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篇】
推動眾創空間創新發展
眾創空間,是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的統稱。近年來,莆田市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了大眾創業活力,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但其發展在現階段經營、經濟作用與后續提升等方面,也面臨日漸突出的挑戰與不足,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一是維持運行壓力大。二是專業服務水平低。三是支持政策有待細化配套。為此建議如下: 一是完善配套支持政策。適度加大眾創空間普惠性措施和財政的投入,建立對眾創空間的服務水平、運營績效,特別是孵化企業成活率、成果轉化率和項目落地率等制度,引導質量的提升。設立我市“眾創空間天使投資引導基金”,以股權的形式投資優質初創企業,并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入駐眾創空間,加速初創企業的成長。 二是對接盤活實體經濟。引導和鼓勵各類企業、社團組織等圍繞我市優勢產業,建設符合產業需求的眾創空間,鼓勵老城區工業企業“退城進園”、“三舊改造”等,結合木蘭溪生態保護工作與區域規劃建設,充分利用部分園區的老廠房、舊倉庫、存量商務樓宇等資源改造成為新型眾創空間,在各縣區形成既結合本地經濟發展需求、又體現區域特色的眾創項目。 三是發展傳統文化街區。突出莆田文化標簽的眾創樣本效應,建議對莆田市荔城區街巷、廟前街道區域進行眾創空間建設:1. 打造“莆陽宋城”,建設莆田“三坊七巷”,對大路、縣巷、后街、衙后、坊巷等街區進行文化經營規劃設計,做好修繕保護與空間改造。2. 發展文化眾創空間,在區域集聚、劃行規市基礎上,承接眾創入駐經營。3. 形成帶動,挖掘千年興化府市井風情莆田文化,在風格、景觀設計上融入莆田文化和特色,營造眾創空間與古典氣息相融合、促進的創業經營氛圍,以此利于莆仙特色文化鞏固保護、也利于區域就業增加與稅源增長。 四是實施精細項目服務。在產業引導上、政策服務上、人才扶持上,提升莆田全市眾創空間發展吸引力。 五是開展眾創文化培育。加大創客文化建設的組織力度,進一步優化創業服務體系,為廣大創業創新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網絡、社交和資源共享空間,弘揚莆仙創新創業文化和創客精神。 (沈丙龍委員)
培育民宿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若能積極引入培育民宿產業,以民宿為帶動,結合豐厚的自然景觀、紅色文化、僑鄉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帶動鄉村的物產、鄉村的生活、鄉村的文化持續發展,實現鄉村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提升、優化,不失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良策。為此,建議: 1、出臺我市發展鄉村民宿業的指導意見??茖W規劃引導發展鄉村民宿業,進一步發掘片區歷史文化,完善產業結構,搭建鄉村旅游全域化的重要中介和平臺,推動民宿業有序健康發展。 2、有效吸引鄉村人才回歸。制定鼓勵在外青年回鄉創業政策措施,積極致力于吸引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和原住民回歸,扶持開展民宿業,帶動鄉村新業態發展和周邊經濟復興,激活鄉村的空間價值。 3、積極打造有亮點特色的民宿集群。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集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傳說故事、地域美食、康養休閑為一體的特色都市民宿,發展一批景觀民宿、濱水民俗、傳統建筑民宿、藝術文化民宿、紅色之旅民宿、溫泉民宿等新型住宿業態,通過打造若干個民宿共同集聚的空間,以集聚效應帶動民宿個體品牌的形成,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推進民宿的品牌化。 4、豐富和拓展民宿的深度和廣度。要不斷豐富鄉村民宿配套衍伸業態,發展休閑農業、休閑觀光旅游、農耕體驗、農家認種養、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特色鄉村。 5、加強專業指導引領。要把民宿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三線一單”規定充分結合起來,讓每一個具體的民宿項目都要優先圍繞生態環保工作做好項目策劃。 (民建莆田市委員會)
【文化篇】
恢復國清塘“半畝方塘”
2018年,莆田學者俞宗建《朱熹半畝方塘考》出版,顛履性地考證:朱熹《觀書有感二首》筆下“半畝方塘”和其“源頭活水”木蘭溪皆在福建莆田。2019年11月25日,中國朱子學會名譽會長、廈門大學哲學系高令印教授指導俞宗建撰寫朱熹筆下的“半畝方塘”即“濯纓池塘”在《莆田僑鄉時報》“文獻名邦”欄目專版刊發,并熱情推薦《朱子文化》發表。 國清塘“半畝方塘”位于今荔城區黃石鎮七鏡村下莊自然村境內?;謴颓陣逄?,可以納入莆田木蘭陂下游木蘭溪生態環境綜合統籌規劃和治理,建設美麗莆田,豐富人文莆田,以提升莆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生動的范本。 為了促進此項意義深遠的項目盡快恢復建設,茲再次提案,建議方案如下: 1、根據俞宗建與文史專家實地走訪及考證的成果,由莆田市自然資源局實地詳細劃出原9.6畝國清塘和半畝見方的濯纓池塘位置。 2、在已劃空地位置上挖土,恢復原有面積9.6畝的國清塘和半畝見方的濯纓池塘,并由木蘭陂南渠疏通至黃石鎮下莊村連接恢復的國清塘和濯纓池,并復建連接國清塘與濯纓池的“濯纓亭”(觀書亭),重現南宋歷史遺構,再現朱熹詩中實景描寫。 3、國清塘半畝方塘與莆田黃石火車站、黃石工藝城、谷城山都很近,把此處恢復重建為朱子“半畝方塘”文化園,成為莆田一張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文化名片。 4、在谷城山麓國清塘旁勒立“半畝方塘”碑,吸引游客慕名前往觀光游覽。 5、在木蘭陂迴瀾橋旁,勒立一塊“半畝方塘”之所以“清如許”的“源頭活水”碑(碑文四字可采用集朱熹字來鐫刻),與治理木蘭溪源頭活水理念相吻合,頗具哲學意蘊和現實指導意義。 (郭大衛委員)
【教育篇】
培育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
