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聲音
盧耿耿:讓小區的家更溫暖
“近二三十年,住宅小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而出現。”市政協委員、莆田學院黨委統戰部部長盧耿耿說,盡管小區的硬件設施、服務層次不同,但比原來的村居和城鎮民居有較大改善。然而,這些硬件條件的改善,并沒有使小區居民的幸福感成正比提升。過去,原來居住在鄉村或舊城市民居的居民,一打照面家長里短,一遇紅白喜事鄰里街坊都會主動幫忙。現在,硬件好了,條件改善了,鄰里間的溫暖淡了,親情缺失了。 盧耿耿說,原來居住的鄉村村屋和城市民居,遇到私家物業問題,都是自我解決,公共的物業區域極小,也是由政府組織兜底的。那時,沒有購買服務一說,對等透明的服務更無這一意識。現在,小區有物業服務這一方式,由物業服務引發的矛盾占了主要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是業主對公共區域的物業服務管理的心理價差造成的。業主認為,給了錢還做不好,物業服務企業也“添堵”。看似是“物業服務”不到位,其實是對“人的服務”不到位,日積月累的矛盾愈演愈烈,成為一個新社會治理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政府組織從問題導向來反思并探索解決。 “政府組織要毫無疑問、責無旁貸地要擔當起社會治理的職責。”盧耿耿認為,物業服務管理納入社區治理已然成為趨勢。在2017年6月12日新華社受權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中,提出了“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著力補齊城鄉社區治理短板”的要求。同年12月15日,住建部辦公廳在《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取消物業服務企業資質核定相關工作通知》中明確了“積極推動將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體系”的工作導向。這兩個文件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到具體政府管理機關已經充分認識到物業服務管理是社區治理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的工作架構中,作為社區治理兩個重要的參與主體,社區居委會和物業服務均面臨難以解決的困局。盧耿耿認為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社區治理的各方主體對社區治理觀念認識不足;二是目前社區治理工作內容和居民實際需求脫節;三是社區治理最大難題是社區居民參與意愿不強。由于三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所以社區治理需要以一種新形態來解決困局。 盧耿耿說,這種新形態,就是社區居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聯動合作及相互補位的形態攜同治理。社區居委會主導治理,“鋼”性很足,這是優勢。而物業管理服務是市場行為,有“柔”的一面。“鋼柔相濟”的組合,或許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新路。 為此,盧耿耿提出建議:社區居委會要對物業企業進行必要的監督、引導;共同扶持協助社區居民建立真正自治組織“業委會”;相互補位,互為橋梁,從小區物業管理出發,向社區服務轉型。 “再頂級的小區的物業管理服務也比不上五星級酒店,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沒必要也不可能向星級酒店看齊。這是因為,在酒店短暫居住的人群,有如穿梭在高端水泥叢林中的‘陌生人’,缺乏人情交往的溫度,缺乏文化靈魂的溫情,更缺乏家的溫暖,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盧耿耿說,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物業管理服務這個層次來談小區的建設,可能就會偏離我們改善民生的初衷。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不難達成這樣的一個共識:讓小區的家更溫暖,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初心和使命。“讓住在小區的家更溫暖”這句話,或許應成為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出發點。 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是基礎,聯動治理是關鍵,提升溫度是目標。社區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優質的社區服務和社區環境,物業服務的終極目標也是為小區業主提供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環境。為了完成近乎一致的目標,社區治理的主導者和物業公司可以根據各自特點、資源、工作方式等相互補位。 社區居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作為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的重要參與者和提供者,二者要不斷改進聯動合作模式,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完善社區治理和物業服務管理水平,才能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蘭希紅:規范物業服務管理
“目前,我市物業服務管理存在不少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不斷攀升。”市政協委員、市國資委副主任蘭希紅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因素:部分業主對物業管理的認識性有待提高;目前物業服務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較低;政府有些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不嚴,街道社區等基層組織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2019年1月1日,新修訂的《福建省物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對物業管理的一些制度進行既符合實際又有大膽創新的設計和安排,為住宅小區的物業規范化管理服務提供了依據和準繩。為此,蘭希紅建議,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以此為契機,多措并舉,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實推動我市物業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加大宣傳力度。要大力宣傳普及物業管理政策法規,增強廣大業主的法制意識、主人翁意識、自治意識和歸屬感,主動投入小區物業管理活動,積極參與小區自治工作。同時引導業主正確認識物業管理的作用和正確對待物業消費,尊重物業管理人員并配合管理,主動繳納相關物業費,積極營造良好的物業管理氛圍。 加大監督指導力度。一是監督樓盤開發商按規定要求配套建設物業管理、設備檢測、業委會辦公用房等相關物業設施,為物業管理提供保證。二是加大物業服務行業監督,規范物業管理服務行為,對違法違規行為從嚴查處,切實保護業主的合法權益。三是結合社會誠信和業主誠信檔案建設,設立業主黑名單制度,對不按規定要求的業主列入黑名單,切實影響其本人的誠信。同時加大依法追繳力度,有效解決物業收費難問題。 重視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一是重視物業管理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鼓勵市內條件成熟的職業院校開辦物業管理專業,為物業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培養儲備較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二是鼓勵我市國有資本企業進入物業管理行業領域,參與物業管理行業競爭,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引領行業規范經營的示范帶動作用。
黃麗芳:創建文明和諧小區
“這是一個接地氣、惠民生的物業專題調研。調研中,我隨同大家走訪了若干小區;調研后,為了深入了解情況,我自己通過電話訪談部分小區業主。”市政協委員、市體校高級教練黃麗芳說,“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業主們對健康和精神層面上也逐漸重視,普遍反映住宅小區內文化娛樂設施缺少,文化生活單調。” 黃麗芳認為,開展小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小區文化建設的靈魂,是人們基本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事關民福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建設美麗莆田的重要內容。就如何深入開展小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黃麗芳提出建議: 建設文明家園,美化生活環境。要對老舊小區原有綠化進行修整和改善,增設新、舊小區的體育設施、文化設施、黨建活動室等,如體育健身器材、乒乓球桌、兒童滑梯、蹺蹺板等。 制定小區居民精神文明公約。業主要自覺遵守住宅小區的各項規章制度,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結合小區建設組織一些共建活動,如綠化共建、清潔共建,在醒目位置設有“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組織開展“愛我家園”“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樓”等評選活動,引導群眾廣泛參與,為創建文明小區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小區文化應以人為核心,以環境為重點。各小區一般都存在資金、場地、設施、人才短缺的困難,在開展小區文化活動時要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如物業管理服務可以充分摸清業主中一些文化人才等,聯系他們組織和策劃小區的特色太極拳隊、健身氣功隊、秧歌隊、合唱團等,充分利用節假日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元宵猜謎、趣味運動會、健身、合唱團展示等,為業主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平臺,促進鄰里和諧,同時增進業主與物業的溝通,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小區,促進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時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