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機制,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協商】報道之六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慧丹
部門回應
林春新:自治共治提質增效
市委政法委委務會成員林春新說,政協專題調研報告,指出問題精準到位,提出對策富有指導性。針對調研報告及委員發言所提的意見建議,市政法委將進行認真研究和吸納。回應發言。 以“黨建+社會治理”為“主軸”,切實加強社區治理的組織領導。重點推進“網格+黨建”“綜治+綜合執法”兩個新模式。按照“一核引領,一網統籌,一體調度,一格通辦”的建設思路,以社區鄰里中心為綜合載體,推動支部建在網格上,以黨建帶動網格組織到位,力量到位,工作到位。充分運用密布全市的綜治網格員”三大優勢,嵌入鄉鎮基層,整合執法隊伍,再造執法流程,提升執法效能。全力破解基層行政執法難、執法亂、治理能力弱等問題。 以“四治一體”為“主牽引”,不斷強化社區居民的自治共治功能。重點強化自治強基、社會共治、居民自治與社區共治有效互動三項基礎工作。借助各級政治協商力量和工作平臺,推動社區自治從“村規民約”向“自治條例化”進步。完善社區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建立社區居民會議、居民代表會議、居民議事會、理事會等議事協商載體,開展民主協商、群眾說事等協商活動,落實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 借助各級民政力量和工作平臺,大力扶持社區工作者建設,積極孵化社區社會組織,自覺將基層網格員容入到社區工作者隊伍中,并發揮骨干作用,促進居民自治與網格化服務管理相銜接。引導社會公益組織、群團組織等社會力量,以扶貧濟困、志愿服務、矛盾化解、對口援建等形式參與社區治理。加大共治活動場所基礎設施投入,充分發揮社區民情接待室、代表委員工作室等活動場所功能作用,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幫助解決群眾訴求。繼續推行平安和諧村居“平安紅包”等激勵機制,將社區平安建設實績與群眾獲得感相掛鉤,落實精神為主和物質為輔的獎勵辦法,豐富居民參與治理的途徑和載體,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和自身的存在感。 以“雪亮工程”提質增效為“主線”,提升社區智慧治理水平。著重提升“雪亮工程”應用、視頻探頭管理、“智慧安防小區”建設三項工作水平。提高視頻探頭城鄉覆蓋率,延伸服務社區鄰里中心建設,實現“人在格中走、監控格中看、事在格中辦”。完善“雪亮工程”建聯管用工作規范,以公安機關為主力,成立工作專班,針對庫區探頭等問題,采取督辦、通報和限期整改等有效措施,并納入市級視頻探頭共享平臺,爭取“雪亮工程”建設納入國家扶持城市。探索建立社區鄰里中心、小區物業、業主三方聯動保障運行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智慧安防小區”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加快鄉鎮社區網格化應用平臺開發,為社區駕馭社會治理大數據提供平臺支撐。 以治理創新為“主動力”,補齊社區治理與服務短板。補齊網格化服務短板,充分發揮現有四級穿透、實體運作的綜治(網格)中心優勢,打造社區“全科大網格”。拓展“網格+”功能,為目前入格的32個部門業務提供數據研判功能3.0版,同時搭建“智慧鄰里”服務管理平臺,拓展延伸服務渠道,開展“線上一網受理,線下上門代辦”網格員聯辦模式。補齊社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短板,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構有機嵌入鄰里中心建設要件,建立基層一級的更接地氣、行之有效的干預、調解機制,確保社區矛盾糾紛有人理,調到位,嚴防民轉案件發生。
張宗賢:織牢保障服務網絡
市民政局、民建市委主委張宗賢回應說,市民政局將針對調研組、委員提出的對策建議,認真反思,真抓實干,務實重行。 完善工作體系,織牢社區治理“聯動網”。優化社區治理架構,充分發揮莆田市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建立社區治理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推動部門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深化社區減負增效,進一步明晰責任主體和權責邊界,嚴格執行2017年《莆田市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和指導目錄(試行)》,開展“社區萬能章清理”專項行動,逐步建立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工作的規范化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切實提升社區治理服務效能;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提升社區管理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實現社區服務、社區管理和居民信息等數字化管理和在線辦理,實現社區服務管理現代化。 集聚人才力量,織牢社區治理“保障網”。