目前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標準和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企業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都還不明確,校企合作的基礎還很薄弱。企業駐足觀望的多,真正落實的少,這就影響了莆田市產教融合進程。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 建議研制出臺莆田市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認定辦法。組織由企業和高校專家共同組成的《莆田市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認定辦法》課題組,研究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認定標準,為精準激勵做好準備。 2. 建議從莆田市的層面先行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一是可以根據接納學生情況為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減免教育附加費;二是政府直接出臺有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激勵政策,激勵政策要與企業投資辦學、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接納教師崗位實踐、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工作相掛鉤。要在設備購買、聘請專家、師資培訓、教材編寫、課程開發、人員流動等方面給予直接經費資助,同時做到特事特辦,簡化采購流程。(陳祖芬委員)
【民生篇】
保護發展我市傳統手工技藝
加強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是我市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市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 保護和發展我市傳統收集技藝的對策建議: 1、摸清傳統手工技藝家底。按照“屬地管理、全面普查、精心整理、整體保護、傳承發展”的原則,全面摸清傳統手工藝家底。 2、培養傳統手工藝的繼承人才。一是保護老傳承人。二是培育傳統手工人才隊伍。三是推進傳統手工技藝進校園。 3、鼓勵傳統工藝創新和思變。鼓勵傳統手工藝人對產品進行創新再設計,在材料、工具、造型、外觀、款式等方面進行優化改造,自主研發符合時代的審美產品。探索試行商業模式的跨界融合。 4、推進傳統手工藝的產業化。一是打造傳統手工藝的品牌。二是推出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三是建立合理的營銷渠道。 5、建立傳統手工藝多媒體數據庫。 6.抓好宣傳普及教育。 7、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有所作為。一是加強保護傳承。二是設立專項基金。三是組織舉辦“民博會”。 (民建莆田市委員會)
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為解決危害公眾健康的食品藥品安全突出問題,建議加大食品藥品安全及藥品價格監管力度,讓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實惠的藥品,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一、建立完善責任體系,落實執行問責機制。 各級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明確對食品、藥品安全管理的工作職責,完善食品藥品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及評議考核制,進一步落實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和各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要依托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平臺,完善基層監管,進一步發揮食品藥品網格化監管作用。落實執行問責機制。 二、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服務能力。 要強化食品藥品執法隊伍建設,強化監管隊伍管理,加強日常檢查,還要定期深入到農場、生產企業進行檢查,讓食品藥品的營銷商、生產企業嚴把質量關。 三、配齊完善檢測設備,提升科學監管水平。 要加大食品藥品監管投入,配齊或購置更好更精密的檢測設備,改善監管執法條件,健全風險監測、檢驗檢測、產品追溯和投訴舉報等技術支撐體系。要引進并配齊專業技術人員,有效維護日常檢查結果的權威性,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四、加大安全宣傳力度,營造社會共治氛圍。 建立食品藥品企業誠信經營檔案、信用評價及公示制度和“紅黑名單”;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評價體系。同時,通過電視、報紙、廣播、互聯網等媒體繼續大力宣傳食藥安全知識,增強廣大消費者的消費維權與食品藥品安全意識。 五、加大廣告監管力度,營造有序市場環境。 嚴厲打擊違規營銷宣傳等違法行為,加大監管處罰力度,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經營環境,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和消費安全。 開通食品藥品安全投訴熱線,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從而凈化食品藥品市場。 (陳鷺玲委員)
規范住宅小區物業管理
近幾年,由于配套政策的不完善、監管機制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居民小區物業管理的矛盾糾紛問題越來越突出,規范居民小區物業管理追在眉睫。 加強住宅小區物業規范化管理,要充分發揮業主的主體作用。建議:一、要加大法規宣傳貫徹力度。召開首次業主大會是建設單位和鎮(街)基層政府的法定責任,政府主管部門要通過電視、廣播、標語、宣傳手冊、微博、微信等多種載體,廣泛、深入地宣傳《條例》,督促有關責任單位落實法定義務。二、強化業主主人翁意識。業主和居民要有“自主自治”的觀念,成立業主委員會。形成“社區+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的小區自治管理模式,夯實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基礎。三、要加強業主大會和業委會成立的工作指導:1.成立業主大會首次會議籌備組。2.要加強對業委會委員資格的審查。3.規范程序,業委會的產生要符合法律規定程序。4.健全業主大會和業委會各項制度并充分發揮作用。5.強化部門監管職能,不斷提升物業公司服務質量及水平。 6.加強維修資金管理和使用。 (林愛華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