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
搭乘一帶一路東風 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媽祖文化是八閩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高度契合。調研組建議,要充分發揮媽祖文化作為莆田與世界對話的平臺作用,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提升媽祖故事的國際傳播,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提升一個國際平臺。提前籌劃第六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第二十三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借鑒博鰲論壇、“達沃斯”論壇的成功經驗,設立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理事會,聘請知名人士擔任秘書長,統籌策劃、高效執行,并參照9.8投洽會和海峽論壇的成功做法,建立主辦單位聯席會議制度,重點邀請國(境)外知名人士參會,打造跨國家(地區)的綜合性文化類論壇,為全世界媽祖文化交流提供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平臺。 申報一項國家榮譽。以申報國家級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統領,編制媽祖文化保護和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媽祖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續建天妃故里遺址公園二期工程,提升媽祖文化源流館,實施列入國家“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儲備庫的湄洲媽祖祖廟文物保護工程,對祖廟西軸線和南軸線建筑進行3D掃描、建模,安裝古建筑群智能樓宇消防系統,切實維護古建筑風貌。著力強化源流博物館建設,接軌新媒體建立集技術平臺、宣傳教育、檢索服務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網上博物館,完善媽祖文化非遺傳習所建設,加強媽祖信俗傳承人隊伍建設。成立媽祖文化無形資產管理機構,加大媽祖文化商標品牌培育、字號保護、專利權、版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大力推進媽祖文化IP商標申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 打造一張世界名片。推動“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推進全球共享性媽祖文化研究數據庫建設,修編媽祖文化地方課程教材,強化媽祖文化學術研究。高標準建設中國傳媒大學、莆田學院湄洲島實訓基地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湄洲島分院,吸引高校學生開展文化研究、藝術寫生、旅游服務等。發揮“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優勢,開展海外華人學生研學體驗,吸引媽祖敬仰者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在湄洲島建立文化交流合作聯絡處。推行遠程線上媽祖祈福,見證媽祖分靈。構建世界媽祖文化傳承傳播體系,靈活運用現代語境和國際表達方式,持續開展“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湄洲媽祖巡天下”“天下媽祖回娘家”等系列活動,講好媽祖文化故事,不斷擴大媽祖文化對外交流合作。
延伸產業發展鏈條 打造沿海文旅勝地
調研組建議,要以創成國家旅游5A級景區為契機,推動旅游產業優化升級,開發地標文化特色產品,吸引更多游客想著來、住下來、經常來,把湄洲島建成更加靚麗迷人的旅游目的地。 整合旅游資源。深入實施“旅游+”“媽祖文化+”戰略,發揮媽祖文化對全市旅游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深化拓展媽祖文化旅游腹地,整合湄洲島與北岸兩地文化旅游資源,推進一體化文旅營銷和宣傳推介,推動岸島聯動協同發展,構建全域旅游產業生態圈,打造世界媽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態度假勝地。完善媽祖文化旅游交通體系,在文甲碼頭設立長樂機場候機廳,開通“機場—碼頭”便捷通道,探索建設海底輕軌觀光隧道。 聚焦跨界發展。探索媽祖文化與工藝美術、旅游會展、演藝娛樂等跨界融合發展,構建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的文化產業體系。注重與實力企業合作,發展會務經濟,開展定制化、高端化的商務旅游。實施優惠的旅游購物政策,在湄洲島設立“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申請賦予復制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和疊加平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等相關政策。探索“治未病”生態養生服務,主動融入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做大做強康美產業,建設現代康養旅居勝地。 培育新型業態。融合“媽祖信俗、莆仙建筑、海島風情”精髓,探索打造以自然景觀和媽祖文化為主的研學旅游帶,建設海邊風情漫游步道、沙灘休閑海上娛樂平臺、漁港休閑工程、日落時光海島風情項目,開展“海上看湄洲”體驗,打造一臺媽祖故事6D電影,引進一批適合海島旅游的海上休閑運動項目。策劃打造夜游街區、夜娛項目、夜讀空間、深夜食堂等夜間經濟,升級“平安塔秀”“祥瑞湄洲”藝術水平。開辟環島東路文創街區和若干個藝術村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豐富媽祖文創產品,突出地方特色,多研發與生活、文化相關的產品,開發多層次、滿足游客需求的伴手禮。開展“全閩樂購”促消費行動,不斷提升消費品質。(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