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国内精品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九九

今天是:
當前位置: > 協商議政
打造莆田城鄉社區治理新模式(五)
【發布日期:2021-01-06】 【來源:本站】 【閱讀:次】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慧丹

【市政協“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機制,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協商】報道之五

 

委員聲音

 



沈丙龍: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



城鄉社區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是黨和國家許多政策措施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城鄉社區治理領導有力、成效明顯,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鞏固提升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水平,提高了美麗莆田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笔姓f委員、福建省米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沈丙龍對我市社區治理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

調研中,沈丙龍也發現社區的社會組織作用不足等短板。針對存在短板,他認為,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機制,提高社區治理水平上,應總體著重從末端、從基層的環節來考慮與實施,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做強1”的基礎上,積極契合當前“內循環”大環境與社會經濟面臨的新態勢,在“+6”“+X”方面,更多地納入群眾民生訴求,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

沈丙龍建議,要引入標準,形成可操作性。明確“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項目規程,提出事項清單,厘清界限與事權職責,區分哪些是當地社區的必選項,哪些又是可以因地制宜的自選項,防止社區成為“大籮筐”,被其他部門轉嫁非必要工作責任;在工作銜接、標準化、數據接口、考評方案、準入規定、視覺形象管理等具體細節上,都應予以細化與明確,形成文件文檔標準化與兼容化,便于后續更多的部門加入與參與;整合優化管理平臺,加強社區與各部門之間統籌規范、配合聯動,節約政府財力,處理好設施、崗位、舉措等現有與新建的問題,避免一哄而上與重復建設。

社區公共平臺是最大的服務信息流量入口,也是薄弱與瓶頸所在。目前,社區服務舉措上雖有惠民寶服務等線上政務APP及線下窗口平臺,但群眾在各類辦事環節上,客觀還存在流程繁多、重復跑動、多頭證明等問題。沈丙龍建議,要充分使用現代化手段,如發揮社團APP、閩政通、莆田惠民寶等“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作用,掌握轄區疫情重點地區人員分布情況;采取5G、寬帶網絡等連接與覆蓋社區養老工作,讓家屬實施視頻查看老人動向與護理情況,各類養老、醫療、門診日志、服務站功能、醫生派駐等數據情況均建檔造冊,能夠通過手機網絡查看了解。整合、細化社區服務事項,在社區發揮黨建工作引領的同時,推進社區各類門牌證、殘疾人證、老年人優待證、一卡通、社會保障卡等群眾高頻申請的事項授權社區辦理,著重解決以往歷史遺留的舊房產證、宅基地等證件的辦理、更正等手續問題,還有稅務退稅、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電動車考證等問題。優化營商創業環境,可考慮圍繞“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推行居民政務服務“一窗受理”模式,試點平臺連接上級政務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配備身份識別儀、專用密鑰等基層服務設備,實現紙質材料電子化提交、基層辦事流程信息化、遠程審批和簽章電子化。

各類社區社會組織來自群眾,是參與社區便民服務與管理的組成部分。沈丙龍建議,社區公共服務注重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引入與配合,在實施與管理方式上進行優化。一方面,對我市的各類社會組織進行開放與規范,造冊管理,形成公共服務的標準化準入,引導鼓勵合法合規發展;另一方面,注重社區年輕化、職業化建設。

 

 

部門回應

 

蔡金春:突出強化黨建引領


2020年以來,我市堅持突出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采取“1+6+X”工作模式,全面打造開放、集約、共享的社區治理服務共同體。“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工作先后得到省領導的高度肯定,經驗做法在中組部《黨建研究內參》和《人民論壇網》等中央媒體上刊發。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工委書記蔡金春介紹了我市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經驗做法,并對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作了回應。

“紅色引擎”激發社區治理活力。深化街道行政體制和機構改革,大力賦予街道人事考核、指揮調度、規劃建議等“六項權利”,強化街道統籌協調能力。成立8個街道“大工委”和69個社區“大黨委”,實行“專職委員+兼職委員”制,定期共同商議重大事項,著力解決街道、社區、小區黨組織提交的問題或居民訴求。積極推動街道社區與機關企事業、“兩新”組織等各領域黨組織結對共建,互相交換服務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開展各類服務活動3.6萬人次、解決各類問題1000多件。創新“小區黨支部主導、紅色業委會執行、小區物業服務”三輪驅動的“紅色小區”模式,組建392個小區黨支部,嚴格落實“兩議兩評兩公開”機制,有效解決小區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

“一核多元”提升社區服務品質。推進17個“黨建+”社區鄰里中心試點建設。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公益性扶持等方式,在鄰里中心引進逸百家、金善堂等居家養老和日間照料服務機構,建設“四點半”學校、托幼托教中心和莆陽文化驛站,引導公立醫院醫療資源下沉社區分級診療,推動427項民生類高頻事項下放中心、就近辦理,著力打造15分鐘的便民利民惠民服務圈。積極推進政府職能部門、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服務事項進入社區集成管理、一體服務,定期組織開展社區“鄰里節”、主題黨日等活動,引導不同群體參與公共服務、治安維穩、文明創建等工作。

“筑基固本”完善社區保障體系。深化“多中心合一”改革,推進社會治理網格平臺、雪亮工程、12345平臺和數字城管等信息共享、融合運作,實行治安維穩、便民服務、市場監管、物業管理等事項“一網兜底、一網通辦”,實現“一屏觀莆田、一網管全城,大屏連小屏、百事掌上辦”。出臺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管理和薪酬保障的辦法,建立“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健全首問負責、一崗多責、上門走訪、服務承諾、代辦服務等社區工作者服務制度,在每個社區配備不少于10名社區工作者。深化“時間銀行”激勵保障機制,創新“點單、接單、派單、評單”精準化志愿服務模式,實現社區活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

蔡金春說,下一步,市委組織部將不斷拓展“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的內涵外延,形成“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有呼必有應、鄰里一家親”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加快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督促各級黨組織全力以赴、倒排時間、掛圖作戰,全面完成17個試點社區建設工作,同步打造一批“黨建+”鄉村鄰里中心和“黨建+”園區鄰里中心,全域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近鄰黨建”工作,建立健全鄰里中心黨的組織體系,把黨建融入各個功能區域,讓居民群眾時時處處感受到黨就在身邊。豐富鄰里中心運營業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公益性扶持等方式,不斷探索鄰里中心的運營管理方式,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進入鄰里中心,實行延時上下班制度和值班制度,確保鄰里中心常態化、可持續。落實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管理,有序推進首次套轉工作,實行“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不斷增強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