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慧丹
為助力我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市委、市政協共同商定將“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作為市政協年度重點協商議題之一。 “食品安全是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題中之意,更是對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呼應。”在莆田市政協“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專題協商會上,政協委員們與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溝通交流,共商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之策。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通過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監管體系。”會上,市政協副主席林惠中代表課題調研組作了調研情況報告。 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實地走訪察看了仙游縣、荔城區七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食品安全工作開展和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對莆田海關綜合技術服務中心、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荔城區鎮海市場監管所等檢測機構建設、基層監管力量配套和監管工作開展情況,以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宣貫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分析。同時,召集市發改委、農業農村局、海洋漁業局、衛健委、商務局、公安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城管局、莆田海關等部門分管領導及部分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代表參加座談會,分析探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食品安全工作事關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要全力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調研組成員王洪輝、陳祖芬、鄭淑娟、黃家基等委員踴躍發言,從網絡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 市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局、衛健委、莆田海關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調研組和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有益參考。”副市長林韶雯表示,將充分吸收調研成果,認真研究落實措施,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全力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要認清形勢,提高站位,以更強的責任感守牢安全底線;要統籌兼顧,精準發力,以更實的舉措增強監管效能;要多方聯動,協同推進,以更強的合力提升工作實效,讓群眾共建共享食品安全治理成果。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通過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了涵蓋組織實施、法規宣貫、檢驗檢測、全程追溯、信用監管、社會監督、應急處置、企業主責等領域的食品監管體系。 權責明晰的監管體系。在組織領導方面,調整完善食品安全委員會機構,由市委書記任市食安委主任,市長任第一副主任。在機制保障方面,出臺《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清單》和《市食安委成員單位和市級有關單位食品安全責任清單》。在經費保障方面,將食品安全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2021市本級投入達5300余萬元,全市43個基層市場監管所均配備了執法車輛、食品檢測設備。 依法守法的宣貫體系。持續加強普法宣傳,常態化開展食品安全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四進”宣傳活動。強化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建設,監管人員每人每年參加食品安全相關內容的培訓時間不少于40小時。今年以來,全市各級各單位共查處種植養殖、食品生產經營等違法案件385起,罰款107萬余元。在全省率先出臺“三小”食品案件適用減輕處罰情形《指導意見》。 科學嚴謹的檢測體系。莆田海關、市農業農村局、海洋漁業局等部門持續強化食品、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基本能夠滿足我市食品安全日常監管需求。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新擴食品檢測參數80多項,涉及食品中污染物、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及微生物等食品安全檢測項目。近三年,全市年均食品安全抽檢量達到6.2批次/千人,總體合格率98.22%以上。 全程全域的追溯體系。出臺《莆田市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糧食、畜禽產品、蔬菜、水果等13類食品為重點,推動源頭賦碼、“一品一碼”、憑碼銷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499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納入“一品一碼”追溯管理,累計錄入食品追溯信息達到6611.1萬條。同時,逐步擴大食品追溯范圍,2021年度,城廂區、涵江區食品“一證通”試點通過省級驗收。 導向鮮明的誠信體系。市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加強重點領域信用監管工作的通知》,以食品為切入點,推進重點領域信用監管。建立食品安全黑白名單管理制度,將13家信用記錄優的中小企業納入“白名單”,在行政許可、政府補助、品牌宣傳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將20名因食品藥品安全犯罪被判刑的行為人列入“黑名單”,實施食品行業從業禁止。 廣泛參與的共治體系。在全國率先將食品安全監管融入綜治網格管理,科學定格、定人、定責、定標,近三年全市網格員共巡察食品主體10萬余家次,采集上傳信息8萬余條,有關做法得到國務院食安辦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充分肯定。建成“五線合一、五級貫通”的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處理工作體系,近三年共受理食品安全類投訴舉報7380件,按時辦結率達100%。 快速高效的應急體系。市政府辦公室印發《莆田市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完善事故調查、處置、報告和信息發布工作程序,全市每兩年至少開展1次食品安全應急演練,規范程序、鍛煉隊伍、提升能力。依托東南網建立食品安全謠言抓取、識別、分析、處置智能化平臺,近三年來,對近100起食品安全謠言進行辟謠。 企業主體的責任體系。全市規模以上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均設置食品安全管理崗位并明確責任人,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銷售連鎖企業總部、大型食品批發企業、食品批發市場開辦者100%落實食品安全責任自評自查。全面落實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全市執證的608個學校食堂100%落實校長陪餐制度,100%實現學校自主經營,100%實現“明廚亮灶”。 調研組發現,我市食品安全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有行業基礎比較薄弱,基層監管力量不足,風險隱患依然存在,監管工作存在難點,共治格局亟待推進等。 調研組建議,各級各部門要全面落實加強食品安全“四個最嚴”工作要求,以推進我市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為契機,緊盯創建目標、細化工作方案、壓緊壓實責任,全力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提升食品產業為抓手,夯實食品安全工作基礎。