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發揮港鐵聯運優勢,促進臨港產業提速發展”專題協商課題成果是市政協傾力推動的結果。 在專題協商議政會上,市委書記劉建洋指出,市政協圍繞市委中心工作,將“發揮港鐵聯運優勢,促進臨港產業提速發展”作為2020年度重點協商課題,選題有高度、調研有深度、建議有力度,充分體現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高水平,也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市政協調研組深入一線,多方聽取意見建議,摸清了實情、挖掘了問題、亮出了實招,拿出了一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在專題協商會上,市政協委員、企業代表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對此次市政協調研成果表示贊賞,并提出意見建議,相關部門作了回應。 對于會上大家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劉建洋要求各相關部門認真梳理,逐一研究,充分吸納,切實轉化為具體的工作措施。
委員聲音
陳曉紅:筑好巢引鳳來
“選題準,分析透,建議實。”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黨組書記陳曉紅認為,市政協調研主題緊扣市委市政府“突出開放招商、強化項目帶動”中心工作,聚焦我市港鐵聯運建設和臨港產業發展實際,所提的建議既有前瞻性也有操作性,為破解我市臨港產業發展瓶頸,助推全市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莆田因港而生,因港而興。“發揮港鐵聯運優勢,要做好‘加減’文章,放大‘乘數’效應,筑好‘巢’引‘鳳’來。”陳曉紅說,港口經濟是典型的服務業經濟,港口競爭在海上,更在陸上。 “總體上,我市港口物流仍以傳統的裝卸、倉儲功能為主,整車運輸、冷鏈運輸等服務功能有待提升。我市的千億產業鞋服以及食品加工等產業貨源大多通過集裝箱從外地港進出。”陳曉紅建議,我市要以“提服務”為著力點,積極引進知名港航企業入戶莆田,包括國內外著名物流、金融、貿易、咨詢等服務企業,借力借勢,提高港口企業服務水平,推動培育本土多功能增值服務商,增強莆田港市場競爭力。對標廈門港,實行集裝箱船舶和中轉貨物服務承諾,簡化裝卸、運輸、檢驗、通關等手續,加快貨物在港區間流轉速度,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港口服務精細化。創新服務業態,推動數字賦能,逐步建立港航企業、港鐵服務機構、船舶、車輛、從業人員數據庫,建設港鐵聯運服務資源數據中心,打造“智慧港口”。結合區域產業特點,充分利用LNG冷能,支持建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冷藏庫、產地冷庫、流通型冷庫等,發揮“港鐵聯運+冷鏈運輸”的資源優勢,打造“冷鏈港鐵精品專列”,將冷鏈港鐵聯運業務輻射區域逐步延伸至江西、湖南、湖北等內陸腹地。 南昌向塘樞紐站與莆田港站間鐵路里程為547公里,比至廈門港939公里縮短392公里,比至寧波港805公里縮短258公里,在距離、時間上莆田港優勢明顯,但從莆田港通貨的成本反而處于競爭劣勢。對此,陳曉紅建議,要研究制定港鐵聯運扶持補貼政策,設立短途駁運補貼、額外獎勵等項目,支持企業降低港雜費收費,降低貨主港鐵聯運成本,提升莆田港拓展內陸腹地競爭力。此外,開展莆田港提質降費專項行動,加強與鐵路部門、高速公路溝通對接,爭取優惠運價等。 陳曉紅認為,近年來,我市雖然引進一批較大的臨港工業項目,但龍頭項目集聚效應尚未體現,大企業大集團大項目支撐貨物進出量不足,港口吃不飽、吞吐能力過剩是常態。為此,她建議,集中力量拓展貨源市場,培育支柱貨種,形成集聚效應,推進莆田港口吞吐量的持續增長,“港口需要行業支撐。目前我們有萬噸航道和鐵礦石泊位,但產業支撐不強,招商又需要時間。要籌劃設立木材精深加工區,整合秀嶼木材加工區和涵江陳橋家具園等資源,重新規劃定位,依托開放招商,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降低木材港雜費收費,吸引莆商在外經營量轉到莆田港裝卸,促進進出口增量,做大木材貿易量。”
強新星:走向港城共榮
