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市政協“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專題協商】報道之三
【發布日期:2017-11-13】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對策 ●匯聚社會力量,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
![]() 度尾屏山精準扶貧產業基地
![]() 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進一步加大扶貧政策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濃厚扶貧工作氛圍,努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合力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一是加強扶貧專業隊伍建設。選調人員充實市縣兩級扶貧辦,加強對扶貧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重視基層扶貧工作力量建設,建立鄉鎮專職扶貧工作隊伍,并保持相對穩定;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引導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駐村扶貧,培養農村致富能手和鄉土人才服務扶貧工作,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二是調動企業參與扶貧積極性。繼續推進“精準扶貧—莆商在行動”精準扶貧活動,以商會、民營企業為幫扶方,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為幫扶對象,以簽約結對、村企共建為主要形式,開展實用技術、生產技能、經營管理等技能培訓,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切實落實企業公益扶貧捐贈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引導企業利用幫扶村閑置土地、校舍、荒山,投資辦廠、設立基地、訂單生產,實施產業、商貿、就業、捐贈和智力扶貧。三是擴大社會組織扶貧參與面。重視發揮群團組織的獨特優勢,通過一對一結對、手拉手幫扶等形式,開展精準化、個性化幫扶,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倡導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各類組織,發揮自身網絡渠道優勢,通過志愿服務、專業人才、愛心募捐等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開展慈善義演、義拍、義賣、義展、義賽等活動,組織“扶貧進社區、進校園”活動,拓寬社會愛心人士參與扶貧渠道。四是發動基層群眾積極參與。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對象的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變“你來扶貧”為“我要脫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幫助群眾正確解讀扶貧優惠政策,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信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凸顯精準高效,健全扶貧工作運行機制
當前,扶貧攻堅已經進入“啃硬骨頭”的深水區,必須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部門扶貧工作責任,深化制度建設,健全扶貧工作運行機制,確保扶貧工作精準高效。一是健全合力攻堅機制。要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發揮“四級”聯動工作機制、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形成上下互動、部門聯動的扶貧工作合力攻堅態勢。進一步健全“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掛鉤幫扶機制,發揮結對幫扶企業、駐村工作隊和駐村干部作用,加大對88個貧困村的幫扶力度。二是健全資金使用機制。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的原則,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推進重點扶貧開發項目與行業重大項目、民生公共服務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試點安排相銜接。實行“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集中捆綁使用各類財政扶貧資金、涉農資金,變“散錢為整錢”。制定貫徹《福建省扶貧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責任追究辦法》的具體實施辦法,督促行業主管部門承擔起主體監管職責。三是健全考核評估機制。嚴格執行《莆田市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實施辦法》,將扶貧攻堅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的重點內容。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老干部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現場檢查和考核評估,充分發揮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的職能。繼續探索推行扶貧績效第三方評估,客觀評價各級黨委、政府扶貧開發工作精準度、群眾滿意度。四是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建立健全扶貧工作容錯糾錯機制,合理設置容錯界限,對干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認真區分是不可避免因素造成的失誤,還是工作失職瀆職造成的問題,寬容扶貧政策執行中出現的失誤,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工作環境,激勵扶貧干部干事創業,推動精準扶貧工作扎實有效開展,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
●各界聲音
林愛華:構建脫貧考核機制
![]() “總的感覺,2016年以來我市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扎實,成效明顯。”市政協常委、市財政局副局長林愛華說,“精準脫貧工作穩步推進,2016年脫貧人員占建檔立卡貧困總人口的62.3%;按計劃,剩余建檔立卡人員今年要全部脫貧。”
林愛華說,通過實地調研,也發現一些問題,影響和制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順利脫貧。一是少數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存在因懶致貧現象。在調研中,發現群眾有依賴意識,部分貧困戶不思進取,安于現狀,依賴思想嚴重,爭低保,靠救濟,缺乏勤勞致富的思想動力,主觀上的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精準脫貧政策的順利實施。如一戶母親60多歲,兒子30多歲身體健康,因懶不愿脫帽。二是少數貧困戶對政策理解有偏差,有后顧之憂。由于對各級的扶貧政策理解不到位,少數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脫貧標準后雖然生活有改善,但感到仍不寬裕。擔心確認自己脫貧后,得不到低保保障和其它扶貧優惠政策,所以不愿望主動確認脫貧。三是少數貧困戶收入不穩定,不能實現穩定脫貧。主要原因是少數貧困戶靠臨時打短工和救助等途徑增加收入,沒有熟練的個人職業技能和一個穩定的產業收入,持續增收穩定性較差,容易因意外情況重新返貧。
針對這種情況,林愛華建議,要構建貧困戶退出的激勵機制和“后扶持”機制。
加強扶貧政策的宣傳,正確解讀扶貧政策,打消群眾疑慮。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從中央到省市各級各部門都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出臺了很多的新政策和新措施,尤其是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一些扶持政策不斷深化,針對性更強,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讓每個扶貧干部和貧困戶都要切實知曉和正確理解到位。
建立貧困戶退出的考核和獎勵制度。實行“雙考核”制度。現在的脫貧的考核機制主要是針對貧困戶屬地的黨委和政府,但對貧困戶個人缺乏考核機制。建立“雙考核”機制,既要考核干部,又考核要貧困戶。既明確政府職責和獎懲,又明確貧困戶的職責和獎懲,有助于調動雙方的積極性、發揮扶貧工作的制度優勢。對各項主要指標已符合退出條件的貧困戶,在辦理退出確認時,可根據扶貧成效給予相應數量的資金獎勵,提高其主動申請退出的積極性。
建立貧困戶退出的“后扶持”制度。對部分發展尚欠穩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脫貧后,應對其保持幫扶政策不變直至2020年,扶上馬,送一程。市級可統籌扶貧資金,對剛退出低保但經濟仍不寬裕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繼續予以適當生活補助。扶貧部門平時應繼續對其進行跟蹤,做到常態化服務,繼續支持其穩定發展,防止短時間返貧,真正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