農戶建立起穩定的產業化供銷模式,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政府應加大農業科技人才的引進力度,結合地方實際和企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對引進關鍵性科技人才的企業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如對引進人才的個人所得稅、購房等方面予以減免或補貼,解決引進人才子女入學問題等,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林東村建議,要支持龍頭企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與涉農高校和職業院校合作共建實踐實訓基地、耕讀教育基地,依托生產基地、產業園區等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大對高素質農民、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養力度。
市政協委員、莆田市銀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仙寶: 打造現代 漁業種業
市政協委員、莆田市銀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仙寶結合自身熟悉的海洋經濟、水產養殖業現狀和實踐經歷提出建議。 推廣生態立體高效養殖模式。韓仙寶建議,在我市后海墾區、南日島等地,借鑒農業生態垂直養殖模式,試點推進建設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與外池大面積養殖相結合模式,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安全、環保的養殖模式。在沿海石斑魚、鮑魚等名優品種養殖和內陸山區鰻鱺等高值品種養殖相對集中區,建設高新技術漁業產業園區。實施高效生態養殖池塘改造,積極推廣海水池塘多營養層次養殖和節水生態養殖新技術。 “要積極打造現代漁業種業體系,大力實施良種工程,推進石斑魚、鮑魚、紫菜、牡蠣等優勢品種的種業工程建設;推進水產原良種體系建設,大力培育以大型企業為主體、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漁業種業公司。建設貝類現代漁業種業產業園區,提高種業研發能力。”韓仙寶建議,要科學引導發展灣外養殖,降低近海養殖強度,減少對沿海近岸生態環境的影響。 韓仙寶建議,要推進海洋水產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水產加工產業優化升級,鼓勵資源整合,支持企業引進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提高初級水產品加工比例;支持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實現產業優化升級。要大力發展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產業。積極開展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開發科技含量高的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制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要加強現代水產品加工園區或集聚區建設,改善園區軟硬件環境,提高產業園區管理水平,推動埭頭等水產品加工區等現代產業園區建設。
市政協委員、涵江區農業農村局農村環保能源站站長柯蓓: 強化政策 方面扶持
“要強化財政支持力度、強化金融政策支持、強化產業用地保障,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市政協委員、涵江區農業農村局農村環保能源站站長柯蓓作了即興發言。 柯蓓建議,要建立政府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穩定增長機制。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向龍頭企業傾斜,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實施農業重大項目,對符合條件的品牌響、效益好、帶動廣、發展潛力大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同時,在稅收方面,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盡量向龍頭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減輕它們的納稅負擔,以降低企業產品成本,提高贏利水平。 “建立龍頭企業和金融機構新型合作機制。涉農金融部門要不斷創新金融理念,創新金融產品,降低供求門檻,拓寬質押擔保方式,落實金融配套扶持政策。龍頭企業要注重加強以財務為核心的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農業信貸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快新型‘政銀擔’合作。鼓勵擔保機構推出適宜農業企業的擔保產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特點,對龍頭企業發放中長期貸款和循環貸款。組織金融機構面向廣大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信息建檔’工作,推廣小額無抵押信用貸款業務,緩解農戶發展產業的貸款難問題。”柯蓓建議,農業龍頭企業所需非農建設用地,按土地出讓現行政策,優先安排,優先審批。同時,積極探索點狀供地模式,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業教育、農業科普、農事體驗等產業,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部門回應
