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市地處福建中部沿海,各縣(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差異很大。我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既要充分借鑒國內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國內農村建設的成功模式不可復制,必須根據我市地域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等條件進行綜合考慮,統籌規劃,找出適合我市各個縣(區)發展特點的鄉村振興實施模式。”在今年市政協七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黃玉華委員作《關于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的書面發言,對如何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建議。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北高鎮江邊村
市政協委員黃玉華認為,我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找出適合我市各個縣(區)發展特點的鄉村振興實施模式。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強廣大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把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自己脫貧致富的事,切實發揮主體作用。尊重民意,珍惜民力,解決目前農民最為迫切的難題,從而激發廣大農民的進取精神,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動員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采取定點幫扶、對口支援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贏得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使鄉村振興戰略成為一項全民性、自發性的活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城鄉一視同仁,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步建設,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小城鎮和村莊,改善和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改善農村的交通運輸條件。完善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各級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逐步加大投入與支持力度。要將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農村發展的財政支持,向規劃發展的重點鎮和村莊集中,發揮投資效益。政府在逐步加大投入的同時,也要引導農民自主投工投勞,提高農民建設家鄉的自覺性,以點帶面推動小城鎮和村莊建設。 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快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師工作環境,建立城鄉教師交流制度,鼓勵和引導城鎮教師到鄉村執教。加強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在吸納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較多的重點行業或組織勞務輸出較多的貧困地區,開展有較強針對性、實用性的培訓;要充分發揮農村各類職業學校的作用,實施農村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普及推廣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強城鄉文化交流,進一步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切實改變農村的各種陳規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安居樂業、豐富多彩、和樂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 加快農業產業升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突出資源優勢,依據城鄉工業類型錯位互補的原則,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礦山及原材料生產、機械制造及零部件加工、農村能源電力建設、建筑材料等適合于農村大力發展的工業部門。發展農村工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 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夯實鄉村建設發展的法律基礎。明晰鄉村振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法律邊界,明確鄉村振興需要支持保護的正面清單和限制禁止的負面清單,搭建起法治先行、規劃引領、政策支撐的制度體系框架。為市場在城鄉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營造法治環境,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法治條件,為保護好農民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法治保障,使鄉村振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時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