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莆田:推進強村富民步伐(五)
【發布日期:2017-02-10】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各界聲音
選準最佳發展途徑
六屆市政協委員、荔城區水務局局長俞建忠認為,我市強村富民行動中要解決“強村富民短板突出、強村輻射效應不足、政策落實不夠”問題。
俞建忠說,由于歷史原因,我市強村富民的短板突出。從量上看, 2015年全市仍有空殼村576個。從村財收入結構來看,主要來源于集體固定資產租賃收入、資源發包收入、財政補助收入,經營性資產、可持續增長的收入不多。
“近年來,我市各地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發展途徑,比如仙游縣壩下、紫澤村,城廂區澗口、五云村,荔城區后黃村,涵江區東大、崇福村,城廂區馬院村,秀嶼區上塘村等,但各個發展模式仍處在探索完善階段,對面上的輻射帶動作用還有待加強。”俞建忠說,不少強村的發展模式局限性很大,很難被復制推廣,“還有一個政策落實問題,很多好政策宣傳引導不夠到位,大部分村居對政策‘紅利’還不夠熟悉、不會利用;一些政策措施不夠細化明確,難以落實到位,因此政策的‘撬動效應’就很難發揮出來。”
俞建忠說,強村富民行動作為市委、市政府的一項戰略決策,對于貫徹中央補齊農業農村短板、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前實現全面小康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應該乘勢而上,在提高、提升上下功夫,務求更快、更好的實效,建議從發展途徑、強村政策、機制舉措等方面著手。
選準最佳的途徑,促產業發展。一是注重因村制宜。堅持強村富民一盤棋,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市、區組織和農業部門要深入分析實際,指導村居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對照“六種模式”,選擇朝陽產業,避免同業競爭,推進錯位發展。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發展方式。對先進村、一般村和薄弱村,要在政策疊加運用、資金掛鉤扶持等措施上有所側重,精準施策,重點推進空殼村三年內破殼的目標。二是注重發展載體。一方面突出重點,做足土地這個首要資源的文章,依托幸福家園、美麗鄉村載體,開發村級留用地,宅基地整理復墾節余的建設用地,實現土地資產和資本的有效結合。另一方面突出短板,對精準扶持的貧困村,通過實施造福工程,將后續產業發展貫穿始終,做到安居與發展并重,產業培育與搬遷同步規劃、同步推進,提高群眾外出就業能力和自我創業能力。三是注重產業布局。產業是強村富民行動持續推進的根本動力。要針對當前“一村一品”抱團發展、品牌營銷不足,產業鏈零散、低層次發展的問題,規劃“一村一品”的布局和產業鏈,重點是對農民合作社的用地及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及落實。同時,要著力提升現代農業休閑體驗、鄉村生態觀光旅游,積極培育農村電商、農產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增強產業發展的后勁。
打通最后的距離,促政策落地。一是政策再完善。對市委、市政府和各職能部門已出臺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不完善之處,盡快加以健全。如,在扶持資金使用上,雖然市、縣區安排資金,但下撥、管理仍無章可循,導致專項資金不敢撥、不敢用的問題,要抓緊制定具體方案。在釋放發展紅利上,對縣區呼吁的片區改造中征地每畝提留8平方米作為村集體保障用房政策,能否放寬給予其它片區改造、公益事業類或收儲地等被征用地村居集體享受同樣的政策。在扶持薄弱村上,提出了對資源缺乏、扶持發展較困難的村,由縣區購置物業補充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的措施,也需完善并抓緊實施,以確保脫殼目標的實現。二是門檻再降低。對于扶持政策落實難的問題,著力從政策設計上予以簡化、優化、操作化,以發揮政策撬動功能。準入門檻上,如“一村一品”集約化水平低的原因在于缺乏整合和統一規劃,農業合作社的廠房、用地等各自為戰,難以獲得審批;政府扶持土地流轉的面積、位置等限制極為嚴格,扶持標準又偏低。這些都應該予以適當調整,才能切合基層生產經營實際。審批門檻上,如就涉及舊村部、舊校舍、邊角地、夾縫地等閑置地開發,是強村富民的突破點,且面積、投資規模均不大,市國土、住建、規劃、消防等審批權限可以下放給縣區級相關職能部門審批管理,建立綠色通道,由區鎮統籌管理使用,有利于盤活資產、資源。三是服務再優化。針對村居在政策把握、手續辦理上不熟悉的問題,市、縣區有關職能部門要擴大宣傳、優化服務,并打造一些樣本作為引導。首先,市、縣區要成立部門聯席會議,對部分已出臺的強村富民政策進一步細化,制定流程圖,明確有關主管部門開通綠色通道的職責。其次,縣區、鄉鎮要組建專門隊伍,分類梳理村級經濟發展項目,為村居開展強村富民做好業務指導和手續代辦。其三,落實市、區部門掛鉤貧困村機制,選派專人,發揮上下溝通優勢,幫助破解村級在政策落實和手續辦理上的問題。以此,通過三級聯動,改變扶持政策“沒人跑”、“不會跑”的現狀。
健全最強的保障,激發活力。一是生產要素驅動。強村富民,首先需要激發生產要素的生產經營屬性,“變廢為寶”。而從進度看,全市試點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兩證合一”確權發證才完成1109本。為此,要加快土地、山林、海域、農房等確權,協調金融部門開發融資產品,促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開展。二是管理制度策動。強村富民的主力軍是村居干部,既要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又要規范其行為,確保干凈又干事。為此,要完善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對村資產出租、村干部在企業兼職、村干部報酬與村集體經濟增長的掛鉤等進行明確和細化。如部分村居干部作為農村致富帶頭人,有些在村辦企業或其他企業中兼職法人代表或管理人員,建議組織等有關部門出臺政策,規范明確其工資待遇及薪勞報酬,讓能人發揮帶頭作用。對村資產出租的期限、招拍掛方式、合同等要逐步規范,改變合同過長、增收無門的問題。三是營造合力推動。首先是部門聯動。強村富民是系統工程,涉及的職能部門眾多。如發改委的一體化試點、住建局的美麗鄉村試點和農業局的造福工程項目,人社局的勞動力轉移培訓、經信委、商務局的商貿布點等等,應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增強工作實效。其次是掛鉤扶持。整合貧困村掛鉤幫扶的領導、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改變簡單輸血幫扶手段,加強行業匹配性,促進掛的人“幫得上”,被幫扶的村“能造血”。其三是社會參與。強村富民關乎社會群眾,要明確村居和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其首創精神。要通過宣傳和典型引導,解決宅基地整理復墾、強村項目征地、土地流轉等工作中群眾觀念滯后的問題。引導致富能人、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帶動農民發展規模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