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陳江華 黃麗杭
我市日前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集聚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實施意見(試行)》,提出以職教為源,培育和集聚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構筑創新創業創造高地,為推動莆田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輸送大批產業人才。 “培養集聚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使命在肩。”近日,在莆田中華職業教育社舉辦的“為莆田產業發展留住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校長談”活動中,我市職業技術院校領導圍繞“莆田產業發展”之需,共同探討“留住實用性人才”之策。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座談會上,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莆田中華職教社主任林惠中充分肯定了“職業教育校長談”的成果,“職業教育要發展,技術技能人才要留住,黨政主官重視是關鍵,社會觀念轉變是基礎。”他語重心長地說,為莆田產業發展提供中長期人才支撐的是職業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專業技能面前,英雄可以不問出處,希望從事職業教育的一線工作者要有底氣,更要有讓社會認可職業教育的自信。
任清華:擴大五年大專辦學規模
怎樣才能把人才留在莆田?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任清華建議,高職院校要擴大“3+2”五年制大專辦學規模,提高莆田本地考生的錄取率,加大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要建立專業靈活調整機制,專業緊密對接莆田產業,課程緊密貼合企業及崗位需求,做到專業本土化、課程企業化,培養真正符合本地產業、企業需求的實用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只有認識莆田、了解莆田,才會愛上莆田,才有留下來的動力和意愿。”任清華說,要經常性開展市情調查、專業性的社會實踐等,有計劃地讓學生走進莆田企業,領略莆田風土人情,“要進行有效引導,在頂崗實習階段,提前組織市內各類企業有針對性地進校宣講,讓大部分學生在莆頂崗實習,為畢業生留在莆田就業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在學期間,要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吃苦精神、感受勞動光榮。
陳江忠: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
“要堅持差異化發展、錯位競爭,集中力量辦好當地行業企業認可的特色優勢專業和骨干專業。”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陳江忠建議,要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鼓勵學生獲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我校學生已可考取電子商務數據分析等10種專業技能證書,有力拓展了就業創業本領。”他提出,要推行引企入校,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共建實訓基地、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專業能力培養與崗位對接零距離;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建議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建設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并對學校、行業企業建設產業技術工人培養基地、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給予適當補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行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的雙向聘用機制,支持中等職業學校自主聘請適量兼職教師。
楊俊明:產教融合拓寬就業渠道
“如何更好讓職業教育對接地方產業,為地方留住人才,是中職教育最為關注的時代課題。”莆田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楊俊明表示,從學校基層一線來看,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工匠型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轉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如拍攝職業教育宣傳片,從實實在在的基層推選出工匠大師,邀請工藝大師、創業成功人士進校園、進課堂等,培養學生對“工匠”的敬畏、對職業的熱愛。另一方面,要加強產教融合,拓寬就業渠道。要對接本地企業需求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如將企業生產線引進課堂,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為學校專業技術顧問,指導學生上崗實習,提升學生技能;由校企共同研發教材,校企協同考核人才培養標準,校企一同搭建就業平臺,實現畢業即就業。
黃秀玉:專業要與緊缺人才對接
“普職比要適當傾斜,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莆田衛生學校校長黃秀玉建議,對成績上普高線念中職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更多的初中畢業生報考莆田職業學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她認為,中職專業設置要與緊缺人才對接,“現在邊遠山區、海島的基層醫務人員缺乏,鄉村醫生老齡化嚴重,建議持續發展農村醫學、康復技術等對口專業。”同時還要加強中高職銜接,大力推進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二元制”辦學模式,讓實在沒有升學能力的中職畢業生留在莆田,一邊工作,一邊取得全日制大專文憑,真正讓本地職業院校的學生留在莆田、服務莆田。
鄭郁展:積極推進二元制辦學模式
“在市域經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人才戰略成為各省市競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仙游職業中專學校校長鄭郁展說,作為中職學校,要深入開展校企對接、產教融合,通過“訂單班”“冠名班”,引入企業課程、企業文化、企業實踐,使學生學習期間掌握企業生產技能,也使學生提前了解、認同企業文化,“有合適待遇、合適崗位,學生畢業就業時便會首選訂單班、冠名班企業。”他建議,要積極推進二元制辦學模式,由當地院校與本地知名企業合作開拓“二元制”辦學模式,校企教、學、產、訓深度融合,車間與教室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理論和實踐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實現就業與升學兩不誤,實實在在留住當地人才。
