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回應
著力補齊社區治理短板
近年來,市民政局進一步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力度,將物業管理工作作為城鄉社區治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推進。會上,該局副局長張元真做了回應發言。 ●著力補齊社區治理短板,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 健全基層物業管理工作機構。由住建部門牽頭,民政部門積極配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機制,結合去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全市城市社區都在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立了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符合條件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通過兼任業主委員會成員,積極協助符合條件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協調處理好業主與物業間的矛盾糾紛,積極督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履行職責,完善業主委員會職能,依法保護社區業主合法權益。 做好物業管理企業與業主之間的溝通工作。由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牽頭,引導物業管理從業人員文明服務意識,樹立“業主至上”的服務理念,并通過開展小區各項文化活動,增進與業主之間的感情,提升服務,同時增進業主彼此間的了解,促進鄰里和睦,提升業主自律意識和公眾意識。 加強物業管理宣傳,提高群眾對物業管理的認識。組織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在城鄉社區廣泛宣傳物業管理政策、法規、規定,讓廣大居民對物業管理行業有充分的了解。 ●完善城鄉社區自治機制,推動社區居民參與物業管理 完善協商機制。由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牽頭,建立社區協商機制,把社區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納入社區協商主體,開展形式豐富的社區協商形式,如物業聯席會、小區協商、業主協商等,引導業主委員會充分行使選擇權、決定權以及合法維權,促進物業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推動物業管理自治。根據居民需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自治和服務活動,發揮社區居民代表、樓院門棟長等社區骨干和社區社工、志愿者帶動作用,參加社區環境衛生、社區治安、社區美化綠化工作、促進社區物業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 創新城鄉社區治理機制。一是開展城鄉社區“微治理”試點工作,推動城鄉社區開展各種“微行動”,促進社區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重塑“鄰里相望、禮尚往來、和諧互助”鄰里新文化。二是開展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示范點建設,整合社區社會組織資源,引入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團隊,調動了社區基層組織和社區工作者隊伍的積極性,引導社區居民與志愿者主動參與社區治理。 就如何做好物業管理工作,張元真建議: 要加快物業管理制度建設。建議由物業管理主管部門牽頭出臺我市關于物業管理工作納入社區管理機制,通過建立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企業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工作機制,進一步理順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進一步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更好地為廣大居民和業主服務。 加快老舊住宅小區及單體樓的物業服務全覆蓋。針對老舊住宅小區及單體樓環境較差,基礎條件落后,公共部位共用設施設備損壞、缺失嚴重,啟動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維修維護機制。同時由社區居委會牽頭指導成立業主委員會,制定管理規約,保證業主按期交納住宅維修專項資金,切實做好老舊住宅小區及單體樓的物業服務管理工作。 推動建立物業管理網格化制度。充分利用我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平臺優勢,整合資源,對全市物業服務小區實施物業管理網格化管理工作,建立以市物業行政管理部門、各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物業服務從業人員為網格成員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形成分級監管、責任明確、高效運轉的網格化管理機制,物業服務企業通過網格化管理,實現物業管理制度化、標準化、精細化,確保日常監管不留盲區。
加強監管整治違法建設
