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聲音
陳智勇:推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雖然傳統的建筑業不屬于‘343’重點產業,但它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市政協委員、福建省凡士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智勇認為,建筑業帶動了大量的勞動力,解決了就業問題,又為我市帶來了多方面的創稅渠道。 “未來的建筑施工越來越數字化、智能化,我們在與廈門的一家自動升降外爬架的公司在合作過程中,意識到園區建設的重要性。沒有園區,談何產業,更談何升級?”陳智勇說,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跟建筑業緊密相關的,產業升級也亟需建設園區的硬件來支撐。 陳智勇認為,我市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各級各部門應在這方面集中發力,培育好“343”產業,而傳統的建筑行業,如果升級抓得早、做得好,也是高端裝備產業,成為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建筑施工將來就是采用造樓機、機器人來砌磚、抹灰的。在解決社會“用工荒”,以及應對老齡化社會上的作用是相當明顯的。 “但在發展的同時,不少建筑施工企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在生產中,我們添置的大型機械設備、大量的設施(活動板房、空調、圍擋、模板、鋼管等)都需要倉儲場地。經營也需要辦公場所。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的工業用地、辦公場所將受到極大影響,造成許多周轉性材料無處安放,這已經困擾著企業的發展。” 《莆田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建筑業發展壯大的實施意見》指出,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在工業園區內安排相對集中土地,用于建筑企業生產基地用地,原則上特級總承包企業供地1.67公頃(25畝),一級施工總承包企業供地1公頃(15畝),二級總承包企業供地0.67公頃(10畝),具體由縣、區(管委會)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陳智勇希望,各級各相關部門能夠盡早為建筑企業解決生產基地的建設問題,為將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高端裝備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為我市的建筑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方麗容:建設產教融合賦能中心
產業經濟發展的內涵是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換,即以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技術引領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嫁接改造制造產業、培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基。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要求產業人才具備新的知識、新的能力,由此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 “莆田的工業研究和實踐、以及產業專家的分析和論證表明,在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中要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現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是:采取技術引進、人才引領、產業升級創新、設計提升的措施,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市政協委員、福建青竹林信息技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麗容建議,要建設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產教融合科技賦能中心,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公共服務(人才培養+產業服務)。 方麗容認為,賦能中心可以依托大的集團在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與智能制造領域的技術能力、專家資源與整體解決方案,結合大集團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在人才培養、企業服務、科研創新、技術轉移、產業孵化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同時吸納整合本區域產業的優勢資源,圍繞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共同打造特色人才培養平臺、產業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產教融合示范平臺和工業互聯網產業高地,從而推動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和產業數字化升級。賦能中心的建設遵循高起點、高定位、高標準原則,立足莆田、服務福建,建設規劃從教育數字化轉型實踐、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技術服務、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服務等三大平臺考慮。 方麗容建議,在建設目標上,賦能中心在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背景下,要圍繞智能制造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企業服務、科研創新、技術轉移、產業孵化等產業需求,打造“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產教融合”三大創新生態,建立“數字經濟創新加速、多層次人才培養、數字化產業服務”全方位支撐,賦能產教深度融合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莆田高技能復合型智能制造產業人才“蓄水池”和“資源庫”。賦能中心的軟硬件優勢、課程資源優勢、培訓師團隊優勢和教育理念優勢,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標準,通過深度產教融合、中德校企合作,搭建中職-高職-本科各層次智能制造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為莆田智能制造企業提供高素質的技術工人、技術員和工程師(技師)人力資源保障;積極參與創建“莆田工匠學院”“莆田工程師學院”,加快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能高超、素質優良的產業人才隊伍。 建設莆田智能制造職業技能等級測評和國際職業資格認證中心。通過智能制造職業技能等級測評和國際職業資格認證推廣智能制造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幫助用人單位對從業者的崗位勝任力進行評價,幫助從業者不斷提升職業能力,保障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質量達到國際水準。 建設莆田數字經濟與工業互聯網科技賦能創新示范中心。依托賦能中心的平臺優勢,創建打造多層次、跨領域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研發一批智能、綠色、上云的智能制造典型應用場景。 建設莆田中德(歐)智能制造產教研資源共享和技術轉移中心。依托賦能中心與世界領先的智能制造龍頭企業、一流科研院所、權威行會、知名院校的戰略合作,建立“中德(歐)智能制造產教融合聯盟”。 建設莆田智能制造數字化解決方案公共服務中心。依托賦能中心高端裝備、先進軟件以及中德兩國專家資源,對標德國制造和德國標準,為莆田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技術評估咨詢和整體解決方案支持;依托賦能中心技術型人力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設備預測性維護、工業安全評估、生產線托管運維等服務。 建設莆田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雙師型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借鑒德國雙元制師資培養經驗,基于產教融合理念打造“學校教師+企業培訓師”雙師機制,構建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的完整的職教師培養體系,同時大力培養懂教育規律、懂教學方法、懂課程開發、懂學生管理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訓師。 建設莆田示范性虛擬仿真公共實訓基地。對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服務莆田。建設實踐教學、社會培訓、創新創業、技術研發服務和企業真實生產于一體的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