壯大社區工作者隊伍,以2021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為契機,抓好選舉前期準備工作,嚴格落實換屆選舉候選人縣級聯審機制,選優配強村級干部隊伍,鼓勵和支持村(居)委會成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建設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發揮鄉賢能人作用,充分挖掘鄉賢人才資源,調動廣大鄉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營造鄉賢文化氛圍,鼓勵支持鄉賢參與社區治理,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志愿隊伍建設,推廣“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平臺運用,不斷擴大系統使用的社會覆蓋面,目前共有注冊志愿者十余萬人,服務時長累計超百萬,組織志愿活動上萬場次,發放宣傳資料數千份。 統籌社會資源,織牢社區治理“服務網”。激發民主協商活力,全力抓好《莆田市城鄉社區民主協商工作指南》落實,依托“黨建+”鄰里中心、村(社區)辦公活動等場所,靈活運用“線上+線下”形式,在村(社區)設立民主議事廳,規范化、常態化開展民主協商,提升社區線上、線下協商議事水平;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更簡化便捷的社會組織備案登記辦法,鼓勵探索設立孵化培育資金,依托“黨建+”社區鄰里中心設立孵化基地,積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提升“五社聯動”服務,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慈善資源及社區志愿者,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實現社區治理的專業化、精細化,2020年以來共服務社區59場次,服務人次達到4500多人。
陳劍春:加快信息互聯互通
市數字辦積極發揮數據資源共享優勢,加快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助推社區治理現代化。 市數字辦主任陳劍春介紹相關情況,并作了回應發言。 “一中心”建設,夯實信息化基礎。持續推進莆田市數據中心基礎建設,提升政務外網云平臺承載能力,可滿足未來10年所有市直部門應用系統的集中部署需求,為全市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提供基礎保障,目前共用40個單位的173個系統遷移到政務云平臺。 “一平臺”匯聚,推進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建成全市政務大數據平臺,充分發揮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截止2020年8月,平臺共匯聚7.77億條重點領域數據,為社區綜合受理平臺、綜治網格化平臺、數字城管、信用莆田、莆惠金融平臺等系統提供數據共享服務,共完成3.1億條數據交換共享服務、108.7萬次接口查詢比對調用。 “一站式”服務,建設莆田惠民寶APP。統籌整合市直各部門惠民應用和生活服務應用,建成統一政務服務APP,實現政務服務掌上辦、指尖辦。目前莆田惠民寶已對接省閩政通、省、市網上辦事大廳及市直30個部門系統,提供260多項便民服務事項,實名注冊用戶約71萬。 “一網”通辦,全面推進電子證照應用。大力推行電子證照在群眾辦事中的應用,實現群眾在辦事過程中直接調用,無需提供各種紙質證照復印件。目前,已完成市直52個部門近五年存量證照電子化轉換工作,實現電子證照同步生成并推送至電子證照庫,同時與市網上辦事大廳、市行政審批系統、社區綜合受理平臺等對接。全市電子證照系統已匯聚52個市直部門、216個縣區管轄單位的證照信息,蓋章入庫約886萬張電子證照、電子批文,涉及1200種證照(批文)種類。 “一窗”受理,實現政務服務創新。建設莆田市社區綜合受理平臺,推行“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工協同”的政務服務新模式,提升政府基層管理水平和為民服務能力。目前,該平臺已實現婚育、計生、城鄉低保、臨時救助、養老、醫療、新農合、保障性住房等23項業務受理。 “一機”自助辦,建設政務自助服務終端。以莆田市便民與辦事服務“自助辦、就近辦”為目標,我辦聯合市行政服務中心加快政務自助服務終端建設,近期將部署110臺自助機,打造24小時自助服務區“15分鐘便民服務圈”。目前,自助機已上線12個部門的73項事項,群眾利用身份證+人臉識別就可辦理。今后將梳理更多事項入駐自助終端,進一步方便社區居民辦事。 “一APP”集成,建設“黨建+”鄰里中心線上平臺。市數字辦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總體要求,按照市委組織部的統一部署,結合莆田信息化基礎實際,規劃建設“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線上平臺,通過整合利用莆田惠民寶APP已有資源,提升融合服務功能,有利于節約投資,避免重復建設。“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線上平臺是一個高度集成、開放、共享的平臺,線上平臺通過一整套標準體系,集成了網上辦事大廳、健康寶系統、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志愿者時間銀行管理系統、12345熱線系統及葫蘆π、永輝超市等第三方平臺,各社區個性化應用由各社區建設并按標準接入平臺。隨著應用不斷深入,線下實體中心空間有限,今后將會有更多的服務疊加到線上平臺,通過線上平臺向居民提供服務。
