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莆田:推進強村富民步伐(八)
【發布日期:2017-02-12】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部門回應
壯大集體經濟
2015年以來,市農業局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精準扶貧等作為“強村富民”工作重要內容來抓,牽頭代擬了《關于深化精準扶貧工作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快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兩份文件。
加強對全市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的指導和引領,采取多項措施,促進村財壯大、村民增收、貧困戶脫貧,全力推進我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役,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懈奮斗。
據統計,全市2015年空殼村為576個,較2014年減少88個。
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面,針對空殼村地域環境、資源條件、人文歷史等因素的不同,提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六種增收模式、六項推進措施和六個配套政策,為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政治、經濟等生態環境。在模式上穩中求進。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結合舊村改造、土地整理,盤活土地存量,促進土地流轉經營;改造村內舊校舍、舊廠房、舊村部等三舊資源,實現租賃經營增收;對資源匱乏、資金短缺、扶持發展較困難的貧困村、空殼村,由各縣區(管委會)負責在有增值前景的城區或集鎮區購置一處物業,如店鋪、市場攤位等,以補充村集體的經營性資產,其租金可作為村集體經濟的穩定收入。同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托村集體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外發展服務行業;解放思想,創新村莊整體開發和經營模式;明晰產權,推動確權發證,變資產為發展資本。在措施上強化保障。健全集體“三資”相關管理制度,著重建立健全定期清查、臺賬管理、資產評估和租賃承包等制度,健全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村級財務收支預決算、大額資金使用和非生產性開支控制等相關管理制度。健全“領導掛鉤、部門幫扶”制度,市、縣兩級黨員領導干部都要掛鉤聯系至少1個貧困村或空殼村,各級機關、事業單位至少結對幫扶1個貧困村或空殼村,確保每個貧困村、空殼村都有結對幫扶單位,切實做到不脫殼不脫鉤。在政策上持續完善。資金上強化扶持力度,市級財政每年統籌安排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3000萬元,各縣區2000萬元、北岸1000萬元、湄洲島300萬元,重點用于扶持貧困村、空殼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同時,在農村征地補償、財稅支持、簡政放權等方面給予政策放寬,為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開通綠色通道。
市農業局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扶貧開發實行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各級各部門要定好位、履好職,強化脫貧攻堅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把脫貧職責牢牢扛在肩上、緊緊抓在手上,不折不扣地推動落實。縣、鄉兩級要承擔起主體責任和具體責任,縣區抓好責任分解、項目建設、資金使用、人力調配等工作,一項一項落實推進;鄉鎮要制定具體幫扶措施,建立包村包戶的幫扶制度,實現精準發力、精準幫扶。各部門要立足職能抓扶貧,各負其責,聯動協作,形成整體合力。要進一步強化精準,定期核查建檔立卡信息,用“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衡量農戶貧困程度,新增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要及時納入,不符合條件的要及時剔除,做好部門間數據篩查比對,不斷完善精準扶貧臺賬,做到不錯不漏、能進能出、動態管理。新脫貧戶要留出政策緩沖期,扶上馬,更要送一程。
進一步加強政策貫通。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央、省、市有關精準扶貧政策的研究,用足用好政策,要加強政策的宣傳解讀,扶貧戰線的干部要對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爛熟于心,善于融會貫通,注重政策疊加使用,發揮最大優勢。各縣區要將造福工程工作與偏遠自然村整村搬遷、地災點搬遷、災后重建工作、幸福家園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相結合,要按照“理順機制、明晰目標、守住底線、確保脫貧”的要求切實做好下一步工作。
進一步加強幫扶力度。一是健全財產性收益機制。在探索貧困戶土地流轉機制的基礎上,探索更多貧困戶資源、資金等財產方面的流轉機制。二是加快推進金融扶貧。完善扶貧小額貸款政策,為貧困戶發展生產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無抵押擔保貸款,并給予貼息扶持。三是突出整村推進,深化掛鉤幫扶。實施新一輪領導掛鉤幫扶,采取“新”掛鉤、“舊”回訪的方法,側重解決貧困村脫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對其他38個貧困村,實施新一輪為期三年的市領導掛鉤幫扶,全面推進8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確保貧困村至少有一個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建立貧困戶結對幫扶制度,確保貧困村的貧困戶都有至少一名掛鉤單位的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堅持“缺啥補啥”,避免重復建設,不斷完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