2019年我市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長高達23%,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初見雛形。 對于下一步如何從港城共興實現港城共榮,市政協委員、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港航運行處副處長強新星認為,調研報告指出了十分明確的方向,“首先,港口城市要進一步完善集疏運體系,提高對腹地輻射和服務能力,典型的標志就是港鐵聯運的發展,利用鐵路發展內陸網點,提高港口全程服務能力。” 數據顯示,在區域協調發展和結構調整背景下,近年來我國沿海省份GDP占全國的比重不斷下降,中西部地區經貿增長速度高于沿海地區。中西部區域帶來的海運新需求不斷提高。“港口陸向網絡化發展既是適應經貿發展的需要,也成為了港口自身提高競爭力的需求。”強新星列舉了天津港在20多個城市布局建設陸港和深圳鹽田港、廈門港、廣州港等參與贛州陸港的兩種不同模式。 港口全程服務能力的提升也是當前港口競爭態勢帶來的必然要求。強新星說,近年來碼頭空間布局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沿海港口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腹地交叉,同質化競爭加劇;同時航運公司的聯盟化進一步弱化了港口議價能力。數據顯示,碼頭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2005年高達50%多,到了2016年已震蕩下滑至7%左右。如果扣除非碼頭業務凈利潤增長,碼頭公司效益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調研報告也顯示了我市港口企業營業收入不高,這是全國港口的共性問題,“我們需要看到前人走過的彎路,提前謀劃,通過海鐵聯運延伸服務鏈,在提供增值服務方面下功夫”。 “2019年,我市GDP占全省的7%,吞吐量占全省的比重也是7%,泊位通過能力達到了全省的12%。同時我市港口中轉貨量為1531萬噸,已接近進港貨量(3285萬噸)的一半。”強新星說,我市港口建設適度超前,港口生產穩步增長,通道建設和臨港服務能力發展均衡,“然而要從港城共興走向港城共榮,我市還需把脈港口經濟”。 早在1953年,世界上第一篇研究港口經濟的文章中就指出當年美國特拉華河港約8000萬噸吞吐量給當地帶來了6.1億美元的收入。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港口經濟的核心是臨港產業,其依據與港口的關聯度,被劃分為臨港直接產業、臨港關聯產業和臨港派生產業。強新星說,在我市工業產值比重分布上,十分契合地顯示了港口經濟的三個層次。2019年,雖然我市港口直接產業產值不高,但是后向關聯臨港產業完成產值1727.70億元,占全市比重的46.50%,其中高端裝備、化工新材料工業產值同比增幅超10%。市委市政府點題“促進臨港產業提速發展”,能夠聚合現有資源與力量,朝著港口經濟跨越發展的方向進一步促進港城共榮。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意識到應該加快關鍵產業的供應鏈布局調整,變單一供應鏈為多維供應鏈,從而構建多中心的供應鏈體系以增加供應鏈彈性和安全保障。”強新星認為,這將為我市加快融入全球市場提供新的機遇與途徑,借疫情之危,以更開放的姿態進行招商引資,抓住全球物流體系深刻調整之機,重構我市包括港口在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陳道成:實現彎道超車
“調研報告翔實、客觀、中肯,有資政參考的佐證價值和現實意義。”市政協常委、致公黨莆田市委主委陳道成認為,此次專題協商議政會,體現了中央、省委、市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的鼓舞、激勵和促進作用,“委員們主動參與,圍繞專題用心調研,與部門聯動、獻計獻策,展現了履職盡責單兵作戰的能動性和集思廣益集體智慧的高度性。” 陳道成說,莆田港口發展已有長足進步、港鐵聯運也有一定的規模和優勢,買全球賣全球也有亮點,可圈可點,這些都提振了我們發展的自信心,“當然在謀劃新一輪發展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調研中發現有些認識不一致、思想不統一,如集裝箱碼頭建設、投用問題,可能由于省內港口功能劃分等因素,有些領導、主管部門意見不一、方案不同,要盡快拍案定調,形成共識、同心一致。”陳道成說,做與不做?該怎么做?這些類似的問題都要定調明確,“不宜長久爭論,定論后,委員們也能多宣傳推介,做好助推工作。” “放眼周邊,我們的視野才能更寬廣,取長補短。”陳道成建議,要選準項目、開放招商,多關注跟蹤央企國有大企業、莆籍鄉親大企業的投資意向,從實際情況看,這些企業發展成功率高,“爭取招一個,成一個,好一個,贊一個。防止同質化、一般化,‘服水土’不倒貼。” “莆田港口建設、港鐵聯運等已有長足發展,只是落伍了一點、慢了半拍。”