市文明辦:深化社區志愿服務
我市深化社區志愿服務,按照“社區搭臺、黨員志愿者唱戲、居民共同參與”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推行“黨建+志愿服務”工作機制,發揮社區志愿服務作用,擴大便民惠民效應,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依托“紅色堡壘”,設立一個志愿服務站點。依托各“黨建+”鄰里中心陣地,在每個“黨建+”鄰里中心里設立志愿服務站點,按照有統一標識、有辦公場所、有志愿者隊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臺賬、有服務項目、有落實活動等“七有”建設標準,規范設立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點。激活“紅色細胞”,組建一支志愿服務隊伍。實行“黨建+志愿服務”新模式,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由轄區各領域黨組織黨員引領,愛心企業、社會團體、熱心人士以及部分居民黨員志愿者聯合組建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文體服務志愿服務隊、為民服務志愿服務隊、健康衛生志愿服務隊、平安法治志愿服務隊以及環境保護志愿服務隊、尊老愛幼志愿服務隊等特色服務隊伍。充分發揮黨員志愿者的細胞作用和觸手作用。凝聚“紅色力量”,開展一些志愿服務活動。按照年年有計劃、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的安排,定制社區“服務菜單”,提供符合實際和體現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服務活動。挖掘“紅色資源”,打造一項志愿服務品牌。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志愿服務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黨員志愿者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激發“紅色活力”,完善一組志愿服務機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以志愿服務時長、態度和質量等為依據”的社區志愿服務需求轉化機制、供需對接機制和項目評估機制,通過“文明莆田I實踐app”,對社區志愿服務進行在線管理。進一步落實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推進社區志愿服務事業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
市公安局:創新警務實戰運作
全市公安機關圍繞公安機關職責,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積極打造黨委領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強化頂層設計,社區治理有新高度。推動政府重視,持續深化公安機關基層基礎改革,推動我市派出所工作整體水平再上新臺階。堅持黨建引領,積極融入“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大局,市局制定《全市公安機關融入“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助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實施方案》,同時制定融入“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6+3”措施。夯實基層基礎,堅持警力下沉。創新運行模式,社區治理有新提升。創新警務實戰運作,深化警務體制改革,以市公安局合成作戰中心建設為契機,加快合成研判、合成偵查打擊、合成作戰管理等警務機制建設,進一步提高警務實戰能力。創新基礎信息采集。開展標準地址二維碼管理工作,制定統一的標準地址編制規范。積極開展“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在全省率先完成90%以上有物業小區安裝應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創新群防群治模式,開展治安巡邏、鄰里守望等平安守護行動。突出主責主業,社區治理有新作為。嚴打犯罪能力不斷增強,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嚴密,民生服務品牌不斷提升,首創建成全省集成度最高的公安“一站式”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集成出入境、戶政、交警、治安等7類161項業務,特別是戶政業務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通辦,工作做法被市效能辦、市行政服務中心肯定并推廣,《人民日報》《福建日報》《今日頭條》等媒體相繼刊發相關報道,中央主題教育辦專項整治督導組、省委主題教育第六巡回指導組先后到中心調研指導并給予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