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一是對重點工作進行再督促再落實。對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造福搬遷和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加強指導和協調,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督查,督促各縣區不折不扣按照任務要求完成。二是對部門幫扶措施加強跟蹤落實。定期督查部門幫扶措施落實情況,確保幫扶項目、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加快推進村企結對幫扶工作,協助簽約企業盡快進村入戶,因地因企因業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制定年度精準幫扶計劃,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幫扶項目落到實處,推動幫扶工作有序開展。三是強化督查形成機制。成立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效能辦、農業局、民政局等部門聯合組成的督查組,充實督查隊伍力量,完善督查工作機制,以督查查問題、找對策、促解決、保進度,定期通報督查情況,對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不力、成效不好的要堅決問責,為加快推進我市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
深化團建品牌
農村基層團組織是共青團在農村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青年需求更加多樣,對共青團工作特別是農村基層團組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共青團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加強村級團組織建設工作,增強村級團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是新時期不斷推進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的重要保證。
我市971個村(社區)團組織負責人中,男性671人,占比69.1%,女性300人,占比30.9%;35歲以下552人,占比56.85%;小學學歷21人,占比2.16%,初中學歷318人,占比32.75%,高中學歷401人,占比41.30%,大專及以上學歷231人,占比23.79%。
完善制度建設。圍繞“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四維工作格局,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著力夯實村級團組織建設,堅持黨委帶動、考評促動、典型推動。
強化隊伍建設。配強團干隊伍,通過公推直選、競爭上崗等途徑,把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選配為村級團組織負責人,達到"三位一體"(即:既是團干部、又是村干部后備人選、又是科技生產能手)。推動全市80%的大學生村官擔任村團支部書記、副書記。舉辦各類業務培訓,培訓團干部、團員青年1100人次。確保落實待遇,明確村級團支部書記的享受每月100元崗位津貼,享受農村“六大員”待遇。加強動態管理,依托數字共青團平臺實現面向團員的精確管理、實時管理、定向分析。
抓好資源整合。一是強化陣地建設。扎實推進“青年之家”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依托鄉村文化站、活動中心等陣地,根據青年普遍性需求,開發綜合性自助服務一體機。二是強化創業幫扶,聯合莆田農商銀行推出“助青貸”和全省首個共青團服務創業青年的金融產品——青苗卡等,為青年提供最高10萬元的完全免擔保貸款,由村級團組織負責對本村創業青年的創業項目進行初審并推薦至上級團組織審核,截至2016年共發放小額創業貸款5000多萬元。舉辦“振興杯”莆田市青年職業技能競賽、莆田市青年創業創新大賽,開設多期農村青年就業技能免費培訓班,掛牌成立“創研智造”、“夢想+”優空間、“互聯網+”連鎖等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組建120多名由政府、企業、金融等系統組成的創業導師團,為農村創業青年面對面“把脈診斷”,對農村青年創業集聚的電子商務、管理營銷、種植養殖等產業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三是強化精準扶貧,籌集236萬元資金成立莆田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全市204名農村貧困學子提供132.5萬助學資金,幫助他們圓夢大學。開展“幸福莆田?青春暖冬”活動,在物質和精神上對孤兒、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老少邊島留守兒童等重點青少年群體進行關愛援助,發放慰問金及“幸福能量包”共計50多萬元。著力加強大病貧困青少年的幫扶救助,通過線上宣傳募捐、線下義賣義演募集善款70多萬元。依托莆田市陽光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以“專業社工+青年志愿者”的服務模式,組建由律師、在校大學生及愛心人士組成的志愿者隊伍600多人,深入社區農村,做好五類重點青少年群體排查建檔工作,開展聆聽坊、課后四點鐘學校等活動。暑假期間,開展“12355青春自護”“暑期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公益夏令營等社區活動,為留守兒童和外來工子女打造成長樂園,服務對象5000多人次。開展“陽光普法行 法治進基層”系列普法活動,在東海、西苑鄉、文獻社區等鄉村、社區的青少年和群眾帶去法治盛宴,受益人數共2800余人,發放宣傳材料3000多份,建檔人數2500多份。四是強化志愿服務。舉行“保護母親河?建幸福家園”行動,組織青年突擊隊開展海飄垃圾清理、農村環境整治、環保知識宣傳、植樹護綠等志愿服務活動。舉辦校地共建?幸福圓夢——世界地球日“大手牽小手?愛護共有家園”墻繪大賽,把生態環保、生活感悟的畫作搬上墻面,在墻體上繪出環保夢想。
團市委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以“黨建帶團建”為抓手,優化基層環境;以貫徹市黨代會精神為根本,深化團建品牌;以轉變工作作風為重點,強化隊伍建設;以搭建三大平臺(資金支持平臺、培訓交流平臺、信息共享平臺)為載體,細化創業幫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