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国内精品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九九

今天是:
當前位置: > 協商議政
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六)
【發布日期:2020-11-11】 【來源:本站】 【閱讀:次】

時報記者 鄭育俊

【市政協加快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協商】報道之六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職教為源,圍繞我市“343”產業布局和人才需求實際,先后出臺相關政策。各部門積極主動擔當,為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培養集聚實用型人才提供人力資源、合作平臺、資金財稅等支持。

 

部門回應


黃移山:創新職教 編制管理

 “近年來,市委編辦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有關規定,結合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充分發揮機構編制部門職能作用,在職業院校整合、教職工編制調整、教師公開招考等方面大力支持,為促進全市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編制支持和體制保障。”市委編辦副主任黃移山在專題協商會上介紹了該辦近年來支持職業教育的做法,對委員們提出的相關意見建議作了回應。

根據省委編辦、省教育廳等4部門《關于印發<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編制標準等問題的暫行意見>的通知》,市委編辦認真對市直公立職業教育學校進行核編,科學設置內設機構,按標準核定編制、人員結構和領導職數;按照分級管理原則,認真指導縣區落實職業教育學校編制標準。同時,大力探索編制創新管理途徑,保證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黃移山說,在當前機構編制嚴控的大背景下,市委編辦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管理,認真落實職業教育學校編制使用申報計劃,積極做好職業教育學校招聘教職工核編工作。同時,根據省教育廳等部門關于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的通知精神,要求市、縣(區)編辦對于各職業教育學校報送的公開招考教師的編制使用方案,及時予以審核上報,以確保各職業教育學校能及時招聘到所需要的學科教師。

針對我市職業院校存在“師資結構不合理”問題,市委編辦長期堅持“科學使用、優化結構、確保質量”的方針,在職業教育學校編制使用申報、引進教職工核編過程中,認真審核把關,做到“兩個優先保障”:優先保障職業教育緊缺和急需專業人才引進所需的編制;優先保障招聘高學歷人才、“雙師型”教師所需的編制。采取這些措施,鼓勵職業學校引進高層次、“雙師型”及緊缺專業人才。

“要加大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在編制總量控制情況下,面對職業教育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編辦將不斷盤活各類編制資源,探索創新編制管理,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編制保障。要進一步落實職業教育學校辦學自主權。如在人員招聘方面,教育、人事、機構編制等部門應充分考慮職業院校的辦學特點,在控制編制總量的前提下,賦予學院更大的招聘自主權。”針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緊缺專業教師及實訓指導教師崗位補充困難等問題,黃移山提出相關建議。

 

黎瑞煉:強化職教  規劃引領

“針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資金缺口較大、產教融合不緊密等問題,市發改委積極爭取上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緊緊抓住國家專項債和新增中央投資儲備項目支持投向,取得初步成效。”市發改委副主任黎瑞煉在會上作了回應。

黎瑞煉介紹說,市發改委指導支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項目,2019年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遷建工程(二期)獲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5億元,解決建設資金缺口問題。積極爭取省級預算內補助資金,支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遷建工程(一期)1#實訓樓、莆田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宿舍樓建設。積極爭取仙游職業中專學校教學樓項目列入2020年新增中央投資儲備項目,申請投資補助資金。推薦上報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莆田職業技術學校、仙游職業中專學校等一批企業示范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項目。

“下一步,市發改委將認真圍繞破解存在的瓶頸問題,積極參與謀劃和推動我市加快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黎瑞煉說,要加大政策支持,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指示精神,配合市直相關單位,借鑒南昌、泉州等地區的先進經驗,對我市職業教育進行頂層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辦學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要強化規劃引領,將加快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列入我市的《“十四五”公共服務專項規劃》,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引進優質、品牌的教育資源和優質企業資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高端化教育需求。要積極爭取資金,指導市直相關單位和縣(區)以及職業院校策劃包裝職業教育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優化容缺預審,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和資金,包括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新增中央投資資金、中央和省級預算內資金補助資金等,緩解我市職業教育建設資金缺口難題。

 

林愛華:完善穩定 投入機制

“近年來,市財政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不斷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實經費標準,完善辦學條件。”市財政局副局長林愛華介紹了我市本級財政職業教育投入現狀、提高職業教育院校教師待遇、積極籌集資金支持職業院校遷建等情況,并對相關意見建議作了回應。

