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保障營造新環境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是簡政放權。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要求,加大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探索建立事前備案并同步研究科學有效的監管辦法。二是優化環境。制定開發區賦權清單,構建工業園區相關法律體系,對監管部門、市場經濟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經濟活動等嚴格立法,在給予工業園區優惠政策和管理自主權的同時,督促安全生產、重大融資等行為嚴格執行法律規定。三是政府扶持。定期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單,實行開辦企業“一窗通辦”等,推動落實白名單企業各項優惠措施,并根據相關認定標準穩步開展白名單企業認定工作,擴大政策覆蓋面。
強化產業人才引培。一是加強本地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依托北理工東南信息技術研究院和新工科產業學院、蘭州大學和莆田學院等院校,以園區為主體,通過校企合作、企業自建等方式,建設職業學校、實訓基地、聯合培養等方式,培育一批技術型、技能型、實用型產業人才、產業工人。二是充分發揮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將現有人才引進政策與周邊地區進行比對,尋找政策差距,創新人才引進制度,在安家補助、住房租房、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出臺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人才政策。三是支持園區設立實體化運作的職業技能提升中心,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技能鑒定、技能競賽、繼續教育等服務。
建構新型產業綜合體。一是健全機制。根據“一區多園”發展模式,逐一梳理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路徑、重點布局,編制產業發展“路線圖”,健全“一產一策一規劃一張圖一基金”的產業培育推進機制。二是創新驅動。圍繞“343”重點產業,實施“一產一院”建設工程,建立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庫,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重點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企業和上市公司。三是資源整合。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用好“天下莆田人”等資源,融入全球產業鏈。提升園區用地效益,逐步實現以用地供給驅動園區產業結構優化,以節約集約用地驅動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對發展較好、用地集約的園區,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時給予適度傾斜。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李志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