市農業農村局: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建偉在會上作了回應發言,介紹相關情況。 加大政策激勵,激發企業積極性。一是培優育強龍頭企業。出臺《莆田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獎勵申報指南》《莆田市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對于當年度新獲評國家級、省級的龍頭企業分別一次性獎勵20萬元、5萬元。二是實施定向扶持培育。對規模種糧新型主體進行補助,不斷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培育力度。推動小農戶轉家庭農場或聯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個轉企)。三是加大農業企業“白名單”規模。出臺《莆田市農業企業“白名單”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方案(試行)》。 發展三產融合,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一是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牽頭引領作用,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截止目前,我市共有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家。二是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建或改造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優先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減少產后損失,提升產業效益。截至目前,共建設并完成驗收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51個。三是拓展生產基地規模。充分發揮本土的資源優勢,立足鄉村產業、文化、自然生態等特色資源,堅持“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規劃,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拓展優勢農產品基地規模。 推進品牌建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政策、項目及資金的支持和撬動作用,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商標注冊和“三品一標”認證,積極爭創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名牌農產品、中華老字號和中國馳名商標,提升一些區域公用品牌價值,以品牌帶動產業、以產業推動龍頭企業發展,打造富有莆仙特色的龍頭企業。
市海洋漁業局:加快漁業結構調整
市海洋漁業局局長鄭新群在會上作了回應發言,介紹相關情況。 全市現有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9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3家、市級43家;水產加工龍頭企業26家,水產種業、養殖龍頭企業33家。 夯實基礎,做大做強產業。發揮我市貝藻養殖歷史悠久、產業基礎堅實的優勢,攻堅貝藻種業“芯片”,加強和省內外各大高校合作,通過共建漁業“科技小院”、科研試驗基地、教學基地等方式,實施了三倍體牡蠣、中華蛸、“魯龍一號”龍須菜、菲律賓蛤仔苗種選育及推廣等一批高質量的產學研合作項目,成功打造莆田鮑魚、莆田花蛤、莆田牡蠣、莆田雙線紫蛤“四大貝苗”種業“芯”高地。 擴大招商,打造產業集群。圍繞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海上莆田”和秀嶼“四經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認真謀劃質量高效益好的漁業招商項目,主動與正大集團、中國海洋大學對接聯系,組織項目合作方與相關縣區、部門對接洽談,陪同項目合作方實地調研考察選址。 創響品牌,促進融合發展。積極引導企業加強漁業品牌創建和宣傳,對響應漁業主管部門參加省內外品牌推介會、產品展銷會等活動以及獲得省級以上品牌的企業予以現代海洋與漁業發展專項資金獎勵支持。目前,我市獲得省漁業名牌產品9個、省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9個;成功創建國家級示范項目4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國家級鮑魚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南日國家級海洋牧場、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省級示范縣1個(秀嶼海洋產業示范縣)、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秀嶼鮑魚)。2022年,組織2個主體(秀嶼區政府、林蠔公司)申報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家企業(海發水產)申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2家企業申報建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完成全國首例雙殼貝類碳匯交易和村集體海洋碳匯交易。 下一步,該局將提升漁業基礎設施,加快漁業結構調整,籌劃重點項目帶動。
市工信局:優化食品產業布局
“我局將加大工作力度,調整優化食品產業布局,引導食品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進食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加快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市工信局副局長陳俊杰作了回應發言。 近期主要工作目標。2022年度,食品產業規上企業產值達535億元,比增15%;力爭突破560億元,比增20%。高標準建設1萬畝的涵江食品產業園,做強100家以上規上企業,實施食品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戰略。高端嫁接,主動對接中國酒業協會,謀劃打造“世界啤酒之城”等區域品牌花落涵江,推動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在莆田舉辦“中國中式菜肴高峰論壇”“中國預制菜年會”莆田分會場等系列活動,大力推進中國預制菜肴創新基地創建。 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優勢。一是便捷的交通條件確保產品覆蓋更大的消費區域。便捷的海陸空交通條件確保食品產品覆蓋更大的消費區域,高端食品可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半天送達。二是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保障食品產業穩定發展,為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造有利條件。三是政策、資金和人才等要素支撐食品產業發展。在政策支持上,出臺了用地支持、設備補助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并根據項目的投資貢獻、稅收貢獻和社會貢獻制定“一業一策”或“一企一策”。