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職業教育經費穩定投入機制,逐年提高高職院校(湄職院)的生均撥款水平,推動湄職院加快發展;實施中職學校免學費制度,落實省定中職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落實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政策,用于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加強職業教育實訓設施、設備建設等;逐步加大對職業教育專項經費投入,積極向上爭取職業教育經費補助;嚴格落實實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并全額核撥給學校,支持學校建設發展。提高職業教育院校教師待遇,增加湄職院績效工資額度,落實教師與同級機關事業單位同等待遇,設立中職學校綜合獎補資金。市級財政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統籌各類資金保障職業院校遷建項目建設。如湄職院新校區、莆田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區遷建工程建設。

林愛華說,目前,我市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渠道還比較單一,主要還是靠政府財政投入為主,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還比較少,而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還不能滿足職業教育對財政資金的需求,資金供需存在較大的矛盾。對此,她建議,要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優化調整教育支出結構,建立健全與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發展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設立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按規定安排職業院校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或生均經費),繼續落實教育費附加相關政策。要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化辦學的投入機制,支持各類社會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職業院校辦學;民辦職業院校學生按規定享有和公辦學校學生同等的國家資助政策;對社會力量舉辦民辦職業院校投入使用后其產生的稅收,地方所得部分5年內全額用于獎勵院校辦學;非營利性民辦職業院校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優惠政策,可按劃撥方式供應土地。要支持校企合作,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要立足服務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與我市重點相關行業、企業合作,產教融合對接;推動學校把實訓實習基地建在企業,企業把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建在學校,探索引校進廠、引廠進校等校企一體化的合作模式,實現“招生即招工”的辦學“雙贏”模式,為我市產業發展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直接或參與職業院校辦學的,可按照投資額的30%抵免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對通過國家、省、市級認證的產教融合型企業,除享有各級政府給予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及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外,市政府再分別予以一次性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的獎勵。

 

陳育:搭建校企  合作平臺

近年來,市工信局積極謀劃,主動作為,著力在創新載體、聯合辦學、強化培訓等方面發力,促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深入貫徹實施,推動職業教育與行業、產業、企業深度整合,為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及新經濟發展,市工信局立足長遠、大膽探索、協同創新,著力推進新工科產業學院、北理工東南信息技術研究院建設,打造聚才高地。”市工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陳育說,除構筑聚才高地外,市工信局還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推進校企共建,不斷創新辦學模式。鼓勵企業參與辦學,探索“二元制”技能人才培養,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推進“訂單式”培養技能人才。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培訓,提升企業人力資源質量。強化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先后選送400多名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依托清華大學、深圳投石智庫、北京中關村工業設計產業協會等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強化培訓,有效提升了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產業人才合作模式,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簽訂了《全國工藝美術跨界營銷聯盟與創新人才合作項目》,重點推進工藝美術產業高端人才培養;打造技能提升平臺,發揮職業競技激勵作用,支持工藝美術產業集聚區結合產業發展特點,舉辦各類展會、設計大賽、技能競賽等活動;開展繼續教育培訓,自2015年以來共培訓專業技術人才4000多人次。

陳育介紹了下一步該局的工作打算。加強行業指導,調研摸底行業現狀、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根據我市產業發展特點,針對產業需求開設相關的專業;加強與職業學校合作,特別是優先考慮即將落地的新興產業,提前謀劃人才培育,把有限資源發揮到最優水平,同時舉辦職業技能競賽、設計大賽、兩岸大學生設計坊等活動,以競技促進產業人才提升。深化產教融合,推廣“引企入教、引校進企”合作模式,鼓勵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施行企業冠名培養、定單式培養、師帶徒培養;支持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珠寶學院、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專題培訓;嫁接高端資源,引校進企,對接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打造研發設計研究院,進一步吸引知名高校學生來莆實習,促進產業人才技藝交流和創意提升。協同培養人才,加快推進東南新工科學院、北理工東南信息技術研究院項目建設,做好產業和人才互動這篇文章,打造智力和經濟、研究院經濟和人才新高地;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深入實施“全民技能,終身教育”,解決企業需求與就業人員信息不對稱的實際難題,實現技能人才教育培訓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推動院校與企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