陳道成直言,我們要正視現實,研判莆田港目前的優勢和各種發展的可能,發揮優勢、用好政策,如閩臺區位優勢、閩臺融合發展政策、對應國家新基建規劃,等等。同時要與福建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創新發展相適應,發揮自身的內在優勢和外溢作用,為協同發展區港鐵聯運和港口發展建設提供更多經驗和方案。 陳道成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外蔓延,中央可能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要順應國家大政謀劃發展,主攻一業或數業,大膽設想,精準突破,超常規發展,以求彎道超車,如中歐國際班列、對臺轉運等,建成某個中心,占領制高點,提高競爭力。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歐班列的班次和始發地將不斷增加。”陳道成建議,我市相關部門應做好前期調研,適時提出可行性舉措,爭取中歐班列早日從湄洲灣啟程。
高雨:政企共同發力
“要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帶動臨港產業發展;合理規劃使用臨港土地,提升港口土地價值;申請返還莆田港口建設費,改善港口配套設施;依托LNG資源優勢,構筑冷鏈全物流產業;精準施策,做大做強港口經濟。”結合調研報告,莆田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雨代表港務集團提出五個方面的意見建議。 城市的港口經濟不僅僅是港口企業的經濟,更是港城、港產經濟,要充分挖掘發揮港口作為城市的重要窗口和核心戰略優勢,引領臨港產業落戶地方、創造價值,為地方經濟保駕護航的作用。 “當前我市臨港經濟體量有限,對港口發展的需求和支撐相對不足,大型臨港產業還未形成規模效應,未能產生規模效益。”針對當前莆田港口投入相對過剩,而臨港產業不足的現狀,高雨建議地方政府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大力發展冶金、石化、能源、木材以及高端醫療設備等臨港產業,吸引依托于港口物流的臨港項目落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港口能有效盤活土地資源,提升土地價值,對港口后方土地要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和設計,這對推動產業的集群發展有重要作用,正如位于莆頭港口后方‘國林木業城’項目,通過港口物流園區及后方臨港木材加工區的聯動發展,達到了‘前港后園’港產一體化發展的目的。”高雨建議,在推動港產聯動發展過程中,提前規劃臨港土地資源,通過層次性分工,將港口后方臨港物流輻射范圍作為產業區域分工的標準。借鑒“前港后園”的港口一體化模式,引進符合港口功能定位及發展導向的能源、冶煉等優質臨港企業,充分發揮港口吞吐能力,打造“大進大出”現代臨港產業集群和現代化港口企業,實現港產聯動。 根據《港口法》以及《港口建設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內容,港口的航道、公共錨地等港口配套設施由地方政府出資建設。“由于福建省港口體制改革的歷史原因,港口建設費留存在省級財政。”隨著莆田口岸高質量對外開放、大型深水泊位陸續建成和大宗貨物進出口的大幅增加,高雨建議向省級財政申請20%港建費返還,用于改善莆田港口配套設施。 冷鏈物流發展日趨成熟,充分利用LNG冷能,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冷鏈倉儲等冷鏈產業,是服務地方經濟的一大重要產業。“當前,LNG企業已成功落地莆田多年,為莆田發展冷鏈物流創造巨大良機。”高雨建議,在LNG自有碼頭后方,靠近轉換站的區域預留項目建設用地,規劃高端冷鏈物流產業園區,滿足冷鏈物流產業集中化、配套一體化的條件需求。并以此優勢,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冷鏈物流龍頭企業。 “隨著市場探索及港口集疏運能力的提升,港鐵聯運逐年增長,但莆田港口的地理優勢,并未使‘運距短’轉化為成本優勢,傳統的補貼政策也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高雨說,吸引貨源需要政企雙方發力,港口企業要深耕腹地貨源,適當降低港口費用以吸引鐵路沿線貨源;政府出臺精準的補貼政策,對關鍵物流節點給予適當補助,助力港口企業共同吸引鐵路沿線貨源及本地貨源回流,“此外,要認真分析內陸產業需求,港產聯動,政府出臺鼓勵扶持政策,吸引內陸產業落地莆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