在人才保障上,制定出臺高層次人才引進“壺蘭計劃”,推進國際社區、國際醫院、國際學校等設施建設,營造留得住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在資金扶持上,設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撬動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支持行業發展。此外,我市電商活躍,擁有一大批優質的線上線下銷售優秀管理人才,為食品產業的品牌建設和渠道拓展奠定基礎。 就如何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局提出要規劃先行,推動產業合理布局;鼓勵實施“制造+”,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借鑒經驗,探索產業園開發和運營管理機制;強化支撐,優化關鍵性政策、資源和配套設施;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提升區域食品品牌。
市市場監管局:助力地理標志申請
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總監林群芬就“推動地理標志帶動鄉土經濟發展上的作用發揮不明顯問題”等作了回應發言。 我國地理標志的管理目前在體制上還未實現統一。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在修訂地理標志相關法律法規,推動統一立法,統一管理。 在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能職責范疇,我市目前共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1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1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5件。地理標志的申請認定等納入管理與保護的基礎還好,基本上涵蓋了我市主要的種植農產品、養殖海產品及部分生產和加工產品。 針對地理標志現狀,該局從自身職能職責出發,主要在調研、注冊、換標、規范、推廣、保護、獎補等方面著力。我市有3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正在國家商標局審核過程中,另有“常太圳湖枇杷”“莆田大洋冬米”“莆田龍須菜”“莆田紅母蟳”“仙游鐘山大米”“莆鹽”等6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正在進一步完善申報材料當中;已經有8個產品(莆田桂圓、莆田枇杷、南日鮑、仙游鄭宅茶、度尾文旦柚、金沙薏米、莆田興化米粉、仙游甜柿)共26家企業核準使用新版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推薦“度尾文旦柚”列入對俄羅斯地理標志保護合作意向清單,推薦“南日鮑”列入中歐地理標志保護協定(第二批)福建產品;將地理標志相關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莆田市貫徹〈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的實施方案》,擬出臺和《方案》配套的《知識產權發展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爭取將“十三五”期間的地理標志相關獎勵政策再次列入,予以延伸。 下一步,市市場監管局將繼續在指導申請注冊、推動地理標志商標及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規范商標及專用標志使用、推動協會行使管理職責、打擊侵權假冒和維權等方面履職盡責,為進一步推動我市地理標志品牌建設、服務鄉村振興貢獻市場監管力量。
市商務局:開拓國內外市場
“近年來,我局立足商務職能優勢,聚焦市場端、品牌端發力,積極引導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強化老字號品牌培育等,取得明顯成效。”市商務局副局長陳國成就相關問題作了回應。 提升商業網點,促進農產品流通。一是積極推進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提升。制定出臺《莆田市商務局關于印發2022年民生三個“十大工程”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實施方案的通知》;二是強化常態化管理提升,制定出臺《關于印發市場環境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常態化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制訂實施《農貿市場管理規范》,推動全市農貿市場面貌提升、環境改善、文明有序。三是推進“農超對接”,引導永輝超市等商超企業對接農牧生產基地,采取直接采購模式,縮短農產品供應鏈,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促進鄉村農產品流通,壯大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發展電子商務,拓展銷售渠道。一是以仙游縣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為抓手,開展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工作,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已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完成60個村級郵政物流代辦點(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工作。共收集匯總農產品40余款、工藝品50余款、鞋服20余款;二是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電商企業、電商平臺、直播機構等創新營銷模式,開展“供應鏈+線上平臺”合作。 培育老字號,提升企業競爭力。一是通過評選老字號品牌,加強對莆字號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增強企業的誠信經營意識。目前,我市共有中華老字號2家,福建老字號3家,莆田老字號24家。二是實施老字號企業“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加國內外各類展會,推介品牌產品,推動老字號企業拓展市場,提高品牌影響力。2022年8月,“莆田優品”招商推介會上,第二屆“莆田老字號”16家企業參加集中展示,為“莆田優品”發出“展興化精彩,購莆陽好貨”的倡議,共同推廣莆田好產品,做大做強莆田好品牌,通過合作達到互惠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