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加快我市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專題協商】報道之一
【編者按】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是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實際行動和舉措,也是實現莆田加快發展的時代機遇。莆田自古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之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明顯優勢,完全有條件在參與國際合作、擴大對外經貿、加強人文交流、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等方面有所作為、發揮作用;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勢必給我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尤其外向型經濟發展,拓寬新的領域和空間,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加快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是培育發展新優勢的需要,也是加快美麗莆田建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市委根據市情實際,先后出臺了《建設美麗莆田行動綱要》,制定了《2017年莆田市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工作要點》,明確了在新的發展階段所實施的戰略取向。
積極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 加快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
調研座談,找問題、提建議
三箭塑膠汽車配件暢銷海外
莆田自古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之一,具有歷史、人緣、投資、商貿、文化、港口等基礎優勢。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給莆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截止2018年2月底,我市共有外向型企業721家,其中外貿企業253家,生產企業468家。我市外向型企業出口產品有鞋服、輪胎、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2017年全市規上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394.65億元,同比增長7.8%,形成以雙馳、協豐、荔豐、百合等企業為龍頭的紡織化纖產品出口基地;以莆罐食品、東源水產、天后食品、閩中有機食品等企業為龍頭的食品出口基地;擁有海安巨型工程輪胎、佳通子午線系列輪胎、東南藝術紙品、名藝油畫、木雕工藝品等特色出口產品;涌現出榮興機械、安特半導體、華峰新材料等一批合資合作知名企業,吸引省電子信息集團和中華映管、臺聯電等企業投資,華佳彩顯示面板、福聯砷化鎵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 現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制定了《2017年莆田市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工作要點》,提出四個方面32項任務,明確工作任務和責任單位,篩選建立我市“海絲”重大項目庫,2017年共安排項目4O個,總投資768.65億元,完成投資156.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15.9%,其中在建項目25個,儲備項目15個,莆田標準木業境外合作投資建設木材加工等23個項目納入省“海絲”重大項目庫。 雖然我市在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方面已經具備一定基礎和規模,但從宏觀層面看,我市在沿海眾多地級市中,無論是經濟總量、區位實力、政策條件還是城市影響力都不具備優勢。從我市發展現狀看,傳統產業仍處于轉型期,新興支柱產業尚未真正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對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強。至今仍未有高層次的海關特殊監管區,缺乏國際海運,集裝箱航線,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程度需大幅度提升。此外,我市赴“海絲”沿線國家投資還偏少偏小,進出口種類單一,技術含量較低。自主品牌不多,我市外向型企業多以貼牌生產為主,附加值偏低。尤其是制鞋行業,大多以訂單加工型為主,缺乏具有科技創新,市場研發等核心競爭力。
● 問題
思想認識不足,政策優勢發揮不夠。改革開放初期,是通過依靠人口紅利,還有一些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來實現對外資的吸引,現在人才資本沒有特別的優勢,改革開放走到現階段,尤其是新時代經濟新常態下,“海絲核心建設”大背景下,怎樣進一步吸引外資,需要重新認識,重新研究。除了思想認識不足,我市的一些配套政策優勢也發揮不夠。對“海絲”核心區、自貿區等政策研究不深,“核心區”區域作用發揮不突出,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開放性平臺功能還未得到有效利用,宣傳和推廣工作做得不夠。投資軟環境有待改善,在金融、稅收、通關等貿易環境方面與周邊城市相比缺乏吸引力,造成外商投資困難和出口資源外流,跨境商務出口數據流失嚴重。 外貿企業實力不足,風險防范能力不高。我市外向型企業多以貼牌生產為主,實力不足、附加值偏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夠,多數企業對進口國貿易保護政策缺乏有效應對措施,尤其是食品出口企業在原料質量控制方面還不夠先進,對進口國頻繁調整檢驗檢疫標準等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防范措施不足;匯率波動加大匯兌風險。外匯結算人民幣企業損失較大,出口訂單價格上調導致部分訂單流失。 創新轉型不足,外貿發展后勁不強。目前,我市外貿企業中、下企業比例多,一些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生產加工型企業,出口產品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商品結構仍然粗放,附加值不高。科技創新轉化成果較慢,造成產、學、研嚴重脫節。受經濟下行影響,企業不敢投入研發資金,企業創新轉型的意愿不強,科技創新嚴重不足,造成外貿發展后勁不強。 產業人才不足,“走出去”步伐不大。我市傳統優勢產業龍頭企業普遍存在招工難、缺人才的困境。“走出去”風險意識不強,對企業走出去的風險評估做得不夠,缺乏懂技術、善經營的人才,特別在產業鏈拓展方面有優勢的企業高管、國際化的專業人才,造成“走出去”的步伐不大。隨著中西部省份承接制造業轉移,交通越來越便利等因素影響,制造業工人流動性加大。今年一些企業訂單大量增加,如海安橡膠,急需招聘生產操作工人500人,但招工難、招工貴,用工缺口大。(時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