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国内精品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九九

今天是:
當前位置: > 協商議政
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四)
【發布日期:2020-10-28】 【來源:本站】 【閱讀:次】

【市政協“加快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協商】報道之四

□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施清芳:高質量辦好職業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中高考生中,除了考上本科外,最終將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就讀。目前,我市職業院校學位數還滿足不了職業教育的需求。”市政協常委、城廂區政府副區長、民盟莆田市委會副主委施清芳說,“作為離就業最近最直接的職業教育,面對這么大的一個群體,如何高質量銜接并將其辦好將直接影響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職業教育要創新辦學模式,優化專業設置,補齊師資短板,建設實訓基地,弘揚工匠精神。”

“要鼓勵和引導大型企業、行業組織舉辦職業院校,支持和引進有品牌和影響力的外地教育集團入駐莆田辦職教。這既能緩解公辦投入不足壓力,又能增加學位供給。”施清芳認為,當前職業教育社會參與度不高,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支持的保障政策,以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為保證政策支持不流于形式,建議市人大制定出臺地方性的職業教育法規,為職教發展保駕護航。”

“要壓縮一批供過于求的專業、淘汰一批老化落伍的專業、整合一批同質關聯的專業,只有走差異化專業設置路子,形成自己特色的優勢品牌專業,我市的職業教育才有生機活力。”施清芳說,專業設置一定要緊密結合我市產業發展需求和下一步的產業規劃布局,緊跟時代發展脈搏,前瞻性地設置一些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5G、互聯網、區塊鏈等相關聯的專業。在專業設置中,對能增設化工新材料、機械制造、鞋服、工藝美術、醫藥健康等我市緊缺人才專業的職業院校,建議通過工信、教育、發改等部門給予認定后,由市縣區兩級財政給予每個專業開辦費專項補助。

當前,我市職業院校中的師資來源,有相當一部分是原來的中小學教師中相關學科的富余教師組成的,專業教師偏少,“雙師型”教師則更少。“要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做法,通過探索建立職教教師隊伍建設制度、職教特色的資格準入制度及規范化的兼職教師引入制度,來破解職教學校缺乏專業教師的問題。”施清芳建議,要通過兩條途徑來充實保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一是人社、編辦部門創新理念,通過公開招聘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充實到職業院校師資隊伍;二是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根據學校專業開設的需要,向品牌企業或高校直接外聘相關的專業教師,做到“拿來就用”。

施清芳認為,“校企一體、產教融合、以教促產、以產養教”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建設一批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和社

 

陳祖芬:更好地融合校企文化

 

“當前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師資、硬件、教育實踐等合作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在軟性文化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市政協委員、莆田學院教務處副處長陳祖芬教授著重談了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問題。

陳祖芬認為,企業文化在校園內的展示應當更側重于企業精神層面,不要把校內講座開成某些企業的推介會,把校園內由企業冠名的“文化墻”變成企業內置于學校的長期廣告。建議多在校園里辦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的活動。比如,學校可以把僅僅展示企業產品的文化墻換成展示一線工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生產出優質產品的流程圖,企業進校園的活動中多讓學生與一線的優秀工人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工作,知曉他們的努力,體會他們的辛苦,更感知他們的自豪與驕傲。

“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教書育人,鼓勵學生弘揚個性,開拓進取。健康的企業文化核心應該是質量第一,強調創新共贏。”陳祖芬說,在校園內宣傳企業文化,要避免企業文化被簡單地理解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校園文化中的“育人”價值觀應該在與單一的“逐利”價值觀的搏弈中勝出,需要求同存異,企業文化中的“效率優先”“利益至上”在校園內傳播時應當是建立“公平合法”基礎上的。

學習企業精神、企業家精神的途徑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請進來,也可以走出去。“要請優秀的、有情懷的企業家進校園講講創業故事,或讓學生走到企業去看,去做,去體會企業精益求精、質量優先的文化。”陳祖芬說,要讓學生聽到看到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正能量,明白未來要從事的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職業,更是美好的事業。

 

李月萍: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都起著主導的作用。抓好教育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市政協委員、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站長、高級教師李月萍認為,我市職業教育起步慢、基礎差、底子薄,與職業教育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其中師資力量不強是個硬傷,隨著我市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師資力量不足將更加突出。

如何破解職業教育師資不足難題?李月萍提出要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著重從體制機制、制度規范、基地建設等入手。

