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国内精品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九九

今天是:
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莆田:推進強村富民步伐(三)
【發布日期:2017-01-22】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市政協“加強村級組織建設 推進強村富民步伐”專題協商】報道之三
 
莆田:推進強村富民步伐
 
 
華亭園頭村利農現代農業園
 
 
 
 
華亭云峰鄉村休閑公園
 
 
大濟烏石鄉村休閑公園
 
產業帶動,夯實農村經濟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撐,也是強村富民的基礎。要以農業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制度、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跨界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一要培育“一村一品”產業。根據各村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產業傳統的不同,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制訂各具特色、短中長期結合的強村富民發展規劃。建議針對我市平原、山區、沿海等不同類型村,分類指導,因村施策,實現每個村有一個產業發展規劃、一批致富能手、一個經濟合作組織,形成1-2個主導特色項目。對城中村、城郊村,要充分利用城市輻射的有利條件,合理布局向城市化過渡的產業,積極扶持發展服務業,主動融入城鎮化進程;對沿路、沿溪的村,加大招商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食品)加工業、商業、服務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對山區自然景觀豐富的村,要圍繞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做文章,發展農村生態休閑觀光項目,突出特色,做精做細,打造鄉村生態觀光旅游區、果蔬采摘基地、民俗文化體驗基地、勞動實踐基地等鄉村旅游產業。通過精準施策,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新格局,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要積極創建特色小鎮。以仙游仙作工藝小鎮、城廂華林鞋藝小鎮、秀嶼上塘銀飾小鎮、湄洲媽祖文化小鎮入圍福建創建28個特色小鎮為契機,細化特色小鎮實施方案,高水平編制規劃,突出產業特色,推進省、市、縣(區)三級特色小鎮的創建工作。要在規劃的指導下,謀劃重點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增加社會投資,合理增加政府性投資,打造一批文創小鎮、珠寶小鎮、電商小鎮、旅游小鎮等特色小鎮,促進城鎮化建設。三要促進產業專業化。鼓勵和支持村級組織牽頭成立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經濟組織,采取抵押、互換、信托、入股等靈活多變的土地流轉方式,加快農村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種養能手流轉;大力支持“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根據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農戶”、“合作社+農戶”、“經營大戶+農戶”等多種有效的聯合方式,并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帶動群眾參與經營,開發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示范項目等,擴大農戶參與率,推進本村特色產業向專業化、規?;较虬l展。四要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大力推進阿里巴巴集團與仙游縣合作開展農村電商試點工作,依托當地的特色產業,大力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特色村、特色鎮;加快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完善鎮村快遞物流設施,實現“鄉鄉設網點、村村通快遞”,強化快遞對農村電商支撐能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工作,鼓勵返鄉大學生、農村青年回鄉辦電子商務;加快建設農產品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種植、生長、采摘、加工、包裝、物流等各個環節的全程記錄,保障產品質量和網民消費權益;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家庭示范村”建設,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積極推進傳統產業信息化建設。
用活政策,增強農村發展后勁。面對農村農業發展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必須在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發揮市場機制基礎作用的前提下,用活國家和省、市出臺的各項政策規定,推動涉農建設所需的人員、資源、資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充分利用,激發發展活力,增強發展后勁。一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5年1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和試點任務。我市雖未列入全國試點城市,但也要積極做好土地改革前期工作。建議國土、住建部門積極開展農村地籍和房屋調查,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力爭在全國2018年擴大試點或全面推開時,能及時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土地進入市場,并通過公平的市場交易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二要積極推動農村土地產權有序流轉。2016年9月29日,國土部、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要求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要求,允許進城落戶人員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自愿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對此,建議我市加快農村產權評估體系和交易平臺建設,切實推動農村產權、資源資本化和市場化,形成農村房屋交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流轉市場,激活農村“沉睡”資產,讓農民可以獲得市場允許的土地收益,獲得合理合法的財產性收入。三要加大金融支農惠農力度。引導金融機構主動適應農村實際、農業特點、農民需求,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確保金融支持服務“三農”政策落實;加大貸款財政貼息力度,對涉農貸款按一定比例給予貼息,降低農民貸款成本;創新支農貸款的抵押擔保機制,采取農戶及小企業多戶聯保、協會擔保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抵押貸款等方式,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擴大農業保險補貼范圍,穩步擴大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品種和補貼標準,激發農民投保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增加適合農村的理財產品,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四要加大惠農補貼整合力度。目前國家和省、市支農惠農的補貼項目眾多,但渠道分散、資金規模效應不明顯。要積極探索從資金使用環節和分配管理環節進行整合的新思路、新舉措,建立涉農資金協商使用機制,打破財政部門內部分工約束,進一步發揮涉農資金使用合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議由農業、財政部門牽頭,梳理整合各類涉農建設資金,按照資金來源渠道不變、資金用途不變、項目管理權限不變、項目實施主體不變、檢查驗收標準不變的原則,打破行業界限和部門分割,統籌安排項目,捆綁使用,集中投入,提高涉農資金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