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国内精品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九九

今天是:
當前位置: > 協商議政
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
【發布日期:2023-02-10】 【來源:本站】 【閱讀:次】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王宇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

市政協圍繞中央農村一號文件要求,持續關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先后組織部分市、縣(區)政協委員深入各縣(區)調研、召開座談會剖析原因尋求對策。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鄉村振興發展活力的領頭羊,各級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全力培育。”在莆田市政協召開“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題協商會上,副市長吳健明到會與政協委員共商培育龍頭企業之策。

“近年來,我市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調研組成員、市政協委員林東村、韓仙寶、柯蓓等作了發言,建議“要建立多方聯動機制,推進專業園區發展,強化人才引進培養”“要推廣生態立體高效養殖模式,積極打造現代漁業種業體系,科學引導發展灣外養殖,推進海洋水產加工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財政支持力度,強化金融政策支持,強化產業用地保障”。

 市農業農村局、海洋漁業局、工信局、市場監管局、商務局等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相關問題進行回應。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壯大龍頭產業,鑄造“產業雁陣”,聚力打造集科研示范、生態養殖、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多產業融合發展平臺,以市場化理念、產業化思維推動重點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農業龍頭企業由少變多、由小變大,規模和實力逐年提升,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2021年末,全市現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4家,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達45.7億元,營業收入120.5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30多家。

全市共培育了8家產業化聯合體,由8家龍頭企業牽頭,與34家農民合作社、16家家庭農場、230戶種養大戶緊密合作,營業總收入達7.4億元,輻射帶動種植養殖基地約10.78萬畝、農戶4159戶。籌建產業融合示范園,構建以度尾文旦柚、花卉、茶葉為主要特色產業的國家重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建立有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省級科技小院2個,打造以“壺公山”和“木蘭溪”為代表的莆系山水耕讀文化品牌“富集地”,共有“三品一標”農產品227個、福建省名牌農產品5個、福建省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3個、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1個;開發了“南日島”“南北洋”“東西鄉”“仙水鳳山”等富有莆仙文化特色的子品牌,累計開發新產品38個,合計歸集全市特色農產品近1000種。

通過實施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共打造產業扶貧基地278個,帶動貧困戶21645782人,戶年均增收1.06萬元,帶動貧困村78個,年均增收14.63萬元。

加快推進信息消費平臺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鄉村旅游、鄉村文化等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建或改造15個物聯網應用基地,全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9.43億元,同比增長21.6%

調研組發現,我市龍頭企業受諸多因素制約,對推動市域經濟增長、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仍不夠,產業化程度不高。

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規模偏小,產品銷售方式落后,大部分企業銷售手段單一、銷路受限等。

龍頭企業發展程度較低,經濟效益不高。同行業企業,對有限農業資源的競爭加劇了龍頭企業間的矛盾,給龍頭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協作還不密切,增加了成本支出,減少了利潤,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緩慢;龍頭企業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鏈布局不完善,上下游聯系不緊密,主體融合、產業融合程度不夠。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品牌影響力不大。研發投入不夠,企業的技術裝備創新能力不強,新發展理念和現代管理意識欠缺;品牌管理缺位,缺乏品牌打造的長期規劃,產品加工缺少深度,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企業發展困難,競爭力較弱。農業企業生產前期投入大、見效周期長、盈利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弱,多數企業融資難;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的關系松散,產銷脫節等。

為穩住農業基本盤,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此,調研組提出四點建議。

  


圍繞培植產業集群

打造鄉村產業發展的 “升級版”

 

招大引強發展龍頭企業。用足用好現有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優勢,深入拓展建設大型農業集團和企業,通過龍頭企業融合一二三產發展,促進一產向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重塑結構、再造動能、提升價值、變革產業,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推進農業全面轉型升級,持續發揮規模效應,穩住農業規模化優勢的基本盤。

強化農業產業招商。持續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招引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農業精深加工及冷鏈物流型企業,緊盯農產品產、加、銷鏈條,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構建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帶動、品牌支撐、基地依托、利益聯結的大型特色產業集群。

