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推進休閑集鎮與美麗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發布日期:2017-05-24】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 仙水洋 鄭育俊/攝
![]() 后黃村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鄉村旅游建設,休閑集鎮與旅游特色村初具規模。積極推動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了道路硬化,部分鄉村開通了旅游專線,提高了旅游交通可進入性。村容村貌進行改造修繕,集鎮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有所改善。重視提倡村民參與環境衛生維護,鼓勵村民參與經營特色民宿與飲食,提升了鄉村旅游品質。
根據《莆田市旅游產業提升規劃(2014-2020年)》暨三年(2014-2016年)行動計劃。我市重點打造2008年確定的莆田市“十大旅游名村”,還有近幾年重點發展的仙游縣鐘山鎮龍山村、荔城區后黃村、城廂區馬院村、湄洲島下山村、北岸山亭鄉港里村。計劃發展建設“十八鎮”,構建莆田市大旅游空間格局,以濱海媽祖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區為核心,聯動東部濱海藍色旅游帶(三灣)、中部平原特色旅游帶、北部山區綠色旅游帶的村鎮旅游開發。
依據《福建省鄉村旅游休閑集鎮建設與服務規范》和《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建設與服務規范》要求。2014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涵江區大洋鄉授予省鄉村旅游休閑集鎮稱號;涵江區坪盤村、荔城區后黃村、仙游縣壩下村、仙游縣東溪村、仙游縣天馬村授予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稱號。2015年莆田市仙游縣菜溪鄉、蓋尾鎮、涵江區白塘鎮通過鄉村旅游休閑集鎮驗收,江口鎮東大村、常太鎮馬院村、龍華鎮金溪村等13個行政村通過省鄉村旅游特色村驗收。今年加大推進鄉村旅游休閑集鎮與特色村建設力度。
自2013年農業部公布了“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名單,確定1100個鄉村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我市城廂區華亭鎮澗口村、涵江區白沙鎮坪盤村、荔城區西天尾鎮后黃村、仙游縣園莊鎮嶺北村4個村入選。還有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旅游局聯合評定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2015年莆田有10個進入全省美麗鄉村示范村名單,分別為仙游縣榜頭鎮泉山村、溪尾村,社硎鄉白洋村;涵江區江口鎮上后村;秀嶼區東莊鎮棲梧村;城廂區常太鎮嶺下村、馬院村,靈川鎮徑里村;荔城區黃石鎮定莊村;湄洲島湄洲鎮東蔡村。對進入省市“幸福家園”、“美麗鄉村”等新農村建設的單位,能夠較好地融入鄉村旅游,認識到鄉村旅游是村鎮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旅游扶貧與增加就業的主要捷徑。
2016年國家旅游局等多部門共同制定出臺《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莆田有15個村莊列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方案明確指出鄉村旅游扶貧工程主要任務為:科學編制鄉村旅游扶貧規劃,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加強旅游宣傳營銷,加強鄉村旅游扶貧人才培訓。
福建省旅游局2016年開展省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評定工作,莆田市7家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通過了星級考評。為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建設添彩。
民進莆田市委調研后認為,我市休閑集鎮與鄉村旅游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瓶頸:一是旅游產業要素不健全。鎮村資源各有優勢,重點定位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而旅游市場定位不夠明確,引發旅游要素嵌入性開發不足,如吃、住、行、購、娛、美、育的結合不夠,未能形成旅游產業鏈條的整體性良性發展。食宿開發普遍不理想,雖然村民參與積極性較高,但是特色民宿與飲食在建設過程中普遍遇到消防、衛生等部門證件辦理的協調問題。二是鄉村旅游主題不突出。在休閑集鎮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不到位,旅游特色村的資源優勢沒有發揮經濟價值,特別是缺乏明確的旅游主題,無法體現旅游鄉村性,影響了旅游活動開展。三是旅游惠民仍未凸顯。鎮村雖然均有較大比例的居民參與發展旅游,但因旅游客源不穩定,存在旅游淡旺季,旅游休閑體驗性活動較少,旅游商品以原生態土特產為主,沒有形成旅游產業鏈,受益的幅度較小,有待于深入拓展。
為此,市民進建議:一要旅游大融合構建。鄉村旅游發展自然需要融入在“三農”中,形成魅力農村、生態農業、富足農民的發展態勢。加強鄉村旅游規劃“三農”基底論證,并非村容村貌呈現“新村”面貌,應是鄉土文化元素在某一地理單元集中表達;旅游策劃在考慮六要素前提下,融入現代智慧、互聯網+、扶貧理念、鄉村旅游創客、文化傳承等;把農耕文化、歷史文化、傳統手工技藝應用在旅游過程中,對文化創作基地、工藝制作、民俗傳承、健康等旅游產品開發構成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元素;推進資源與產業融合,不斷拓展鄉村旅游發展新領域,做大以旅游業為引領的復合農業經濟,加強區域、產業、要素、業態融合,形成旅游綜合生產力,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構建現代大旅游產業融合體系。
二要旅游集約化導向。將鄉村旅游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加大建設力度。以完善旅游交通為先導,創建內通外達的便捷交通網絡,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形成特色小鎮、文創小鎮、旅游小鎮,造就集鎮特色旅游效應建。專項經費集中使用。鄉村旅游建設經費應集中投入具有休閑旅游吸引力的古民居、文物保護單位等古建筑修繕;強化旅游服務接待設施、旅游標識系統、旅游休閑活動與旅游產品設計開發。鼓勵并倡導年輕人回鄉創業,時代呼喚創新創意,人才造就旅游活力,社區參與造福居民,支持鄉村或集鎮特色民宿或飲食的后續建設。扶持有創意文化或風味的個體實體經營店,樹立鄉村旅游示范點,帶動區域內民生的改善和文化的傳承,推動自然、文化和旅游的地域特色完美結合。
三要旅游特色化培育。鄉村性是當地文化、民俗、建筑風格、田園韻味、農事體驗、鄉土教育、宜居生態等多元要素疊加而成的,保持鄉村性是旅游特色化永恒主題,讓游人回味無窮。充分利用閑置民居,打造食宿一體的特色旅游地,集合當地文化特色,營造田園農莊,開展鄉村文化俱樂部,展示村民絕藝。主打農旅融合,培育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果林業、手工藝品等多元化業態,開展鄉土文化研學旅游。
四要旅游品牌化建設。通過創新鄉村旅游產品,提升鄉村旅游內涵,形成濱海休閑漁家樂、平原水鄉田園農莊、山區生態養生森林人家等差異性產品。滿足大眾化不同類型旅游者的需求。以高水平規劃為指導,豐富旅游產品,培育旅游精品,全力打造特色旅游系列品牌和旅游產品體系,全面提升莆田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推進旅游產業走品牌化發展之路。
五要旅游合作化經營。推進旅游與文化、傳統工藝、農林、康體、海洋、商業等相關產業相互融合共贏發展,拓展旅游產業聯動發展體系,構建“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新格局,壯大旅游產業體量。統籌配置鄉鎮村文化、旅游、教育、衛生、交通、社會保障等服務設施,構建旅游與城鄉服務共享平臺,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進一步打造具有莆田特色的“田園風光、都市生活”城鄉旅游一體化的社會環境。創新旅游市場營銷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采用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新型媒體進行多元宣傳和立體營銷,強化旅游推介和營銷作用,不斷擴大莆田鄉村旅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