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加快莆田高新區發展
【發布日期:2017-07-05】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編者按] 近年來,我市高新區主動融入莆田“以港興市,產業強市”的戰略布局,培育壯大實體經濟,在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集聚平臺建設、企業自主創新、產業轉型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現共聚集工業企業3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6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78家。基本形成電子信息、高端精密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201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23.7億元,實現財稅收入5.6億元。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在體制機制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高新區發展。在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民進莆田市委會作“關于理順莆田高新區體制機制的建議”書面發言。
加快莆田高新區發展
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于2002年6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規劃面積11.05平方公里,區域跨江口鎮、三江口鎮、國歡鎮和赤港華僑經濟開發區等四個鄉鎮(管委會)。201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成為繼福州、廈門、泉州之后的全省第四家國家級高新區。
2014年,省委編辦及市委編辦對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機構規格分別作出批復(閩委編辦〔2014〕94號、莆委編〔2014〕3號),確定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機構規格為正處級,作為莆田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截至目前,高新區管委會機關職能配置、機構及人員編制方案尚未明確。委托涵江區委、區政府管理,尚未落實“事權、財權和人權”。仍實行“一室三處”--辦公室、招商處、建設處、財務處4個機構設置(莆委編〔2002〕161號)。
市民進調研發現,莆田高新區體制機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高新區整合創新資源的能力和強度。對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 莆田高新區的發展現狀指標與國家級高新區均值存在差距,距國家高新區平均發展水平尚存提升空間。與國科發火〔2013〕388號文件中關于創建創新型特色園區的要求尚存距離,高新技術企業數占比、從業人員中本科以上占比、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出口額占營業收入比例、營業收入利潤率等指標差距較大,國家級研發機構和國家級創新服務機構數、產業集群數與巨型企業數尚未突破零。
市民進認為,體制機制創新是園區發展的源泉,其設置的科學合理是園區高效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當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化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莆田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高新區,責無旁貸,要繼續履行好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使命、開放發展的“窗口”作用、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成為莆田市招商引資的重要窗口、產學研轉化的重要平臺、高新產業培育的重要抓手。而精簡高效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消除,從源頭上制約了莆田高新區的高效持續發展。
科技部關于《公布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的若干意見》中,著重提到高新區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是高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的根本動力和保障,要求高新區所在政府要加強對高新區的領導,支持高新區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根據當地條件在財政、土地、規劃、勞動人事和項目審批等方面落實高新區管理權限,促進高新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時,《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工業園區提升發展六條措施的通知》,提到“支持各地結合實際,理順工業園區與所在地的縣(市、區)政府的事權、財權關系,提高園區辦事效率”。
為進一步服務市委、市政府發展建設大局,市民進建議理順高新區管委會的體制機制,落實相關行政管理權限。審議并出臺《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職能配置、機構及人員編制方案》(“三定”方案),根據當地條件在財政、土地、規劃、勞動人事和項目審批等方面落實高新區管理權限,落實“事權、財權和人權”,促進高新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