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加工區
上下“鏈”動提升新動能
延鏈強鏈,集群發展。立足“343”產業布局,發揮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通過“飛地”模式,集中資源服務好本土企業,完善產業鏈,引導區域產業差異化、特色化、集聚化發展。一是著力聯動延伸。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加盟連鎖、股份合作等方式對小型生產企業、個體工商戶進行整合,發揮龍頭企業“頭雁”效能,組建要素優化配置、生產專業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產業聯合體,促進產業聯盟發展,打造產業鏈條,實現集群發展。二是打造園區特色。圍繞“一園一特色”,優先配置5G產業基金、園區基礎設施專項債券等資源,推動鞋服、工藝美術、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實現園區間高效聯動,培育形成一批產業鏈較為完善、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較強的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建設“袖珍園區”。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整合莆田名特優小作坊資源,建設“袖珍園區”,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配套、統一管理、統一營銷,不斷提高莆田名特優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如,建立名優水果深加工袖珍園區,把枇杷膏、桂圓干等土特產打造成具有莆田特色的地理標志食品;建立農產品深加工袖珍園區,引導豆皮、米粉、方糕等莆田特色食品加工向精細化、標準化、規?;l展,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鏈;建立袖珍五金加工園,集中整合分散的具有莆田特色的小五金、小農具、小鞋扣、小鍛造等小作坊,使莆田傳統手工作坊得到集約發展。 完善配套,積蓄動能。一是突出產城融合。按照“產城融合”思路,實施以園區“十個一”標準化建設為主體的“兩體兩中心”建設工程(即產業綜合體、創新綜合體、生活鄰里中心、服務中心),加快推進園區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使園區“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實現有效對接,提升園區產業集聚發展能力,將開發區打造成為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創新創業人員安居樂業的現代化產業新城。二是實行聯通工程。按照“一區一圖”思路,統一推進園區內道路、電力、通訊、給排水、污水垃圾處置、廢氣收集、消防等設施建設,結合莆田市的“園中村、村中園”實際情況,加大生產性、生活性項目資金投入,形成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三是凸顯數據共享?;谠破脚_數據的集中共享、大平臺集約效果,將園區內部分散在各個部門的管理系統對接起來,統一入口、統一認證、數據共享;加強內部系統與上級政府部門相關系統對接,實現真正的大平臺概念,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四是建設園區配套體系。推廣“政府重資本、企業輕資產”模式,通過建設標準化廠房,為企業提供“拎包入駐”服務。在園區網絡建設體系中探索建設融合應用先導區,降低企業建設成本,為中小企業提供“先用后建”甚至“只用不建”的條件。 打造示范,產業聯動。一是建設特色示范園區。立足本地特色產業,發揮媽祖文化對外交流、交融的優勢,借鑒“泉州臺商投資區”“平潭臺灣創業園”等經驗做法,充分挖掘莆籍外資企業的潛力,用活“海絲”政策,打造一批規模較大、效應明顯的特色外資工業園區。二是突出產業鏈招商。立足各園區產業發展方向,借力行業資源,堅持“引進大項目”和“完善產業鏈”并舉,開展全產業鏈招商,突出“龍頭”項目及上下游配套項目開展專題招商活動,引進一線開發主體,提高整體開發效率,注重“招核”“招鏈”“補鏈”和“擴鏈”,以大項目引進帶動產業集聚,打造獨立自主的全產業鏈和全產業集聚區域。三是扶持培育龍頭。每年確定一批新經濟增長點和成長型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制定專項政策進行扶持培育,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投資強度大、稅收貢獻高的龍頭企業。挑選和培育一批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盈利能力強、成長性高的企業作為上市后備企業,促進企業改制上市,打造國內主板的“莆田板塊”。四是創新融資。創新服務方式,探索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的產業投資基金,開展多種形式融資活動,深化“政銀企”三方協同合作,協調對接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推動產業類企業與“莆惠金服”平臺數據對接,提高平臺企業融資能力。發揮農商行在我市經濟中的作用,促進金融服務民營小微企業效率提質增效,助力縣域經濟發展。(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李志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