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聲音
強新星:建設虛擬生態工業園區
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清潔生產要求、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工業園區。它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改變傳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經濟為循環經濟模式,在園區內形成物質、能量的閉路循環流動,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生態比較優勢。更關鍵的是其以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帶來的高度集聚性產生范圍經濟效益,使其發展具有內生動力。 “在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工業園區建設應當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朝著生態工業園區的方向前進。我市部分園區,例如石門澳產業園的開發建設就是按照上述思路進行的。園區內多個企業相互合作,一個企業的廢料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料,逐步形成生態產業鏈。”市政協委員、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港航運行處副處長強新星對調研課題組提出優化我市工業園區、融入大都市圈格局表示贊同,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對傳統工業園區的布局優化,強新星建議,要從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資源,減少投資的角度出發,以虛擬生態工業園區的模式進行。根據我市16個園區企業狀況,以“343”重點產業為主線,按照組團發展思路,跨園區乃至跨地市重構產業鏈;并且在下一步的招商引資中篩選符合生態產業鏈要求的企業加入到關聯園區中,最終形成高關聯度的虛擬生態工業園區。 “虛擬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必將帶來更高的物流運輸強度以及更優的物流服務需求。為在更大的格局上融入大都市圈,乃至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市在園區優化工作中還應當注重嵌入物流生態系統。”強新星建議,“要補短板,建網絡。為服務園區各類要素便捷流通,必須構建形成高效、暢通的節點、通道和網絡體系,強化公鐵水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要提功能,強物流。圍繞產業需要,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布局建設物流中心、分撥中心、前置倉等物流載體,形成基于“干支倉配”一體化銜接融合的物流產業發展形態,加快形成物流成本洼地,從而為園區企業提供更加經濟的物流方式。要匯要素,強輻射。以物流系統的輻射功能更有力地匯聚物質、信息、金融等要素,并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我市新能源產業、貨運平臺經濟發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在新發展理念引導下,我市定能在更高維度上快速推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和‘343’重點產業提質增效,實現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目標。”強新星對我市工業園區的發展充滿信心。
張清榕:完善園區配套設施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時指出,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抓住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努力形成特色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產業體系,為我們發展工業園區建設指明了方向。”市政協委員、福建省清元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清榕說,工業園區作為一種新型的工業組織形式,在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集聚人才、市場、資金、技術等方面發揮著得天獨厚的作用。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扎實推進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戰略部署,強化項目帶動,優化產業布局,突出開放招商,為推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促進“343”重點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張清榕表示,隨著園區企業帶動作用的不斷增強和中小企業的日益聚集,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市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工業園區建設對地方社會經濟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但也存在諸多滯后因素,就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目前我市工業園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還存在的短板,主要有工業園區內的生活性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缺乏文體商業配套設施等。 張清榕認為,加快完善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能夠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職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要按照園區整體規劃及發展定位,整合園區各企業需求,切實加大對工業園區及周邊生活配套區、社區服務中心、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等民生設施建設的投入,建設直接為園區企業生產提供服務的配套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生活服務業,推動完善園區的三產服務功能,解決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全面提升園區的服務水平,樹立良好的園區形象,增強園區的資本集聚和人才吸納能力,為其長遠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和提供有效的支撐。”張清榕建議,要完善園區規劃,促進園區功能設施協調配套;要創新投入機制,不斷加快生活性配套設施建設;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改善園區企業員工生活條件。 張清榕建議,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盡快規劃一定區域集中建設標準化職工食宿、娛樂、園區商業配套等必備設施,通過出租、出售或作為引資入園的一項優惠政策進行運作經營;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按照“政府主導、園區實施、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要求,吸引社會資金介入,積極參與園區企業職工生活綜合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鼓勵入園企業投資建設園區生活配套設施。要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周邊現有學校、衛生醫療服務中心等資源,一來可組織動員教育界優秀教師自愿到校,定期召開教育交流會;二來可組織縣級以上名醫定期駐點就診,為工業園區務工人員提供就醫和子女入學方便的同時,也能不斷提升園區周邊學校教育水平和醫療條件。鼓勵人社、金融、工商、通訊、物流、交通等部門在工業園區內設立便民服務網點,完善工業園區公共服務網絡,確保園區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