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平局長發言
作為城鄉建設工作的主管部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對治理木蘭溪提出的“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目標,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水環境整治和保護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暨木蘭溪流域水質提升攻堅行動,目前各項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這次專題的調研報告緊扣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難點,提出一系列高質量的建議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對我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許建平局長根據調研報告中涉及住建領域的工作及委員們的協商會上提出的意見建議作個回應。 關于污水收集最后一公里。2018年,該局順利通過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第二批專項督查,荔城區下戴河、護城河,城廂區下磨溪、龍橋溪,涵江區宮口河和秀嶼區頂社河等6條黑臭水體已基本完成沿河截污、河道清淤并已建立保潔制度;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也已基本整改到位,特別是閩中等4座污水處理廠順利完成一級A提標改造,順利實現“整改銷號”,是全省第一批完成銷號的3個地市(福州、莆田、泉州)之一。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7座生活污水處理廠及1000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完成了沿溪流域沿線14個鄉鎮在內的全市35個鄉鎮集鎮區污水收集處理,完成了10萬戶農村三格式化糞池及20座小型污水處理站的建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2%以上。下一步將重點攻堅三項工作:一是開展片區集中整治,結合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同步推進老舊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收集,重點圍繞南郊片區、潭頭橋城中村、龍德井—農民街片區、八十畝小區等老舊小區改造,從根本上解決老城區雨污合流制排水難題。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城廂區霞皋村、荔城區北大村、涵江區埭里村等重點村莊改造,先行先試,實現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二是加快城鄉污水管網建設及收集,遵循“管網鋪到哪里,污水收到哪里”的原則,逐片完善污水干支管和入戶管,推動已建污水治理項目盡快產生環境改善效益。城區方面,重點加快推進北渠截污管上岸改造,力爭2019年完成改造;加快推進閩中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治理,力爭5月1日前完成中水回用工程,提高尾水水質。同時,抓緊推進城北泵站至閩中污水處理廠壓力管建設,增加進廠新通道。鄉村方面,重點在木蘭溪沿線鄉鎮街道試點建立“污水零直排區”,分類開展截污納管,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雨污排水全分流、直排污水全收集”。同時,同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力爭2019年底前完成木蘭溪流域兩側500米范圍內村莊三格式化糞池和污水管網建設并形成系統,2020年底前完成木蘭溪流域兩側500米范圍外村莊污水管網建設并形成系統。三是下大力氣整治黑臭水體,重點爭創國家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示范城市,計劃整治內河24.7公里、投資22.64億元,爭取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區內河整治。今年重點實施涵江區水環境治理一期工程、荔城區南北洋水系水環境綜合治理、秀嶼區土海流域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等,在鞏固提升建成區6條黑臭水體治理成果的基礎上,系統、科學、全面、徹底、生態推進建成區范圍內其他26條河道治理。 關于打造有特色有品味的木蘭溪治理典型示范工程。該局始終堅持把木蘭溪流域污水治理同內河支流整治相結合,秉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依托木蘭溪兩岸的荔枝林帶,立足綬溪自然風貌及豐富的歷史積淀,運用生態環保手段,通過綠脈、水脈、文脈的生態修復,將荔林保護、城市綠化、綠道建設、內河整治、文化傳承有機結合,打造建設一個城市后花園-綬溪城市公園。下一步,該局計劃用3年時間,進一步擴大開發綬溪公園,加快建設水村、水街、水城,打造“一廊一鎮兩中心三村落”(一廊為長約2公里的莆溪長廊,一鎮為莆陽小鎮,兩中心為創展中心和兒童游樂中心,三村落為延壽狀元村、溪頭藝術村、浦頭民俗村)。
市水利局:推進治理項目建設
黃德元局長發言
“深入踐行習總書記治理木蘭溪重要理念,發展鞏固好生態文明木蘭溪樣本,是市政府今年十大重點工作之一。市水利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推進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有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市水利局黃德元局長在協商會上作了回應發言。 今年來,市水利局科學謀劃推進規劃工作。牽頭高標準編制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規劃。3月30日上午,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規劃匯報會在北京召開。水利部總規劃師汪安南,水利部規計司副司長喬建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福建省水利廳副廳長梅長河、國家農發行投資部副總經理劉勤等領導,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楚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原副主任寧遠、水利部原總工程師汪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處長許秋瑾等12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市領導林寶金、吳桂芳、傅冬陽、吳健明、黃華等出席。