“要構建靈活高效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機制,探索職業教育‘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師資培養辦法,加大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和名師名校長培養力度。”李月萍說,莆田的工藝美術、鞋革服裝等產業富有特色,競爭力強,可以充分挖掘這些行業中優秀的人才,聘請他們充實到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行業中的優秀人才受聘的不多,建議充分調動這些優質資源,為莆田職教添磚加瓦。”

李月萍建議,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由政府出臺相關制度,規范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考核準則、待遇條件及激勵措施,設置準入條件,建立雙師型教師專家庫,由政府給予一定榮譽,統一頒發聘書,有條件的可以設立定點工作室,由政府給予一定補助,作為職業院校的實踐基地。專家庫既可以吸納企業骨干人員、藝術家個人,也可以引導職業院校普通教師向雙師型教師隊伍靠近,探索企業技術骨干、藝術家個人與學校教師雙向互動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進入雙師型專家庫的企業技術骨干、藝術家個人可以到學校兼職,可以將自己的企業、工作室建設成為院校服務的基地,進入雙師型專家庫的普通教師也可以帶著一些課題、任務進入企業、工作室等實踐基地參加鍛煉,發揮專業優勢參與到企業的技術研發、人員管理中去,由此來促進雙師型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從而實現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能力的提升。對進入專家庫的教師進行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定期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強制退出,同時不斷吸納優秀人才補充,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國內上海已有較為成熟的實訓基地,各高職院校每年定期派出相關專業教師參加實訓基地的培訓。培訓結束后,由實訓基地、高職委和高校聯合進行考核。還有江蘇的南京、蘇州,江西南昌都是職業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地區,我們都可以加以借鑒、學習、利用他們現有的資源,選送優秀教師前往學習進修。李月萍建議,要制定并實施職業院校教師提高計劃,建立高等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機制;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和輪訓制度,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通過政府、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協商合作,共建技能培訓基地。此外,在引進職教人才、教師招聘和職稱評聘等方面,政府應給予政策扶持和服務。

 

俞聰妹:講述職業教育好故事

 

“目前職業教育吸引力還不夠強,關鍵在于質量問題。”市政協委員、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俞聰妹說,近年來莆田職業教育整體向好,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可以在協同、研究、賦能上繼續講好精準施策、大國工匠、學校治理、校企合作等故事,“職業教育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要以質為本,通過大治理(政府)+小治理(學校)健全職業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有效引導我市職業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俞聰妹建議,政府要做好要素保障,高起點加快構建莆田特色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組建莆田市職業教育指導咨詢委員會及職業教育學術指導委員會,以研究求突破、以專業提質量;摸清我市職業教育現狀,研究制定莆田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強產業、興城市”的職業教育的莆田方案;完善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加強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與分析,充分發揮數據平臺在質量監控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職業教育監測評估與督導制度,完善由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反饋與改進機制,建立動態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檢測體系,實施職業教育評價的公開制度、問責制度,營造完善公平的升學與就業制度;要落細項目,增加并優化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加大布局調整,擴大辦學規模。

“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養既是職業教育培養能力為重的人才具體表現形式,又是重新認識職業教育的最好切入點。”俞聰妹建議,要建立莆田技術技能大師庫,講好大國工匠故事,營造尊重技術的社會文化。與文明辦等有關部門協同,讓更多的職教人、各行業的能工巧匠走進中學,講述大國工匠故事,展示大國工匠的姿態;創新社會實踐環節,通過“走進企業、走進企業家、走進工作現場”等活動,提高社會認同感,增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俞聰妹認為,辦學跟著市場走,專業圍著產業轉。要遵循“職業化、大眾化、多元化、特色化、本土化”的現代職業教育辦學理念,持續深入跟蹤各行業、職業人才需求數據的專業化研究平臺,在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招生規模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基于實證、數據說話,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人才需求更為精準對接與融合。學校要把職業學校標準建設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抓手,深度開發以職業能力清單和學習水平為核心內容的專業教學標準,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依據,為教學質量整體提升與監測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使人才培養工作更加鮮明地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推動產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俞聰妹建議,在制度設計上,要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在具體操作上,學校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通過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推動校企合作,建立基于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為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引入真實企業模式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完善學生專業知識和適應能力,突出職業技術訓練,精準培養企業急需的實踐、應用型人才,確保學生的就業渠道,實現校企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