拓展生產基地規模。充分發揮本土的資源優勢,重點圍繞農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結合“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設等活動,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拓展品質優質、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示范基地規模,支持其做大做強,讓農產品生產基地真正發揮“第一車間”作用。支持組建一批大型龍頭企業集團,持續擴大生產規模、全面提升自身實力,進一步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力、影響力、帶動力。

 


圍繞拓展產業鏈條

構建龍頭企業跨界疊加

 

健全農業縱向產業鏈條。研究制定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貫穿農產品從田園到餐桌的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的全部環節,加強龍頭企業各個生產環節的合作與銜接,集聚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物流、信息等產業鏈形態要素,擔當農業全產業鏈的“鏈主”,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優化要素配置,打通產業上中下游各環節,提升聯農帶農水平,完善農業產業鏈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橫向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教育、康養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重點推進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更多“莆字號”優質農產品品牌。支持龍頭企業到現代農業產業園、臺灣農民創業園、福建農民創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產業集中區建立基地,創辦農產品加工廠,發展冷鏈物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新業態。

加大科技研發。支持龍頭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提升技術裝備水平,解決關鍵品種、關鍵技術、關鍵設備等問題,促進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智慧農業、定制農業等“互聯網+農業”新業態,釋放農業生產、消費價值。

按照統籌分類、分區定位、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的原則,建立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積極探索設立農產品加工創業中心,按照工業園區的建設模式強化龍頭企業建設,建設標準廠房,使集中區成為中小高新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的創業孵化基地。

 

 

圍繞優化發展環境

增強龍頭產業鏈輻射帶動力

 

推進農業產業鏈標準化。圍繞優勢產區和重點產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區域性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以品牌帶動產業,以產業推動龍頭企業發展;做大聯農帶農緊密的區域性龍頭企業,打造富有莆仙特色“品質、品相、品牌、品位”的龍頭企業,不斷提升莆田骨干龍頭企業的實力和知名度。

推進農業產業鏈綠色化。構建農業生態循環產業鏈條,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促進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糧飼兼顧、農牧結合、草畜配套,實現農副產品和農業廢棄物在產業鏈條間循環有效利用。推動農業生態價值轉化,依托鄉村獨特生態資源,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瞄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強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加快發展農業碳匯產業,拓展農業全產業鏈綠色增值空間。

創新融資模式。發揮財政資金“酵母”作用,加強與銀行、農村信用社、投資擔保公司等合作,開展融資增信、風險補償等工作,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提供低利率小額專項貸款、免抵押擔保等,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本扶持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發展。引導龍頭企業注重加強以財務為核心的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構建基于農業全產業鏈的良好金融生態和信用體系。

 

 圍繞利益共享機制

激發龍頭產業鏈發展活力

 

構建支撐保障體系。圍繞農業全產業鏈上中下游環節,結對科研院所,在生物育種、耕地質量、智慧農業、農業機械設備、農業綠色投入、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防災減災等關鍵領域,加快研發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把“核心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創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把產學研合作完整地滲透到生產經營全鏈條,促進技術創新和推廣轉化。

探索創新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多模式推進的融合格局。依托龍頭主導產業鏈條,組建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簽訂“多級訂單”、農戶要素入股和雙向入股等方式密切合作,通過就業帶動、訂單農業、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讓農戶充分享受產業鏈延伸、多業態融合帶來的好處,實現多環節獲利增收。扶持一批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抱團發展,激發農業創新發展活力。

建設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提升農業農村的大數據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設涵蓋土地流轉、農機農資共享、電子商務、鄉村文旅、放心食品供應、農村商學院、科技特派員、生豬產業監管等服務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對實現鄉村管理一條龍、實現精準農業生產、建立農產品全產業鏈安全追溯體系、防御自然災害、防控動植物疫病、實現農產品產銷信息對接、提高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將發揮獨特作用,全面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的精準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