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小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元,特別是城鎮的老舊小區,如何加強這些老舊住宅小區的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破解當前小區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打通基層治理最末端,把各城市居民小區建設成為和諧有序、溫馨安全、綠色文明的小區,讓居民進一步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考驗政府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市政協七屆四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郭笑蓉撰寫的《關于加強我市城鎮老舊小區治理的提案》,部分建議被相關部門吸收采納,該提案被評為市政協好提案。
郭笑蓉:加強我市城鎮老舊小區治理
圖為城廂區老舊小區福興小區電梯改造后,極大方便了居民出入,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莆田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框架不斷擴大,商業綜合體、商品房和拆遷安置房小區接連涌現,在此過程中老舊小區的發展愈發緩慢,形成了老城和新城并存的格局。在美麗莆田建設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2000年以前的房改房、集資房、安置房小區成了老舊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制約城市文明發展的難題。”市政協委員郭笑蓉說,我市將老舊小區配套提升試點建設列入市委市政府決定開展的25項民辦實事活動,提升了部分居民的幸福感,但城區老舊小區還很多,臟亂差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與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一定的差距。 郭笑蓉認為,當前我市城鎮老舊小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一些業委會難以建立,小區自治難。老舊小區居住人群中,老年人多,低收入家庭多,困難群體多,出租戶也占一定比例。此外,老舊小區大部分都是開放式,流動人口也比較多,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一些業主委員會難以形成,一些管理措施意見無法達成共識,小區內部有效自治較難。二是基礎設施老化,公共服務缺失。城鎮老舊小區建造時間比較長,戶型不佳且年久失修,市政配套設施老化或缺失,綠化面積小,健身、活動場所少,養老、衛生保潔、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存放等公共服務缺失,特別是大多沒有物業管理,公共環境普遍比較差,門窗漏水、外墻脫落、路面破損、雨污混流、車輛亂停放、私搭亂建亂種亂拉等問題層出不窮,只有街道派來的保潔人員定期收集垃圾,安保、衛生、秩序環境都不容樂觀,安全隱患多,管理難度大。三是拆除重建難。每個老舊小區里的房屋建設年代都不同,從70年代到2000年的房子都有,90年代以前的房屋建筑質量低,大部分沒有抗震結構,房屋面積小,通風采光性差,功能不盡合理,基本屬于房屋等級中的C、D級(危舊房屋)。90年代以后的房屋整體狀況比較好,有抗震結構,戶型面積較大,一般在80~120平方米之間,不同年代的房屋業主拆遷意愿不一致,且老舊小區的規模都比較小、比較分散,項目運作難度大,導致拆遷難。 為此,郭笑蓉建議,要探索“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模式。組織相關部門前往廈門湖里區學習小區治理的全國典型經驗,實施“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新模式,把基層黨建同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強化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職責,以建好建強小區黨支部為切入點,強化黨在城市基層中的執政根基,推行“黨支部建在小區上”和“小區黨支部與業委會深度融合”的黨支部引領小區居民自治,建立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發揮小區黨員帶頭模范作用,探索出一條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小區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和小區居民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小區治理水平,實現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屬地管理、以點帶面、分類推進’原則,在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中,對條件成熟的,由小區黨支部主導成立業主委員會,引導業主根據小區居民意愿、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自主協商選擇物業模式,推進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物業管理,逐步建立整治改造后住宅區的維護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小區常態化管理水平;對條件不成熟的,由所在社區居委會兜底管理,直接以居委會代業主委員會按程序選聘物業服務企業,推行規范化物業服務或準物業管理模式,并將老舊小區物業公司納入新建小區物業公司一起進行管理考核,推動我市老舊小區管理實現規范化;對建筑年代早、建筑質量差的危舊老樓,結合各縣區財政實力,分期分批逐片改造。”對小區物業管理,郭笑蓉建議還要提升服務水平,為業主提供一個和諧安全的環境。 郭笑蓉最后建議,要構建共建共治共享聯動機制。實施“共謀共建共治共享”的改造治理理念,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變“要我改”為“我要改”,調動老舊小區居民參與改造提升的主動性,讓群眾成為小區改造“主角”。落實市級負責、住建牽頭、部門配合、街道實施、業主參與的工作責任,明確房屋權利人承擔房屋維修養護的主體責任。由住建部門對老舊小區的區域分布、用地及建筑規模、建設年份、現狀建筑質量進行調查分析,合理確定改造標準范圍和改造內容,維修完善和居民生活相關的水、電、氣、路等市政基礎設施,完善基本公共環境,并將社區養老、醫療、保潔等公共服務納入改造范圍,進一步提升小區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利用政策紅利,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建立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體系,解決改造資金問題。同時全面開展“小區治理清單梳理行動”,圍繞各自小區的“老大難”問題,采取項目化管理方式,逐條落實解決。采取機關事業單位掛鉤小區參與治理的機制,發動黨員干部參與小區志愿服務和治理行動,街道辦要開展小區居民教育,提升文明素養和綜合素質。街道派出所要加強對出租房的管理,構建安全和諧的居住環境。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黃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