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推進醫養結合 完善服務體系
【發布日期:2017-06-07】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編者按] “醫養結合”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而集醫療、康復、護理、養老、養生為一體的創新型養老模式,它既是社會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更是發展問題。今年以來,國家更是加大了對“醫養結合”的政策支持力度,總理在兩會、博鰲論壇及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均發聲力推“醫養結合”的概念。同時,與之相關的財政、金融及服務等相關配套政策也在逐一完善并落實,對我國“醫養結合”的落地實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致公黨莆田市委會作“推進醫養結合完善服務體系”書面發言。
推進醫養結合 完善服務體系
我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老年人高齡化趨勢明顯。目前,全市現有養老機構57家,養老總床位5415張。其中公辦機構52家,養老床位3418張;民辦機構5家,養老床位1997張。57家養老機構中,僅有社會福利中心、軍休所、光榮院等7家公辦機構設置了簡易醫務室。目前,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偏重于生活照料,而老年人慢性病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健康服務能力比較薄弱。
致公黨莆田市委會調研發現,我市醫養結合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養老體系規劃滯后。我市尚未根據老年人口動態變化規律,對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尤其是醫養結合的體系進行科學統一的規劃。導致各縣區公辦和民營養老機構分布不合理,城鄉資源配置比例嚴重失調。不少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經費有限、人員薪資待遇比較低,加上目前整個醫務隊伍人員比較緊缺,使得人員招聘十分困難,多數只能依靠退休返聘人員來滿足,給服務質量提升、服務項目多元化、內設醫療機構發揮更大作用等帶來較大的制約。
醫養資源難以融合。目前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管理,醫療機構由衛生部門管理,醫保機構由社會保障部門管理。多部門分開管理體制使醫療和養老資源不能融合,造成醫院不能養老、養老機構沒有醫生的被動局面。另外,因監管涉及民政、醫保、衛生等多個領域,這些部門和單位的工作具有獨立性,部門之間缺少足夠的協作與溝通,管理過程中很難形成合力;并且管理標準、評估標準的不一,在具體服務工作開展中會造成各方面矛盾。比如按照衛生系統要求,醫療機構開出的輸液藥品只能在本機構內使用,但是一些需要輸液的老人經常會將外院配的藥品帶到養老機構輸注,這一做法存在一定的隱患。
養老機構入住率低。我市養老機構的現狀是公辦的住不進,民辦的住不起,從而造成養老機構入住率較低,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公辦養老機構屬于福利性質,僅限于收住“政府兜底”的特殊困難老人,因而入住率很低。目前全市45家鄉鎮敬老院現有2250床位的入住率不足10%。二是民辦養老機構資金自籌,運行成本比較高,往往只針對高端人群,收取的費用也比較高,而更多需要醫養護理的普通市民無法惠及。三是受地方傳統觀念影響,認為送老年人去養老院是“不孝”行為。
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養老人才短缺已成為老年服務機構快速增長的瓶頸。目前國內還沒有高端、專業完善的養老服務團隊,無論在團隊管理還是人員培訓方面,養老機構缺乏足夠的專業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目前全市養老機構普遍存在醫療和護理人員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缺乏專業訓練、缺少老年人護理經驗等問題,導致養老服務水平不高、服務領域不寬,只能停留在對老年人的起居與照料層面,基本無法開展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專業服務。
致公黨市委會認為,推進醫養結合,可有效解決當前養老機構缺乏醫療的支持、醫療機構不能養老的問題。對此,建議: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明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監管責任主體,為醫院試點建立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監管制度,出臺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范標準,建立等級評定制度和評估制度。同時,利用服務標準的提高加強市場競爭,減少人為控制因素,通過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準入、退出機制,規范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市場行為,形成“寬建嚴管”健康的監督機制,促進養老產業健康持續性發展。
提高醫養資源融合程度。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開設醫務室、護理院、中醫康復院或臨終關懷醫院等內設醫療機構。衛生、社保部門為其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開通“綠色通道”,逐步實現養老院的老人“小病不出門、大病少轉院”目標。同時,鼓勵二級甲等以下醫院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創辦或轉型為老年病康復醫院、老年人護理院、臨終關懷院等醫養結合機構;支持二級甲及以上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專科門診,增加老年病床數量,為患慢性病的老人提供醫療和康復護理服務,建議民政部門給予認定養老機構資格和享受相應的資金補助待遇。
建立健全行業服務標準和規范。推動醫院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利用醫院現有的規模化、標準化制度和現有養老政策法規,整合成一套標準性、可實施的服務規范指南。同時,強化誠信優質服務,樹立品牌效應,通過一系列制度和行業服務標準建設,形成一套組合拳。一要盤活各鄉鎮“敬老院”社會福利養老資源。建議將其變更為“老年人護理院”,劃歸各鄉鎮衛生院運營管理;或通過引進社會辦醫力量,采取“公建民營”方式進行運營。在保證其收容孤寡、“失獨”老人福利性質和經費來源不變的前提下,多余的養老床位用來收住和護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二要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多渠道籌資機制,整合多部門支持“三農”資金,統籌使用農村養老資金,重點支持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另外,衛生部門應簡化審批程序,對達到醫療機構標準的養老機構,及時給予核發醫療執業許可證;對醫療條件不達標的,可就近與醫療機構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鼓勵多方社會資源參與。破除思想上的禁錮和政策上的壁壘,鼓勵靈活運用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不同所有制的資本對養老機構的發展有不同形式的促進。一是引入國企。如中國醫藥集團等公有制資本不僅可以有效利用資本,促進國有資本保值,而且能夠利用其行業的專業特性針對性研究養老服務產品,同時利用老人對國企的信任提高了養老機構的品牌效應,抵御運營風險;二是引入民間資本等非公有制資本。利用非公有制資本的靈活性和高效性,通過董事會的決策,從一定程度上激發醫院在養老機構領域的活力,提高決策質量,規范經營、加強精細化管理,使醫院的公有制資產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產業效益;三是允許養老機構員工持股。員工持股不僅大大增強養老服務產業服務人員的積極性,使員工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眾籌”的概念,允許需要養護的老人和兒女入股養老機構,使需要養護的老年人既是消費者又是養老機構的股東,不僅能夠在養老機構增長中獲得紅利,在養老的同時又有一種家的感覺。同時,發揮莆田市生態環境和中藥材資源優勢,吸引境內外資金和技術,構建集養老護理、醫療康復、養生保健、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康養產業,為促進莆田經濟轉型升級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創造良好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