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星:破解旅游用地難題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重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2015年以來連續3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市政協常委、市政協經濟委主任張明星對休閑農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張明星認為,當前,我市休閑農業項目在土地使用過程中存在較多困境,比如,缺乏建設用地指標、用地成本高、配套用地政策難落實等。隨之而來的是某些休閑農業項目建設存在違規用地現象。在有關執法部門嚴查下,業主損失極大,這不利于休閑農業的發展。亟待我市出臺相關休閑農業配套用地扶持政策。 “在用地政策上,要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用地入股等方式經營休閑農業的政策。要積極向當地政府匯報,爭取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張明星說,在當前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下,有效利用屬于農村集體所有尚未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土地(即“四荒地”),用于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會產生巨大的價值和效益,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的利用價值,對于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脫貧致富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四荒地”可以用來發展田園綜合體、共享農場、農業觀光園、親子農園、農耕文化體驗園等。
郭荔花:借鑒臺灣經驗做法
“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體現了國家對休閑農業的高度重視。但由于缺乏經驗,我市很多休閑農業企業不知道怎么搞好,存在困惑迷茫。”市政協常委、市科協主席郭荔花說,發展休閑農業,我們不妨借鑒臺灣的經驗。 郭荔花認為,休閑農業不在大而在精,走差異化道路,專注于顧客體驗。臺灣的休閑農業特別追求精致,追求就地取材,點石成金。比如,在鄉村地震廢墟上建了一個人工湖,在湖邊立起幾個彈簧,托起一只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桿,人站船上,能夠體驗地震的搖晃感覺,并將小船命名為“搖晃的記憶”。臺灣的休閑農業特別擅于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通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牌,讓游客玩得開心、留連忘返。相比之下,我們的休閑農業在創意上有所欠缺,不能準確把握消費者心理,或者營造場景,同質化嚴重,缺乏新鮮感。 “臺灣休閑農業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農旅互動,實現雙贏。”郭荔花介紹說,臺灣休閑農業的客源,很多是來自旅行社。一方面,休閑農業可以為旅行社提供產品;另一方面,旅行社可以為休閑農業提供穩定的客源。 臺灣休閑農場布局合理,大多數分布在旅游線路上,每個景區景點都能與旅游結合起來,這就有了客源的保證。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例如,苗栗縣南莊鄉休閑民宿區,擁有近80家鄉村民宿,依托這些民宿,鄉里將具有百年歷史的桂花小巷開發成特色旅游街,帶動了客家特色餐飲、特色風味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游客來到這里之后,在體驗不同的農家風貌的同時能夠比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郭荔花最后說,休閑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游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游燕萍: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我市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各級各有關部門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要抓手。 市政協委員、莆田市假日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游燕萍結合我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三點意見。 “我市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但休閑農業發展起步遲,與外省相比,發展速度較慢。”游燕萍建議,在鄉村旅游建設項目用地審批中,手續審批建設要以政府為主導,引導企業正常流程審批。比如,貴州貴安新區,所有的旅游投資項目由政府統一辦理好完整的旅游規劃審批手續,再向外統一招商引資。她認為,一旦招商成功,就能確保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不僅緩解了投資商帶來負面的投資壓力,而且營造了良好的投資氛圍。 游燕萍說,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化,要在不斷加強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建設中,注重品牌建設,提升競爭力,以品牌引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的景區做規模,小的景區創精品,按照省政府部署的一村一規劃,一村一品一特色,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的豐富多樣化,打造新亮點,為建設美麗莆田注入新活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游燕萍說,目前,我市的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建議政府以國企的名義招收部分大中院校的優秀生到莆田來干事創業,為鄉村休閑旅游提供人才支撐。
陳偉建:創新發展體驗經濟
“休閑農業要明確定位,融入全域旅游規劃;要拓展業態,引領體驗經濟升級。”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檢驗監測中心主任陳偉建在協商會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陳偉建認為,休閑農業重在休閑,其核心商業價值體現在以農業生產或設施為場景,主要以生態觀賞、農耕演示、科普教育、生產體驗、產品采摘、生物認養、康養休假、文化演藝等形式構成的體驗經濟類型。體驗經濟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經濟形態,是人類的第四個經濟生活發展階段,它建立在精神追求的基礎之上,是人們樂于掏錢的高附加值產出。休閑農業屬于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但目前我市包含休閑農業在內的旅游景點存在景點分散、不成體系、精品不多、內涵不深、走馬看花等不足。因此,他建議: 要明確定位休閑農業,將其融入我市全域旅游規劃,并與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文化村建設等規劃相銜接,多規合一,進行全市層面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因此,應該以重點項目融合引領全域旅游,建議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莆田的行動”為契機,依托民營企業或國有企業在木蘭陂河段建立“莆田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盤活我市全域旅游,不再設立縣區一級的旅游集散中心,集散中心對全市包括休閑農業在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整體規劃,統一優化設計多日游線路,打造“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領域互動、全社會參與”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為增強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的“體驗感”,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購物、休閑、體驗,建議策劃創作一臺代表莆田市形象的大戲“印象木蘭溪”,這是一部以水利建設(農業)為主題的大戲,可以將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軍民修建東圳水庫(精神)、錢四娘修筑木蘭陂等與木蘭溪流域相關的一些現代故事和歷史傳說,以及具代表性的國家級、省級或市級非遺名錄項目,如莆仙戲、鬧元宵、南少林武術等,搬上舞臺進行藝術演繹。 在拓展休閑農業業態方面,陳偉建提出,要因地制宜,指導和推介五大新業態:一是拓展休閑農業+分享經濟的業態,實現休閑農業的眾籌參與、生物認養、農耕體驗、美食制作、科普教育等功能;二是拓展休閑農業+智慧旅游的業態,開發休閑農業的信息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三是拓展休閑農業+功能旅游的業態,活化休閑農業園區及其周邊旅游資源,優化產業結構,開發休閑農業+研學旅游、+文化旅游、+節慶演藝、+選秀活動、+文創DIY、+極限運動、+紅色旅游、+康養旅游等業態;四是拓展休閑農業+生態產業的業態,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休閑農業園區不必追求布局單一、成本高昂的園林綠化,不必追求千園一面、內容雷同的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可以通過科學的品種安排、種植制度,開發四季不同、五彩繽紛的,既可美化生態、賞心悅目,又可持續經營、產業興旺的蔬菜種植、中草藥種植、香料種植等。五是拓展休閑農業+加工產業的業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