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湄洲島”的重要囑托是我市當前和今后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也是踐行“兩個維護”和推進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重要載體。市政協調研組圍繞“加大湄洲島保護發展力度”課題,深入湄洲島開展實地調研、走訪、座談,總結當前保護發展的做法和成效,分析今后面臨的瓶頸和短板,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和建議。 為推進湄洲島保護發展,今年市政協召開“加大湄洲島保護發展力度”專題協商議政會議。會上,多位市政協委員代表發言;湄洲島管委會、市直有關部門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會議指出,調研報告數據詳實、內容豐富,要高站位建設湄洲島國際旅游目的地,大力實施全域旅游戰略,鞏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成果,持續提升引客力、留客力、回客力;要高品質建設世界媽祖文化中心核心區,持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厚植傳統文化根脈,促進文化活態傳承;要高質量構筑兩岸共同幸福家園,堅持文化相互激蕩,產業相互合作,生活相互交融;要高標準打造海島生態保護樣板,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綠色發展,構筑綠色屏障,倡導綠色生活。
“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生態顏值進一步顯現、媽祖文化進一步弘揚、發展動能進一步強勁、湄臺往來進一步熱絡。”市政協調研組認為,近年來,湄洲島保護力度加大、發展快速,主要體現在頂層設計、生態優先、傳承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新路等五個方面。 ●現狀 在頂層設計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關于切實保護好湄洲島的若干意見》,市人大常委會出臺施行地方性法規《莆田市湄洲島保護管理條例》。市委、市政府成立進一步保護好湄洲島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部署、動態推進落實。市政協連續三年定期開展“保護好湄洲島”專題協商。組織編制湄洲島相關規劃,以新發展理念統籌湄洲島旅游、生態、海洋、智慧島建設。 在生態環境上,全力推進“綠滿城鄉·花樣湄洲”三年行動,常態化保持“兩違”零增長的態勢,全島綠化覆蓋率達到58.3%。保護沙灘和岸線資源,自2015年以來沒有發生非法盜采砂現象。加快推進住建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及機制建設”試點工作。加大力度推進治水、治土、治氣等工作,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全利用,“四色收集,五色收運”的垃圾分類收集機制有效運轉。2020年,榮獲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全國衛生鄉鎮稱號。 在傳承創新上,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連續五屆在湄洲島成功舉辦,吸引了來自全球五大洲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嘉賓參加。媽祖文化傳播分布從38個國家和地區增加到47個。2017年以來舉辦了“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巡安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和臺灣地區。湄洲媽祖祖廟列入“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首批遺產點名單。設立3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選47名媽祖文化傳承人。出版發行《媽祖》連環畫、《媽祖文化志》《媽祖祭典》等書籍,莆仙戲《海神媽祖》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在文旅融合上,按照高品質、高顏值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定位,全力推進“一貫四片區”風貌整治、環島高等級公路、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旅游綜合體、湖石淉生態公園、旅游集散廣場及漁港碼頭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夜經濟”湄景、《祥瑞湄洲》室內情景劇、《媽祖》3D水幕秀、晨拜媽祖、平安塔秀、夏季沙灘音樂節等體驗互動項目。先后被評為“中國國際媽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在發展新路上,實施《構建兩岸同胞幸福家園實施方案》,湄洲島已與金門縣旅游協會簽訂旅游合作協議,與臺灣地區的高雄等10個縣市達成“產品互推、客源互送”共識。舉辦兩岸媽祖文創節、兩岸農產品交易會,共植“兩岸同愿林”。馬蹄鐵、兩岸藝術、默客、泊瀾藝術、湄嶼時光等一批臺灣文創企業入駐湄洲島。賦予臺胞“島民待遇”,29名臺胞在島領取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居民居住證。2011年湄洲媽祖祖廟被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2017年湄洲島媽祖文化影視園獲評福建省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中心;2018年媽祖祖廟獲評“港澳臺青少年游學基地”;2020年媽祖祖廟獲評省政協港澳臺僑交流基地。 在看到湄洲島保護發展成就的同時,市政協調研組也發現,在保護和發展中,湄洲島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頸與短板。比如,規劃引領作用存在缺位、自然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文化活態傳承存在不足、旅游業態發展稍顯薄弱、湄臺融合發展面臨瓶頸等。 湄洲島是展示我市生態保護的一扇窗口,是我市弘揚傳統優勢文化的一張名片,也是我市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橋頭堡,保護和發展好湄洲島至關重要。要貫徹落實好省委尹力書記調研湄洲島時的講話要求,下大力氣、花大成本推進各項工作。(時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