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打造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景觀工程 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專題協商】報道之四
白塘湖
木蘭溪萬科段景觀
建設中木蘭溪柴橋頭段景觀防洪工程
木蘭溪柴橋頭段景觀防洪工程效果圖
●著力打造富饒木蘭
木蘭溪沿岸區位優越,風景秀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綢密,商貿旺盛。要緊緊抓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和實施高質量趕超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因地制宜,提質增效,著力打造融綠色產業、休閑旅游、生態人文為一體的百里濱溪風光帶和綠色發展帶,讓最美母親河永葆生機與活力。一要加快建設木蘭大道。要致富,先修路。建設木蘭大道是我市完善交通網絡、拓展發展空間、方便群眾生活、帶動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要統籌考慮沿線生態環境、產業布局、舊村改造和幸福家園、美麗鄉村建設,預先謀劃地下管廊和城際軌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優化提升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的功能定位。呼應木蘭溪自然風貌,融合木蘭春漲、三紫玉帶、東甲晨光、寧海初日、白塘秋月等名勝古跡,實現“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愿景。弘揚工匠精神,精心施工建設,依法破解項目推進中遇到的用地、用林等難題,把木蘭大道建設成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的黃金大道,帶動產業集聚、促進群眾增收的富民大道,整合流域景觀、促進全域旅游的旅游大道。同時,要加快濱溪路建設,實現木蘭大道與濱溪路無縫銜接,構建較為完備的木蘭溪兩岸快慢交通體系。延伸打通文獻路、學園路等通往木蘭溪的城市道路,消除“斷頭路”和“無尾路”,徹底解決妨礙城市便捷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二要加快發展全域旅游。要以木蘭溪、木蘭大道和濱溪路為軸,依托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和傳統村落,精心謀劃生態旅游線路,傾力培育特色旅游品牌,大力推進“旅游+”,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相互促進、共同提升。依托木蘭溪的靈氣,打造蘭溪源文化公園、西山田園采摘園、前連僑鄉文化公園、木蘭陂水利公園、玉湖城市文化公園、寧海閘生態濕地公園和三江口入海濕地公園等“木蘭十八園”精品項目,提升我市旅游產業內生動力。以城市綠心為龍頭,進一步綜合整治南北洋水系,融合綬溪公園、東陽古民居、東陽湖和梅妃故里、戚繼光祠、壺公山等壺山蘭水田園風光,創建5A荔林水鄉國家公園,增強我市旅游競爭力。以木蘭溪水系為紐帶,以木蘭陂和廣化寺為依托,完善木蘭陂周邊功能布局和環境品質,提升木蘭陂水利公園、廣化寺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整合豐富的溫泉資源,培育具有莆田特色的集旅游接待、歷史文化和健身養生為一體的休閑養生旅游產品。整合提升沿線的前連、東陽、洋尾等歷史文化名村和江東省級旅游村,培植開發園頭綠洲,有序推進民宿旅游發展。完善濱溪路等城市慢行體系的功能,舉辦木蘭溪生態馬拉松和綠色競走等體育賽事,促進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優化水上旅游環境,建設水上千米龍舟標準賽道,舉辦游艇、飄流、皮劃艇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水上休閑運動,打造水上體育旅游重點景區和精品項目。三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要科學把握木蘭溪兩岸各個鄉村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等特征,統籌謀劃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配套需求,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強農業生態建設,發展田園綜合體,制定農村產業引導目錄,實施“一村一品”計劃,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以幸福家園、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持續開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建設度尾文旦柚、華亭桂園、常太枇杷、荔城荔枝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引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進一步優化提升沿線的古典工藝家具博覽城、華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工藝美術城和陳橋紅木家具園等,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傳統特色產業、工藝美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新能源汽車、總部經濟、平臺經濟和“互聯網+”等,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著力打造清新木蘭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木蘭溪橫跨莆田大地,流出遠古山村,流經農耕社會,流入現代文明,流淌出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遵循,創新體制機制,突出要素整合,努力把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景觀工程打造成美麗莆田、清新福建的示范風光帶。一要加強機制保障。建議成立高規格的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建設領導小組,由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綜合走廊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相關縣區按照市里的規格、規模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進一步發揮水務部門和木蘭溪防洪工程管理處的職能作用,增強綜合治理木蘭溪的整體合力。建立健全綜合走廊建設的目標考核、干部問責和監督檢查機制,采取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等方式進行嚴格考核,確保目標任務的落實。進一步完善“河長制”,細化工作分工,明確工作職責,確保工作落實。二要加強資金保障。要建立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綜合走廊投入機制,政府市場兩手發力,采用BT、BOT、PPP等模式引進社會資本,保障建設所需資金。依托城投公司,適時組建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爭取打包上市,進一步擴大投融資規模,促進綜合走廊的可持續發展。三要加強人才保障。要堅持依法治水、科技興水、人才強水,加強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景觀建設的人才隊伍和養護隊伍的建設,切實增強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后續維護、依法行政的能力。參照贛州市做法,通過地方立法,實施“禁狗令”,嚴禁在綠地、步道等公共場所“遛狗”,維護公共衛生,預防惡犬傷人,提升城市形象。(時報記者 鄭育?。?/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