會議明確了規劃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大綱,為高水平高質量做好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規劃奠定基礎,對于打造生態文明木蘭溪樣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繼續總結提煉治理經驗,中組部行政學院計劃將《初心不改唯藍圖,系統治理惠民生——福建省莆田市木蘭溪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列入主題教育案例;水利部已將木蘭溪系統治理經驗和成就上報推薦至建國70周年成就展;省水利廳領導來莆對接木蘭溪治理二十周年宣傳活動相關事宜。積極對接爭取更大支持,國家各部委支持莆田的政策和資金紛紛落實,主要有國家發改委、水利部下達2019年水利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我市木蘭溪防洪工程獲資金補助2億元,為木蘭溪防洪工程開工以來單年度最高,同時還到位西音水庫工程6000萬元、東方紅水庫除險加固2400萬元補助資金等。 省委省政府及各廳局大力支持木蘭溪治理工作。李德金副省長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省政府支持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工作,初步同意我市投資130億元的行動方案和比照閩江流域治理的補助(省、市按6:4出資),待匯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意后研究實施。省直各部門積極支持木蘭溪治理打造“四水統籌”新亮點,省水利廳初步明確三年支持木蘭溪治理20億元(包括政府債券),將莆田市列為全省唯一市級城鄉供水一體化試點。 有力促進流域水質提升。木蘭溪干流6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穩定達到省考83.3%要求;9條主要匯水支流水質優良比例達55.6%,同比上升22.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部消除。水環境情況里60個斷面2019年監測水質提升明顯,特別是3月份監測達標率達66%,從去年監測以來最好情況。 流域生態保護逐步加強。一是實施支流綜合整治項目,開展清淤疏浚、沿河截污等33個河道整治工程,治理總河長92公里。二是開展清理“四亂”專項行動,已累計拆除涉河違章建筑4.9萬平方米,清除棄土棄渣123.4萬立方米,打撈河漂垃圾33.1萬立方米,取締非法采砂點17處。三是改善源頭生態環境,完成水電站下泄設施改造和在線監控安裝56座。 治理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一是召開綠心十里河道動工推進會。確定城涵河道西入口廣場、百畝荔城公園、西洙碼頭、西洙碼頭至荔園路河道作為啟動項目,木蘭溪城區段口袋公園正在完善方案,爭取上半年全部開工。二是推進木蘭溪寧海閘項目建設。目前白塘段一標已開工建設,寧海閘規劃環評對接省生態環境廳評估中心,爭取盡快完成環評審批。三是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已明確組織架構、建管主體、資金籌措,并對項目推進中審批、用林、用地、用海等問題進行協調。目前涵江、常太山區可研已完成編制,平原地區黃石、北高片區正開展初設,沿海地區湄洲島跨海供水管道、月塘鄉、湄洲灣主管道一期改造、南日島備用水源工程及環島配水管網改造等項目也抓緊推進。 雖然我市在木蘭溪治理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流域系統治理上,特別是面對木蘭溪水質目標與現狀的差距,全市上下還需進一步提高認識,凝聚合力。我市的收污納管等工作歷史欠債多,仍然任重道遠。因建設時期的資金、技術和監管等原因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基礎設施短板需要下大力氣整改和補齊。木蘭溪全流域治理工作正在全面展開,目前上級爭取到位和本級財力可支配的資金,與開展各項工作需要的投入存在較大差距,還需市縣各級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開拓思想、面向市場,加大籌資力度,保障治理工作的有序有力推進。 市水利局今年的工作重點主是要抓好本蘭溪全流域提升,即全面治理河道、全程收集污水、全域調度水源、全民自覺行動,認真落實今天會議書記、市長的指示精神,重點推進四項工作: 加快推進前期工作。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關于生態保護,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的講話精神,全力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系統治理。一是繼續深化規劃編制。緊緊依托高水平規劃設計單位,汲取多方專家意見及別地市成熟經驗做法,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一攬子推進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二是繼續向上對接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繼續向財政部、水利部爭取更多的湖庫聯通項目列入補助。向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爭取木蘭溪水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列入國家補助計劃。 加快推進項目建設。今年重點抓好寧海閘、西音水庫、木蘭溪城區段口袋公園開工,木蘭溪華亭段、第三水廠及配套管網竣工,烏溪水庫蓄水。持續推進木蘭溪防洪工程白塘段及仙游各段建設,繼續實施東圳水利樞紐引水配套工程。抓好城涵河道、北洋十里河道、南洋河道、土海濕地等項目生態修復、湖泊提升工作。 加快推進一體化建設。圍繞國務院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今明兩年要解決好飲水困難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要求,推進我市城鄉供水一體化試點工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市水務集團、省水投、仙游縣三方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編制,全面推進涵江、城廂山區片、平原片區、沿海片等項目建設。 健全河長制工作機制。繼續嚴格落實定期通報、公開曝光、有獎舉報、服務外包、嚴肅問責等五項河長制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木蘭溪流域各級河長和河道專管員的責任擔當,使其認真履行河道保護和管理職責,對巡河過程中發現的入河排污口、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農業面源污染以及河道垃圾、違法采砂等水環境污染問題要及時報送相關部門協調解決,把流域治理向縱深、源頭、治本推進,切實做到守河有責、守河負責、守河盡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