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国内精品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九九

今天是:
當前位置: > 協商議政
提升工業園區建設水平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發布日期:2019-03-14】 【來源:本站】 【閱讀:次】

【編者按】 工業園區是區域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我市的工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但在快速的發展同時,園區要素供給不暢矛盾逐漸凸現。在今年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市政協常委、民建莆田市委會副主委、涵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方國民代表民建市委會作《提升工業園區建設水平,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發言,建議要把我市工業園區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產業承載能力較強的產業集聚區。

 

 

 

 

 

 

“近年來,我市以發展產業為主線,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做大園區平臺、夯實園區基礎、抓好園區產業、打造園區品牌,提出了促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我市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市政協常委、民建莆田市委會副主委、涵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方國民代表民建市委會發言。他認為,我市工業園區主要體現在:

園區規模不斷擴大,未來承載能力大。目前我市現有經濟開發區和園區共15個,其中國家級工業園區1個(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工業園區5個(分別為荔城經濟開發區、華林經濟開發區、仙游經濟開發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湄洲灣國投經濟開發區)、省級以下工業園區9個。數據顯示,我市園區規劃總面積達170平方公里,已開發利用面積74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積接近100平方公里,發展空間條件和資源條件良好。

主導產業逐步良性集聚。政府引導各工業園區推進特色塊狀經濟集群化發展,著力構建多元支撐、鏈條完整、協作緊密、綠色低碳的特色產業體系。堅持重大項目帶動,大力培育重點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工藝美術、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醫療健康、木材加工等特色專業園區。  

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從經濟規模上來看,2017年全市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22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56.6%,實現規模工業產值2022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63.1%

方國民說,我市的工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但在快速的發展同時,園區要素供給不暢矛盾逐漸凸現,主要存在四個問題:園區配套建設不夠完善,園區規劃不夠嚴謹,園區服務不夠到位,園區畝均稅收不高等。

方國民說,提升工業園區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園區配套建設,是園區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建議要把我市工業園區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產業承載能力較強的產業集聚區,并提出具體舉措:

全面推進園區提升專項行動。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未來工業新城來打造,加快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轉變,打造宜居宜業宜創的投資環境,大力實施園區六大提升行動,合理確定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和配置標準,注重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升綜合服務功能,促進園區和城鎮資源共享、設施配套、功能互補。支持工業園區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加快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科研、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適當建設商業綜合體、教育、醫療、交通出行等公共設施,增強園區服務功能,補齊企業員工生活需求短板,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科學規劃布局,打造特色園區,實現錯位發展。進一步完善全市工業園區總體發展規劃,科學確定全市工業園區的區域布局、產業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加強園區發展與產業、土地、城鄉、生態環境等規劃“多規合一”對接,形成一個區域、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二是突出“一園一主業、一業一特色”,指導工業園區合理確定首位產業和主攻產業。綜合考慮各縣區(管委會)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資源承載力等因素,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整、分工合理、布局優化、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集群。一個園區突出一個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避免同質競爭,實現錯位發展、競合共贏。

加強園區管理,提升服務企業水平。一是園區管理去行政化,做到放手、放權,把園區推向社會,凡是能夠交給園區管委會的經濟管理權限和行政管理權限交結管委會,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二是創新觀念。加強園區管理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用“發展”的準則審視園區的管理;用“特區”的思想研究園區的管理;用“改革實驗田”的觀念創新園區的管理。三是加強部門配合。各部門要自覺地轉變和改進工作方式及工作作風,工作中多支持,多配合,多服務,為園區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強化效益評價,提高畝均稅收。實行工業企業效益評價制度。促進企業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多下工夫,鼓勵企業加大“零增地”技改投入,引導企業利用現有土地、廠房或通過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騰出空間開展技術改造;加強工業用地管控。注重分類管理與引導鼓勵。深化企業評價結果運用,根據企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度實施差別化的減免方式,對畝均效益高的工業項目優先提供用地空間;深入開展“僵尸企業”和閑置低效用地企業處置盤活,通過回購、兼并重組等予以分類清退清理。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