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項目建設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吳國清在會上介紹了該委有關休閑農業方面的主要工作情況,并對調研報告及委員們的意見建議作了回應。 ●注重規劃引導,優化休閑農業布局 牽頭編制莆田市“十三五”總體規劃時,提出構建“兩帶”產業發展布局,發展媽祖文化藍色經濟帶,以媽祖文化為龍頭,重點發展海洋觀光休閑漁業等內容;發展綠色農業休閑旅游帶,重點發展生態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業,主要包括仙游縣北部山區西苑鄉、書峰鄉等7個鄉鎮,城廂區常太鎮,涵江區莊邊鎮等5個鄉鎮,以及荔城區西天尾鎮等地方。建設現代特色農業重大工程,注重以開發生態觀光、休閑農業等為主。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結合鄉村實際,通過培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業”,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牽頭編制《莆田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著力拓展休閑農業發展,增強發展優勢。強化優勢特色農業輻射力度,整合創新農村產業融合體系,培育扶持農村新興服務產業。 ●強化產業融合,加大休閑農業培育 通過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整合特色資源,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村新興服務業,扎實推進我市四個福建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鄉(鎮)工作。一是仙游縣榜頭鎮采取以(天馬山、九鯉湖等)景區+農業示范基地+農戶聯合發展模式。二是秀嶼區南日鎮創新“漁業+旅游”模式。三是城廂區華亭鎮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利農農業技術(莆田)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采取企業+農戶、基地+農戶、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戶、致富能人+農戶等模式。四是荔城區西天尾鎮打造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文化融合新業態,走“一村一品”的發展路線。 ●推進城鄉融合,培育休閑農業動能 持續推進“幸福家園”試點建設,目前全市共有121個“幸福家園”試點村,通過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配套水平,把培育特色實體產業作為“幸福家園”試點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一是發展特色鄉村旅游。二是拓展特色小鎮功能。三是探索村莊發展模式。 ●注重項目建設,加快休閑農業發展 一是列入市重點建設項目。二是列入市鄉村振興規劃實施,《規劃》共篩選匯總含交通、能源、農林水利等七大類項目200個。 下一步,該委將進一步開展“十四五”規劃前期工作。已啟動《莆田市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前期準備工作,把休閑農業專項規劃列入“十四五”總體發展規劃的子規劃,作為重點課題研究,并認真策劃篩選休閑農業相關項目來實施,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助推我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進一步探索休閑農業發展路徑。結合我市獨特的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積極探索不同生態區域類型、不同產業類型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避免同質化,重點突出差異化、多樣化,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探索創新發展機制。突出以振興鄉村集團龍頭企業為平臺,通過“集團+企業”“集團+企業+合作社”“集團+村集體”“集團+企業+農戶”等模式參與農村經營性收益、財產性收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突出莆田傳統特色產業和新興現代農業優勢結合,做到休閑農業建設與品種優化改良、生產加工、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方面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時,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鼓勵和發展農產品電商產業,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進一步加大爭取項目資金投入,為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出臺優惠政策
近年來,我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休閑農業這一新興農業產業的發展,抓好示范點建設和申報國家級、省級示范點的申報工作,推動休閑農業穩步發展。項目建設水平逐年提高,我市鄉村休閑旅游從單一的觀光型向農事體驗、展示教育、休閑度假等多類型、多業態發展,各地先后建立了采摘體驗果園、生態觀光茶園、農耕民俗文化展館、休閑農莊、“農家樂”、生態休閑度假區等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鄉村休閑農業企業。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林超雄在會上介紹了相關工作情況,并對調研報告及委員們的意見建議作了回應。 ●主要扶持政策和推動措施 優先支持示范建設項目,做好發展情況監測統計,積極組織申報示范點。全市有九龍谷生態風情園、白沙鎮坪盤村、莆田市香積國香草莊園等13家企業獲國家級、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 落實一次性獎勵政策。根據市委市政府2012年出臺的《莆田市旅游產業發展意見》,對獲得國家級、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的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并將該政策列入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補助范疇。近年來13家休閑農業示范點企業已獲得一次性獎勵共95萬元。 推動優惠政策出臺。我市積極配合推進《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政策文件的出臺。多次參與討論相關征求意見稿,收集有關情況和數據統計,推動這一政策性文件早日出臺。 ●意見和建議 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仙游縣重點打造北部休閑農業示范區,依托九鯉湖、菜溪巖等自然景觀,108團、上宮第一支部等紅色基因和歷史遺跡,建設莆臺農業合作區、高品優質糧食基地、特色果蔬基地等,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同時,發揮鐘山鎮全國產業強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以鐘山鎮朗橋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的鐘山鎮東溪村、南興村等休閑農業發展;荔城區重點打造濱海休閑旅游區,依托珠寶產業園、休閑農業發展基礎,以北高鎮山前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的江邊村等村莊休閑農業、旅游業發展;城廂區依托東圳水庫水資源生態保護區,利用好綠水青山,以常太鎮嶺下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的溪南村、渡里村、馬院村等村莊發展好休閑觀光型農業;涵江區依托北部山區傳統農耕文化為支撐,以白沙鎮坪盤村、新縣鎮張洋村為中心,輻射帶動莊邊鎮萍湖村、大洋鄉車口村等,打造涵江北部山區農耕文化產業區;秀嶼區依托興化灣資源,發展海洋養殖、水產品加工業,以埭頭鎮石城村、南日鎮東岱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埭頭鎮淇滬村、東林村,南日鎮后葉村、浮葉村等,打造海洋牧場經濟產業區和海洋休閑農業示范區。 提高綠色產出率。休閑農業要有長久生命力,要首先保障綠色產出率。必須保障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生態保值增值。 完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與投資者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挖掘集體土地、房屋、設施等資源和資產潛力,依法通過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賃等形式參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創新土地流轉工作方式,用好土地流轉平臺,引導拋荒農戶流轉土地。 發展“休閑農業+”“+休閑農業”。培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教育、康養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協調上級部門及早出臺休閑農業發展意見,加大對休閑農業項目的政策支持。
突出文旅特色
我市擁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主要有豐富多彩的鄉村自然風光、古樸獨特的鄉村風俗風情、琳瑯滿目的鄉村土特產品、初具規模的鄉村旅游景點。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劉晶潔在會上介紹了該局有關鄉村旅游方面的主要工作情況,并對調研報告及委員們的意見建議作了回應。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新途徑,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大力打造鄉村旅游綜合體。 加強政策扶持有效引導。加大鄉村旅游發展的扶持力度,有效進行激勵和催化。積極開展鄉村旅游品牌創建,市財政對被省評為5星級、4星級、3星級休閑集鎮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80萬元、60萬元、40萬元;被省評為5星級、4星級、3星級旅游村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10萬元;被省評為5星級、4星級、3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30萬元、20萬元、10萬元;被評為國家級、省級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10萬元;鄉村旅游廁所達到2A級以上的每座補助6萬元。 大力打造文化旅游特色村。深入挖掘整理全市鄉村文化故事,探索莆仙文化+文物+非遺+民俗等模式,選擇10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村,開展文化旅游資源普查,結合每村特色民俗、鄉土文化和生態特色,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按照“一村一規劃、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完善、文物維修利用和非遺傳承保護等,發展鄉村手工藝等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和民宿經濟,打造莆陽民俗節慶游、鄉村農耕體驗游等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和鄉村文創基地,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游人”,并納入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強化鄉村旅游宣傳營銷。構建市、縣為主導的鄉村旅游營銷體系,把鄉村旅游納入大旅游營銷計劃,進行統一宣傳,營銷的局面。加強鄉村旅游產品網絡營銷,在微信微博網站設立鄉村旅游主題欄目,開設專門的旅游微信、微博,推進鄉村旅游產品的網絡預訂與在線銷售,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拓寬營銷渠道。利用赴外旅游推介和展銷的機會,適時宣傳推介莆田鄉村游。同時,加強與兩岸四地鄉村旅游的活動,把莆田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推向海內外。 注重鄉村旅游產品建設。以項目為抓手,重點攻堅十個能示范可借鑒的鄉村旅游項目,推進鄉村旅游“百鎮千村”提質升級,積極培育星級休閑集鎮和星級旅游村,支持鼓勵鄉村旅游點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持續推進旅游扶貧工作,在鞏固15個重點扶貧村脫貧成果的基礎上,發揮旅游項目帶動作用,積極爭取省級專項資金補助,市級財政從旅游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150萬元用于扶持旅游扶貧項目建設。依托鄉村旅游發展,支持旅游村推進旅游后備箱建設,設立農副土特產品銷售專區,帶動農副產品銷售。充分發揮莆田電商的優勢,優先支持有條件的旅游村利用已有資源建設旅游電商平臺,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營業場所建設電商服務站點,支持各大電商平臺開展旅游電商扶貧行動,為貧困地區開設扶貧頻道,開展在線宣傳推廣、特產銷售、旅游線路營銷。鼓勵創建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支持和引導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藝術人才、青年創業團隊等各類“創客”投身鄉村旅游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創意研發、產品開發、宣傳推廣,推動鄉村旅游實現轉型提升、創新發展。加強鄉村旅游人才培訓,計劃舉辦一期鄉村旅游及旅游扶貧專題培訓班,著力提高鄉村旅游經營戶、鄉村旅游帶頭人、能工巧匠傳承人、鄉村旅游創客四類人才和鄉村旅游導游、鄉土文化講解員等旅游建設、管理和服務能力。(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