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武裝強、圍繞中心緊、議題選得準、工作方法優、委員形象好。在建言資政上找準‘小切口’,做好‘大文章’。”3月18日,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應急處置機動組組長周青松在涵江區調研座談時,充分肯定了涵江區政協工作,指出下一步要在加強學習中提升新時代政協工作的站位、在加強研究中探索基層政協工作的機制、在加強市縣(區)政協聯動上形成更大的合力。市政協副主席張亦兵、秘書長陳劍華一同參加。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涵江區政協始終圍繞中心履職盡責,聚焦主責主業,努力發揮好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實行了“334協商計劃”,即把3次專題協商、3次對口協商和4個重點提案辦理協商穿插安排到全年的工作任務之中。選題時,采取“上下結合,左右溝通”形式進行,即黨委政府、部門單位、政協委員各個方面共同思考命題,最終由區委常委會從中擇優確定,已相繼開展了12個專題的協商,內容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如“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紅色文化旅游事業”等。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這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涵江區政協主席鄒荔平說。在協商議政上,區政協注重創新,在組織實施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載體建設和平臺架構上,為各界“到政協協商”創造良好條件,借黨政領導、專家、部門單位、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之力,凝聚共識,努力實現“協商為民,協商于民”。 堅持履職為民,促進民生改善。涵江區政協充分利用提案、社情民意反映群眾呼聲和建議,以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落實意見建議的衡量標準,對每年的專題協商和關乎民生的重點提案分別建立健全有效的落實機制。專題協商專報件均有區委書記親自批示,交給有關部門落實,并由區委督查室負責跟蹤督查。近年來,“精準扶貧”“水產品市場建設”等9件專報件件件有回音、有落實。關乎民生的重點提案,邀請區紀委、組織部領導參與協商,把部門單位解決民生問題的情況納入干部績效管理。此外,對于群眾反映較集中的問題,采取“回頭看”形式加以推進,防止為答復而答復的現象,切實做到提質增效。 此外,涵江區政協在助推重點項目建設、企業復工復產、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當天,周青松一行還前往涵江港、大洋車口知青農場、閩中革命司令部調研,了解港口經濟、美麗休閑鄉村、紅色文化旅游等發展情況。 (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