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市政協“推進鞋服產業轉型升級”專題協商】報道之五 推進鞋服產業轉型升級
【發布日期:2017-09-04】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部門回應
扶持鞋服市場拓展
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負責人在協商會說,我市鞋服產業以加工為主,外向度高,品類齊全,技術成熟,貢獻較大,從今年前幾月的運行來看,增長較快,產銷良好,訂單平穩。
在鞋服產業發展上,市經信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并落實鞋業轉型升級七條措施,全市累計兌現獎勵資金約5000萬元,推動近百家次企業投入8億多元開展“機器換工”,實施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兌現增產增效、調峰生產獎勵1300萬元,惠及鞋服企業480家(次),引導企業加大生產,帶動企業用電增量達1億千瓦時。鼓勵制鞋等企業舉辦多種形式的“手拉手”活動,予以省市疊加獎勵。實施企業降本減負,企業基本醫療保險費率從7.3%降低至6%。
提升公共平臺。推動我市7家龍頭鞋業企業牽頭,國有資本參股,政銀企抱團建設為全行業服務的供應鏈服務平臺,為我市鞋業企業提供原材料集中采購、物流配送、集體接單等供應鏈服務,開展訂單質押、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促進產業鏈資源優化整合、有效對接,實現降本增效。目前,線上平臺已初步投入試運營。
加快品牌培育。鼓勵企業采取對接國際品牌運營機構、收購國際知名品牌等方式,加快培育國際化、定制化、高端化、資本化的鞋類品牌。擬由市眾協聯公司牽頭,推動我市鞋業企業抱團,對接國際品牌商,嫁接一流技術,應用環保新型鞋材,運用柔性生產、個性化定制等模式,采取“培育+購買+合作”相結合的方式,與省內外鞋業生產基地差異化發展、錯位發展,打造國際化、高端化集體品牌。
鼓勵市場拓展。制定專門政策,對品牌制鞋企業設立電子商務企業給予一次性補助;對我市行業商協會、制鞋企業建設鞋類網上專業市場的,給予運營商一次性補助;對電商企業將訂單分配給本市制鞋企業進行協作配套的,給予分檔補助。加強線上線下市場拓展,鼓勵企業開展品牌特賣會、年貨節等地推展銷,推動安福購、趕淘商城等網絡供銷平臺建設。鼓勵制鞋企業抱團拓展市場,推動雙馳等企業建設“良鞋記”“圖途”等渠道品牌,以及古奇天倫、莫蕾寇蕾等本土龍頭電商品牌。
支持技術研發。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抱團成立技術研發聯盟,推動企業加大工業設計投入。支持企業通過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等方式,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以華峰集團為代表,在面料上導入石墨烯等新技術、新材料,高端紡織面料技術水平居世界一流,同時為阿迪達斯、耐克、NB等世界著名品牌供貨,占領國際市場主要份額。以雙馳公司為代表,圍繞功能性等,在研發設計上突破,生產出可定位的系列智能鞋,獲得德國紅點獎和中國紅星獎。
提升項目支撐。舉辦莆田市鞋業發展高峰論壇,邀請全球近500位專家、學者、企業家參會,簽約對接鞋業B2B+O2O供應鏈垂直服務平臺、智能制造基地、腳型大數據等轉型升級項目,推動“產業+互聯網+資本”的模式創新,支持企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技術手段開展智能化生產、個性化生產。加快推動華峰運動用品、百合智能工廠、屹立智能化裝備等項目建設進度,爭取年內盡快投達產。積極洽談對接成鞋自動化生產系統項目,提升智能化裝備保障能力。
就我市鞋服產業轉型升級的下一步工作,市經信委提出四個重點:建設載體平臺。一是進一步推進供應鏈服務平臺建設,推動高端經營管理人才團隊引進,引導市內鞋業企業入駐平臺,實現集中采購,開展抱團營銷,整合倉儲物流,創新融資方式,降低企業成本。二是舉辦國際鞋業創新創意設計展,組織國際鞋業創意設計機構、專業人士參展參賽,開展鞋業新型材料、環保材料展銷對接,提升我市制鞋產業競爭力。三是加快園區提升,打造集總部、研發、設計、信息服務等功能的專業園區,提升產業集群效應。
推動品牌培育。一是培育區域品牌,推動建立品牌聯盟,培育若干家龍頭標桿企業,打造國際化、定制化、高端化、資本化鞋類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區域競爭力。二是培育小眾品牌,推動柔性制造生產、快速反應生產、個性化定制生產。引導小眾品牌抱團合作,共建營銷渠道。三是促進本市鞋服企業對接品牌渠道、收購知名品牌、與電商品牌融合發展,形成若干個品牌產銷聯盟。
提升生產水平。一是推動精益化生產,支持企業開發應用舒適、健康、環保的鞋類原輔材料及配件。加快推動鞋服等傳統產業應用石墨烯新材料。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繼續推動一批企業開展“機器換工”,實施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實現減員增效。三是推動自主裝備研發應用,鼓勵本市制鞋企業、機械制造企業跨界聯合研發自主鞋業設備,支持華峰等有條件的企業研發適用性智能裝備、成套設備,積極引進鞋業自動化設備生產項目。
扶持市場拓展。一是推動辦展參展。支持企業用足“手拉手”等政策,舉辦各類展覽展銷會。繼續舉辦并組織企業參加“莆田特色精品展”等展會,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二是推動抱團營銷。支持企業以品牌聯盟集體抱團對接供應商、采購商。鼓勵企業創建渠道品牌,在本市及主要城市抱團設立品牌旗艦店、集合店。三是推動擴大出口。鼓勵鞋服裝企業與渠道品牌等合作,對接國際品牌商、采購商直接下單,減少貿易環節,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推動模式創新。梳理雙馳實業個性化定制試點經驗做法,推動有條件的企業應用C2B等新型營銷模式,將個性化小規模生產與傳統規模化生產相結合,拓寬市場渠道。
設立產業引導基金