一是傳承發展傳統名優食品。發展莆田傳統“四大名果”和“金沙薏米”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鞏固海帶、紫菜、牡蠣等傳統水產品品種生產和鮑魚等名優品種養殖。扶持小農戶發展傳統食品品牌,注冊食品類商標,積極打造福建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農產品。二是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推動農業發展導向由增產轉向提質。推進病蟲害科學防控,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提升農產口品質。出臺政策鼓勵建立覆蓋基地貯藏、物流配送、市場批發、銷售終端全鏈條的冷鏈配送系統,加快生鮮食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開展食品行業創優活動。深入開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涵江區、秀嶼區第三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加強食品集中交易市場監管,強化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通過政策支持和獎勵扶持,積極培育富有莆田地方特色的食品產業特色品牌。 以加強能力建設為核心,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一是加強監管人員業務培訓。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把在職人員的培訓納入年度監管工作計劃,按照“分級分類培訓”的原則,以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學監管能力為重點,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崗位培訓,提高科學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二是探索“智慧監管”模式。要發揮“大數據”優勢,對接“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建設,優化提升“市場監管一張圖”,做好已建成監管模塊的數據梳理、功能完善以及后續模塊的接入應用,重點指導基層運用智慧市場監管平臺提高執法精確度,推動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檢查、全流程記錄和全過程管理,增強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加快推行電子化審批,持續提升食品經營審批便利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強化基層監管力量建設。要突出加強檢測力量建設,支持檢測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做到應配盡配;適當提高檢測技術人員的待遇,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健全食品安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將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基層有足夠資源履行食品安全監管職責。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以食品安全為首要職責,辦公業務用房、執法裝備和檢測設備配備達到國家建設標準要求。 以加強日常監管為重點,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一是全面排查線索。全面梳理在監督檢查、抽檢監測、案件查辦、投訴舉報、媒體曝光中發現的問題線索,深入排查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學校周邊、旅游景區、車站站區,準確掌握一批案件線索,集中交辦、限期調查,強化源頭綜合整治。二是開展集中整治。針對排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加大整改和查處力度,重點打擊“山寨乳制品”、農村及校園周邊“三無”產品、假冒偽劣保健食品、假劣農藥獸藥等,堅決查辦農產品及食品生產經營違法案件,著力消除問題隱患。三是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分層分級包保機制。對全市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按照規模和業態進行分級,由市、縣、鄉、村四級領導干部進行包保,明確職責和任務,簽訂責任任務承諾書,推動形成末端發力,終端見效的食品安全責任落實機制,實現對風險的精準防控。進一步健全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等機制和制度。 以實施攻堅克難為突破,壓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一是加強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整治。進一步壓實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責任,督促落實資質審查、規范信息公示、建立相關制度等;嚴格按《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規范餐飲經營行為,圍繞環境衛生、人員健康、食材采購、加工制作等方面加強線下執法,積極推廣入駐商家“明廚亮灶”工程,搭建“互聯網+社會監督”透明信息平臺。二是強化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督促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履行好集體聚餐信息報告和食品安全風險提示工作,督促聚餐舉辦者和承辦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事前指導、事中檢查和事后跟蹤工作,強化農村集體聚餐承辦者公示制度。三是推進食品流通攤販集中經營場所建設。建議各縣(區)政府(管委會)按照統籌規劃、總量控制、方便群眾、合理布局的原則,統一劃定臨時經營區域和時段供食品攤販經營,鼓勵食品攤販進入集中交易市場經營,并提供必要的基本衛生設施。 以實現共治共享為目標,凝聚食品安全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常態化宣傳機制。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食品安全“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進企業”等主題宣傳活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綜合運用微信公眾號、廣播電視、報刊、網站、政務公開欄等載體,公布監督抽檢信息,曝光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社會氛圍。二是健全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將食品生產經營相關的單位、法人、個人的食品安全信用狀況全面納入社會誠信范圍,各監管部門建立信用信息管理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信用檔案及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數據庫,全面、準確記錄并及時更新其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使食品安全失信行為在金融、土地、許可等各領域得到聯合懲戒。三是拓寬社會監督渠道。加強12315投訴舉報平臺建設,舉報投訴熱線電話全覆蓋并保持24小時暢通,舉報投訴回復率100%,對符合食品安全舉報獎勵條件的及時兌現獎勵資金。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新聞媒體、行業協會代表等社會力量,開展對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四是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推動監管重心下移前移,結合“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的推進,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融入綜治網格管理,充分發揮基層協管員和網格員“前沿哨兵”作用,通過日常巡查工作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并及時上報處理,擴大食品安全監管的覆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