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樹高新材料綜合產業園
兩岸生技產業園
●對策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發展還存在綜合競爭力、集聚效應有待提高,體制機制、園區規劃有待完善等問題,須引起重視。 調研組建議,要立足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貫徹落實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充分發揮園區主戰場和前沿陣地的作用,以“提升規模、培育龍頭、發展集群、打造品牌”為方向,深入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和加快園區標準化建設,落實“343”重點發展產業規劃,構建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助推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整合資源構建新格局
優化工業園區布局。堅持全市“一盤棋”,統籌全市園區重大產業布局,引導各產業園區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避免產業同質化、無序競爭。 在站位上,要以“國省引領、兩灣帶動、一帶提升”的總體思路,加快我市各類園區統籌規劃,增強規劃約束力。圍繞重點龍頭項目編制各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分步驟實施。 在定位上,要立足“1國5省”,建議各縣區結合本區域地理位置、產業要素等實際情況,合理布局產業,如秀嶼定位臨港產業、石化產業,發展海洋經濟;仙游圍繞京東數字產業園、工藝美術,發展特色工藝;荔城應優二進三,重點發展“智慧型服務經濟”;城廂借助大唐5G、中電科創城等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興產業,促進傳統鞋服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構建“一核兩帶六區縱橫聯動,千百億級產業競相發展”的全市工業園區發展格局。 在整合上,要按照“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布局,從園區機構、園區數量、園區產業、園區邊界、園區資源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整合提升,統籌核心區、生活區、商務區、辦公區等城市功能布局,推進產城融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嚴格落實“343”重點產業規劃和莆田市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聚焦園區首位產業、主攻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形成園區錯位發展、產業鏈互補發展的格局。以擴容、提升、轉型發展和逐步退出機制,合并整合功能相似園區,清理低效益企業,如鼓勵荔城、華林等園區由“增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引導莆田高新區、黃石工業園加快向涵江濱海新城、北高等地拓展,引導笏石、東嶠、木材加工區等工業園區加強與臨港型園區的協同聯動,提高整體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調研組建議,要加快公共服務、信息化集成、公共研發等平臺的建設。 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加快研究制定與我市產業及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相銜接的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重點圍繞我市確定的重點工業園區和特色產業鏈合理布局建設服務平臺。 建設信息化集成平臺,運用互聯網思維尋求突破,注重打造信息化集成服務平臺,構建園區軟實力。借助莆田跨境電商示范區優勢,加快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一批全鏈條產業互聯網平臺,如全球化網絡貨運平臺、“絲路”跨境電商平臺、全領域新消費平臺等。如,建立鞋業互聯智能制造等平臺、電子信息產業鏈服務中心、自動化產業技術中心等一批鞋業、5G產業科技育成中心,為鞋服、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賦能。 建立公共研發平臺,改變過去由單個企業分散研發的模式,轉變為由行業協會或集團總部牽頭研發。依托中電科創城、中科院STS福建中心莆田分中心等研發平臺,搭建以創新、檢測、孵化、融資、人才、營銷服務等功能為主的平臺,為優質項目落地、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經營提供全方位服務。 融入大都市圈格局。莆田的區位優勢明顯,僅次于福州主城區的優質發展區域,可以本市區域協同發展優勢,實現城市功能互補、要素合理流動(人才、資金)等。結合在建的福廈客運專線、沈海擴容二期等項目,強化福州港和湄洲灣兩大港區的聯動發展,打通福州、莆田、泉州的沿海大通道。利用湄洲灣港優良的港口資源和便捷的交通設施,承接先進制造產業基地、能源基地、航空樞紐、綜合服務(仙游主城)等布局莆田。(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李志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