徐志雄: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待遇
“實現教學企業零距離,加強實訓基地和裝備建設,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切實提高畢業生就業待遇。”仙游華僑職業中專學校校長徐志雄從四個方面提出建議,要按企業要求制定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由學校具有生產實踐經驗的老師現場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同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做指導教師,使學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術;按照專業建設標準,通過聯辦企業冠名班、訂單班等,建設高水準、現代化的實訓車間、廠房,為崗位教學、練兵和實踐能力培養等提供必要的軟硬件保障;建立教師與當地公務員工資同步增長機制,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創造有利于畢業生就業的良好條件和環境,讓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張云龍:培養一專多能技術人才
“城市發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莆田海峽職業中專學校校長張云龍建議,要完善技能人才工作、生活、學習等配套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要創新培養機制,通過“1+X”證書認證,建立大師工作室等,培養一專多能的技術人才。此外,他還建議建立優秀人才引進的留用機制、完善科學的人才育養機制、建立規范的人才考核機制、構建完備的激勵保障機制,切實為莆田產業發展留住技術技能人才。
陳金通:培養當地適用人才是主業
“留住技術技能人才,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莆田科技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陳金通說,企業要建好、用好技術技能人才展現才干的工作平臺,培育優秀企業文化,提高技能人才薪酬,提升技能人才的責任感、成就感、幸福感。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大人才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力度,幫助解決子女就讀、家屬就業安置等。“對中職學校來說,培養當地適用型技能人才是主業。”陳金通建議,由中職院校和本地高職院校聯合開設五年制大專,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專業設置,推進技能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發展的有效銜接;設立冠名班,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和“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推進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改革,開展企業管理要求、生產標準、企業文化進校園;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讓學生到企業實訓實習,真正學有一技之長。
蔡建華:植桐引鳳做強職業教育
“要建設有溫度的城市,創設宜居宜業環境,吸引技術人才在莆安家立業。”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校長蔡建華認為,要在城市規劃、市容市貌、人文環境建設等方面更上一檔次,著力打造涵蓋技術人才住房信貸、創業就業、就醫就學、旅游休閑、生活保障等“服務大餐”。“技術人才就業創業的生活壓力緩解了,創新創業的底氣、信心自然就足了,也提高了城市對技術人才發展的承載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蔡建華建議,要為技術人才在莆創新創業提供必要的政策、資金支持,鼓勵創新創業、置業興業;充分發揮我市現有的中職、高職及應用型本科教育資源,做強做大職業教育,爭取本地生源不外流;重視傳統手藝人“傳幫帶”,培養具有傳統專業技能人才;抓好產業發展,植桐引鳳,為各類優秀技術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讓每一個技術人才在莆田都能通過奮斗實現夢想。
林國灶:改善技能人才就業環境
“技能人才是莆田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引進、留住技能人才,增強人才吸納能力是莆田發展的必然要求。”莆田工業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林國灶認為,要政校企三方聯動,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提高技能人才就業環境,以待遇招人、事業留人、情誼感人,筑好“巢”、引“鳳”來。“從近年來我校開展校企合作的經驗來看,深化產教融合,統籌推進產業發展與人才發展,為企業儲備技能人才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林國灶建議,要深耕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通過開設訂單班、冠名班等形式,由校企雙方緊緊圍繞企業文化教育與企業緊缺性技能人才對口培養,推動職業教育和產業結合、同行業聯合。要以良好的工作環境、溫馨的工作氛圍、可觀的薪資待遇、可期的職業規劃激勵畢業生守住本職工作、創造更大效益。
李仲清:推動政策落地落實到位
近年來,莆田技校緊密圍繞我市產業布局設置專業,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訂單式”培養,建設數控加工、電工電子、烹飪三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1個省級烹飪大師工作室,實行“師帶徒”培養模式,為我市高質量發展超越輸送技能人才。“培養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是中職學校的發展出路,培養是主責。”莆田市技工學校校長李仲清建議,要加大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要建立政府、職校和企業聯動機制,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出臺技校和職校職稱互認的政策,暢通政策落地渠道,推動政策落地落實落到位,促進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王少媛:推進師資隊伍年輕化建設
“莆仙戲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和瑰寶。目前莆仙戲教學主要以‘師帶徒’的模式進行培養傳承教學,而現有師資均為外聘的莆仙戲老藝人。”莆田藝術學校校長王少媛建議,以莆田藝術學校為依托,成立學校莆仙戲“新苗”實習團,挑選部分專業院團的中青年優秀演員以及優秀藝校畢業生作為藝校師資的后備人才資源,推進莆仙戲師資隊伍年輕化建設。她呼吁,由莆田藝術學校在中職辦學的基礎上與湄職院進行3+2聯合辦學,開設莆仙戲學前教育專業,即前三年在藝校學習莆仙戲,后兩年在湄職院學習幼師專業技能,培養具有幼兒教學和莆仙戲表演專業技能的學生,充實莆仙戲師資專業隊伍,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