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国内精品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九九

今天是:
當前位置: > 協商議政
打造莆田城鄉社區治理新模式(二)
【發布日期:2020-11-27】 【來源:本站】 【閱讀:次】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慧丹

 

【市政協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機制,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協商】報道之二

 

 

社區服務越來越好

 

鯉城街道南橋社區

 

仙游縣仙安社區

 

座談協商

 

衛生消毒

 

 

厘清壓實社區治理權責。要明確各級各部門社區治理權責邊界,制定市、縣區職能部門和鎮街在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制定社區居委會承擔的社區工作事項及協助政府的工作事項清單。要按照職責分工及責任清單,抓好政策落實和服務社區,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明確政府職能部門和其它單位凡有工作事項進入社區的,實行準入審批(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以及上級黨委、政府明確規定必須進入社區的除外),屬于基層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不得轉嫁給社區。建立以社區居民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標準的社區治理評價體系和評價結果公開機制,促進各級各部門下沉力量,服務社區居民。

全面推進“黨建+社會治理”。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強化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構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完善共駐共建、互聯互動機制,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要制定年度共駐共建工作計劃,形成“項目清單”,并與共駐共建單位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以項目化形式推進雙向服務、互聯互動,推動各領域黨組織主動融入基層中心任務和黨建工作。借鑒浙江杭州、金華的“黨員亮牌服務”做法,鼓勵黨員在樓道掛牌亮出身份和聯系方式,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聯系和服務小區居民,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打造紅色網格。推動居民小區普遍成立業主委員會,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中成立基層黨組織和發展黨員,穩步擴大“紅色業委會”和“紅色物業”數量。

著力建強社區工作者隊伍。以落實《莆田市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管理和薪酬保障的辦法(試行)》為契機,對社區工作者政治上培養、待遇上傾斜、生活上關心,讓他們干事創業更有動力、更有激情、更有奔頭。完善社區干部培訓機制。采用定期輪訓、掛職鍛煉、集中培訓等方式,提升社區干部服務供給、依法辦事、化解矛盾糾紛和信息化應用能力。完善薪酬保障制度。實行“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年度獎勵”的社區工作者薪酬體系,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根據崗位、工作年限、教育程度等設置等級,并形成動態調整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考評激勵機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并將考核結果與社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培養使用、獎勵懲戒掛鉤。拓展發展渠道,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力度,并充實到鄉鎮(街道)干部隊伍中。

 

強化社區居民自治功能

 

居民參與不足、社區缺少活力是當前制約社區治理水平的關鍵因素。要充分發揮社區自治組織作用,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深入開展社區民主協商工作,提高居民自治水平。

加強社區自治組織建設。社區自治組織主要包括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要著重糾正僅僅把社區居委會當作街道辦和社區黨支部的下屬執行機構的偏向,重視加強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居委會等自治組織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嚴格落實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項工作制度,發揮好社區自治組織應有的功能作用。

深化社區民主協商工作。一是積極搭建協商平臺。借鑒杭州等地做法,成立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居民懇談會等形式多樣的協商議事機構,在社區設立民主議事廳,為群眾參與協商民主搭建工作平臺。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通社區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現代信息溝通平臺。二要創新運用協商形式。遵循“大事大商量、小事小商量”原則,靈活采用當面溝通協商、書面協商、網絡協商等“線下+線上”協商形式,切實做到社區協商的廣泛性、多層次、制度化。三是提升民主協商能力。市和縣區要加強基層民主協商業務培訓和指導,抓好我市20208月份出臺的《莆田市城鄉社區民主協商工作指南》落實,進一步推進我市城鄉社區民主協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四是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優勢,引導社區民主協商向更高水平發展。鼓勵市、縣區政協在基層開設“請你來協商”平臺,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效銜接;鼓勵政協委員在基層開設委員工作室,參加社區協商活動,提高社區民主協商成效。

推廣“鄉賢參與治理”模式。鄉賢是鄉村當地德高望重的賢達人士,是實現鄉村自治的內生力量。要借鑒傳統鄉賢治理經驗和浙江先進地區經驗,在農村社區成立鄉賢參事會,廣泛吸引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發揮鄉村精英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中的作用,營造良好的“自主、自覺、自助”的基層協商議事、決事、處事氛圍,協助當地基層組織實行村民自治,推動鄉村社區治理從“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形成以村(居)黨組織為核心、村(居)民自治組織為基礎、鄉村精英為骨干、村民廣泛參與的現代農村治理新模式。

 發揮社會力量共治作用

 

貫徹“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發揮群團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作用,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培育壯大社區社會組織。一是創新社會組織培育機制。針對我市社區社會組織少而弱的現狀,建議由市、縣區職能部門開展專題調研,制定專項培育計劃,降低準入門檻,釋放成長空間,孵化培育更多的服務城鄉社區的社會組織。二是完善“三社聯動”工作機制。以社區居民需求為牽引,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工為骨干,采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開展包括為老助童、矛盾調處、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等各類社區服務項目及自治項目。三是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借鑒浙江楓橋鎮的做法,在鎮街或社區集中建設可供各類社會組織入駐辦公的場所和相應設施,社區社會組織根據在社區服務開展記錄和成效情況,可享受租用優惠政策。

完善群團組織參與機制。鼓勵群團組織從技術手段的革新、服務模式的創新、組織方式的重塑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在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中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體制改革,構建小機關、大網絡、強基層、全覆蓋的群團組織體系。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成立服務基層的社會工作機構,發揮各自領域優勢,積極參與“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以“但求為我所用,不求為我所有”的理念,共建共享社區集約化活動陣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對口幫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形式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為社區居民提高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