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生活垃圾分類,這是一場事關千家萬戶生活習慣的變革。隨著我國實施垃圾分類的深度推進,垃圾分類日漸深入人心,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也悄然發生變化。目前,我市已出臺《莆田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在推行城鄉垃圾收運和保潔市場化改革、完善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村組保障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總體情況仍不盡如人意。為此,市政協委員陳國仙積極建言獻策,提出《關于大力推動我市垃圾分類工作的提案》,被評為市政協好提案。
“垃圾分類一小步,人民文明一大步。垃圾分類是城市文明的標志和尺度。”市政協委員、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國仙說,要做好垃圾分類這篇時代大文章,讓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陳國仙認為,目前我市垃圾分類存在理念難以轉換為實踐的問題,原因之一是垃圾分類宣傳力度不足,群眾對垃圾分類知識一知半解,加上城市居民家中往往只有單一的垃圾桶,直接導致了生活垃圾在源頭上無法實現合理分類。還有一些學校、單位等公共場所缺少分類回收裝置,這也不利于民眾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此外,部分小區垃圾回收處僅做了分類標識,有些甚至連分類標識都沒有,導致家庭層面無法真正落實垃圾分類。雖然現在部分城區街道、農村放置了分類垃圾桶,但相關部門在回收時并未實現分類回收,仍然將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統一處理,挫傷了居民的積極性。 “‘源頭減量、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教育上要先行,將環保觀念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陳國仙建議,要倡導文明、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形成全民共治的環境治理新格局。政府、企業和市民必須合力將綠色環保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從社區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而達到惜物減廢目的。對此,應以學校、社區、單位等組織為依托,以公共傳媒為渠道,從觀念到具體內容,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實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工作。相關部門每年對一批好市民進行表彰,以此引導社會各界自覺維護環境,樹立社會新風尚。 陳國仙建議,要制定明確的垃圾處理標準和工作時間表。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城市垃圾處理要以“源頭減量、資源回收”為主要方向。要設立目標,明確單位和居民垃圾投放標準,減少固體垃圾人均棄置量,逐步達到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的目標。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一定的比例。政府主管部門要擬定廢物管理政策措施和行動時間表,通過固體廢物按量征費和生產者責任計劃等減廢政策及法規配合,推動廢棄物源頭減量及人們行為習慣改變。相關部門回收垃圾時,要做好全過程分類,避免一“混”了之。 “垃圾分類是一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明事業,這不僅是基本的民生問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陳國仙說,垃圾分類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久久為功,建立長效機制,推動綠色發展,讓垃圾分類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文明自覺。(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黃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