就調研報告及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鄭金清作了回應發言。 ●關于“職能部門監督管理不嚴”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執法活動”建議 對小區內違法建設的整治。根據《中共莆田市委辦公室 莆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清理整治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加強違法用地違法建設整治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村居(社區)和物業服務企業負責組織對轄區范圍的巡查,物業服務企業應及時報告物業管理區域的“兩違”行為。目前,物業服務企業普遍存在履行“兩違”行為制止、報告的職責不力的問題。 對違法建設的處置,我市通過組織衛星遙感和衛片核查,購買第三方服務開展無人機巡查,減少人為因素,增加新增“兩違”的防控能力。對于正在進行的違法建設行為,按照《福建省違法建設處置若干規定》實行即查即拆、快速處置,派駐各鄉鎮(街道)的國土、城管執法部門第一時間現場制止、調查取證,并下發《責令停止(改正)違法行為通知書》;繼續違建的,由鄉鎮(街道)組織力量進行拆除。今年以來,有關新增違建的舉報投訴明顯減少,基本實現了有效管控。 對違法侵占公共綠地的整治。我市曾組織了荔園路兩側侵占公共綠地的專項整治工作,也建立了與園林部門配合銜接的工作機制,對于封閉式小區圍合范圍外的小區綠化設施,執法工作還比較到位。但對于小區內的公共綠地被侵占的問題,在執法上仍然比較薄弱,目前主要依靠物業服務企業進行巡查、制止。在物業服務企業制止不力的情況下,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根據群眾投訴,進行制止處理。 ●關于“及時提供物業維修服務”建議 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的使用申請,已下放到縣(區)住建局辦理。為了簡化、方便及更好服務人民群眾,2018年9月30日,市住建局發布《莆田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進一步規范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的通知》《莆田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進一步加強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緊急使用的通知》,對我市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進行進一步規范,保障房屋的正常使用,簡化申請審批流程,讓群眾申請維修資金更方便更快捷。市物業維修資金管理中心對資金的應急使用,按照《福建省物業管理條例》規定,及時審核;對區住建局審批通過的相關申請,即時通知銀行撥付。 ●關于“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建議 該局積極指導各區(管委會)推進環衛設施提升改造,推行垃圾分類處理。 目前,該局圍繞“三個三”原則,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即解決三個問題,選定三類小區,完善三種模式。一是有物業小區—自治模式。二是半開放式小區—政府模式。三是敞開式住宅群—志愿模式。依托環衛公司、網格員、社區志愿者、學生志愿者進行督促引導。 下一步,該局將繼續積極發揮社區、物業主體作用,共同探討制定分類桶采購、布置,氛圍宣傳設計的方案,制定符合小區特色、實際的促進前端源頭分類、分類投放方案,完善收運體系。發揮好社區兩委、老人會、物業、業主委員會作用,形成一些長效推進措施,如何鼓勵先進、如何跟蹤督導、如何帶動后進等具體可行的措施。
織密小區治安管理網絡
在居民小區治安管理網絡中,市公安機關積極扮演好居民小區治安防控工作“引路人”角色,增強群眾“自防”意識,提高保安“人防”技能,完善基建“物防”設施,提升小區“技防”水平,強化整體“巡防”力度,全面提高社會安全管理整體效能。 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支隊長黃德新在會上做了發言,介紹了該局相關工作情況,并對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做了回應。 ●激發內在動力,落實管理“責任” 強化物管單位的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小區物業制度,進一步明確小區物管和門衛的工作責任范圍及工作流程,完善物業小區治安防范體系,落實物業保安人員的工作考核,增強責任意識。二是強化保安人員的崗位責任。要求物管單位建立專業保安隊伍,做好任職培訓,明確崗位職責,持證上崗,積極主動落實治安防范措施,維護小區內的公共秩序。三是強化居民業主的決策責任。把對住宅小區安全防范工作評價的“話語權”交給小區居民,邀請小區居民共同參與到小區安全防范工作當中,積極建言獻策,真正使小區安全防范應對工作更加貼近群眾的現實需求。 ●推進平安建設,發揮民警職能 一是當好“教練員”,打造正規專業的保安隊伍。由社區民警積極開展對保安人員的上崗入門培訓、實戰技能訓練、法律知識教育和巡防業務指導,積極當好“教練員”,提高保安人員綜合素質,著力打造正規專業的保安隊伍。二是當好“督導員”,推行規范負責的物業管理。監督物業公司在小區重點部位安裝防盜設施,完善業主檔案,做好物業公司的“督導員”,借助物業公司的力量,抓好治安防控,推進平安建設。三是當好“宣傳員”,營造積極參與的和諧氛圍。定期發布治安動態情況、案事件預警和安全防范常識,積極開展入戶走訪,宣講日常治安防控知識,做好小區治安防控的宣傳發動,當好小區的“宣傳員”,切實提高小區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識,營造一種“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注重專群結合,抓好聯防聯巡 一是整合資源,加強群防隊伍建設。派出所將轄區專職巡邏隊員與流動人口協管員、社區治保會、企事業單位內部保衛人員、居民小區門衛等治安積極分子進行有效整合,健全完善社區民警、專職巡邏力量分組包片、治安積極分子協同巡防的工作機制,共同參與居民小區、周邊街面治安巡邏和安全防范工作,用“無限民力”彌補“有限警力”。二是科學布警,擠壓違法犯罪空間。針對重點小區發案特點、規律,加大公安機關巡邏查控和案件研判力度,對重點時段、重點部位開展宣傳發動、預警提示、巡邏盤查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力度,科學用警、重點布警,有效擠壓犯罪分子活動空間,及時發現和打擊現行違法犯罪活動。三是伸延職能,密織協同防范網絡。充分發揮社區治保隊員、專職巡邏隊員等群防群治力量熟悉治安環境、貼近群眾等優勢,加強點位守護,拓展防控范圍,嚴密防控網絡,實現“防控有效、打擊有力、管理有序、群眾滿意”的良性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