市財政局負責人介紹了我市現行財政支持鞋服產業轉型升級情況。根據市政府關于推進鞋業轉型升級七條措施的精神和要求,市級財政積極統籌安排資金,切實保障鞋業產業轉型升級各項扶持政策落實。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用電獎勵、技改補助資金支持的同時,從2016年起,市級財政每年追加工業科技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總額達到3500萬元,由市經信委從中統籌安排兌現“七條措施”。2015年安排944萬元、2016年安排1907萬元,用于鞋業企業技術改造和機器換工補助;2017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工業科技發展專項資金3500萬元,將優先保障鞋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各項資金需要。
同時,市商務局從市級財政安排的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外貿發展專項資金和重點出口行業轉型升級扶持資金等資金中安排資金,推動企業開拓市場,促進我市鞋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2016年預算安排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800萬元,其中用于鞋服產業補助資金118萬元;2016年預算安排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560萬元,其中用于鞋服產業補助資金416.40萬元;2016年預算安排重點出口行業轉型升級扶持資金765.80萬元(省級配套765.80萬元),其中用于鞋服產業補助資金458.20萬元。
就如何支持鞋服產業轉型升級,市財政局提出建議:要建立市縣(區)聯動機制。鞋服產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年完成規上產值約占全市三分之一,是縣區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推動鞋服產業轉型升級,縣區政府應作為主體,市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市、縣區上下齊心,形成全力,加大投入,推進我市鞋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要整合相關專項資金。按照中央和省提出對財政專項資金整合的精神和要求,建議對我市現行重復安排和交叉安排的專項資金,再次進行清理整合,特別是對物流發展專項資金、第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和外貿發展專項資金與工業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進行整合,重新設立第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工業技發展專項資金。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產業發展規劃和資金使用效能,重新制定新一輪推動鞋服產業轉型升級政策措施。
設立鞋服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為推動我市鞋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建議從整合后工業技發展專項資金中切出一塊資金,分設鞋服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圍繞鞋服產業機器換工、企業技改、品牌建設、共享平臺建設等方面,助推鞋服產業跨越發展。
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為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吸引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投向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助推莆田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市政府已經決定設立莆田市產業引導基金,首期設立10億元(有限合伙制),市政府出資5億元,其余通過私募在內不限于金融機構、證券資管機構的多種渠道募集。
推進總部經濟。根據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閩財稅[2017]6號)精神,市政府正在研究,并放寬獎補條件,出臺我市實施意見。對新引進的總部企業實際到位注冊資金從5000萬元降低到3000萬元,對新引進的總部企業、現有總部企業、在我市新設立的子公司資格的職能總部、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企業從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辦公用房房租、融資貼息、經營貢獻等方面給予獎勵和補助,以及享受土地、人才等優惠政策。
實行稅收優惠。為進一步夯實財源基礎,鼓勵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做強做大,調動企業提質增效,依法繳納稅收的積極性,提高稅收貢獻率,市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我市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獎勵措施。一是對現有企業當年稅收環比增量在50萬以上,且環比增長10%以上的,按該企業地方稅收貢獻額(指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我市所得財力部分,下同)超過10%以上的部分分檔次給予獎勵。具體分為四檔:增長10%-15%(含15%),超出部分按60%獎勵;增長15%-20%(含20%),超出部分按70%獎勵;增長20%-30%(含30%),超出部分按80%獎勵;增長30%以上,超出部分按100%獎勵。二是對新落地企業,從企業投產年度起,5年內給予稅收貢獻獎勵。前2年按該企業當年地方稅收貢獻額的100%獎勵,后3年按50%獎勵。5年后按現有企業標準給予獎勵。
調增市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2016年市財政追加市中小企業融資再擔保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金1億元,公司注冊資本金從2億元增加到3億元,同時從市屬事業單位結存資金中籌集1億元轉借市再擔保公司作為應急轉貸資金;2017年再調增公司注冊資本金2億元,進一步做大做強市中小企業融資再擔保公司,積極為有市場、有訂單的企業提供應急轉貸和融資擔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