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莆田:推進強村富民步伐(一)
【發布日期:2017-01-19】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市政協“加強村級組織建設 推進強村富民步伐”專題協商】報道之一
【編者按】為切實推進“強村行動計劃”,經市委、市政府、市政協共同商定,將“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推進強村富民步伐”列入2016年市政協專題協商議題。2016年9月份以來,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分赴仙游縣、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北岸經濟開發區等六個縣區,就平原、沿海、山區不同類型的13個行政村進行實地考察,分別聽取各縣區關于強村富民工作的匯報;同時召開市直11個相關部門領導參加的專題調研座談會,進行座談交流。之后,市政協召開專題協商議政會。會議圍繞“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推進強村富民步伐”進行專題協商,彭麗靖副主席代表專題調研組介紹了我市開展強村行動計劃以來的工作成效、存在問題和對策建議。葉志民、徐永輝、俞建忠、肖金樹等六屆市政協委員從黨建引領、強化農村經濟等方面踴躍發言。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農業局等市直有關部門參與協商,并就委員們提出的問題作出回應。
莆田:推進強村富民步伐
![]() 大濟烏石村部
![]() 華亭霞皋村宣傳欄
![]() 龍華金溪美麗鄉村
![]() 大濟烏石美麗鄉村
![]() 北岸蔣山村發展海產養殖業
●【現狀】
我市“強村行動計劃”啟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各縣區與市直職能部門,堅持抓基層、打基礎,調結構、強力量,把基層黨建與強村富民、精準扶貧等工作結合起來,作為夯實黨執政基礎的一項根本性、長遠性工作來抓,通過做強中心村、發展中等村、扶持落后村等措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收入逐年增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換屆選舉提升了村級組織功能。2015年,我市971個村居(其中村850個、社區121個)順利完成村級組織換屆工作。通過換屆,換出了新形象,換出了新面貌。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明顯增強。一是班子結構得到優化。2015年,全市共選舉產生村(居)“兩委”成員6920名,平均年齡從上一屆的46.4歲降低到45.5歲,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占55%,特別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7名,占7.3%。“兩委”中女性有1441人,比上一屆增加163人,比例提高到20.8%。村級“兩委”班子顯現出文化水平、“雙帶”能力、婦女干部、大學生村官比例提升和村干部年齡下降的“四升一降”新氣象。二是引領作用開始顯現。全市共有600多名致富能人和農村優秀人才當上了“帶頭人”。如荔城區山前村、秀嶼區壩津村、城廂區下尾村等部分新任“村兩委”成員,他們帶思路、帶產業、帶資金、帶技術走上工作崗位,帶頭創辦領辦致富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了農民收入。三是服務能力有所增強。結合“三嚴三實”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各縣區加強對換屆后村級“兩委”成員,特別是村主干的教育培訓,切實提高村級基層組織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提高基層組織的服務能力;推行農村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實施村級事務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不斷提高村級組織管理水平;完善村級便民服務代辦點網絡,搭建服務平臺,強化服務功能,推廣為民服務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務、網絡服務等做法,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提高群眾幸福感。
強村行動推動了集體經濟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強村富民的關鍵環節,由農業部門牽頭制訂專項計劃,通過政策措施傾斜、掛鉤幫扶共建、加大資金支持,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是實施“破殼”行動,實現“空殼村”村財初步增收。“強村富民”的重點在“薄弱村”、難點在“空殼村”。為解決這一重點難點,2015年市縣兩級籌集1.6億元“強村”資金,實施274個“強村”項目,切實增強村級組織造血功能。2015年以來,全市132個“空殼村”實現村財初步增收。二是因村施策,壯大集體經濟。對仙游縣烏石村、荔城區后黃村、涵江區東大村、崇福村等,針對當地自然環境優美、僑鄉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村情實際加以指導,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是盤活資源資產,增加村財收入。如城廂區云峰村、秀嶼區上塘村、北岸開發區蔣山村等地,對村級集體擁有的山林、耕地、水域、房屋等資源資產,通過租賃、入股、土地流轉、合作建設等方式加以盤活,增加村財收入。
助力增收促進了農民脫貧致富。“強村”是基礎,“富民”是目的。各級黨委、政府都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強村富民”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歸宿點,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助力群眾提高收入。一是培育龍頭企業,拓寬增收渠道。引進、培育利農、新美、閩中有機食品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使當地農民獲得了土地流轉的“財產性”、耕種勞作的“工資性”和參與經營的“經營性”三重收入,既解決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又拓寬了增收渠道。二是發展特色產業,夯實增收基礎。根據資源和氣候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經濟和藍色經濟,形成山上“林果花”、平原“種養加”、海上“魚蛤蝦”的特色產業經濟帶,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5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為209.93億元,比增2.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882元,增長8.2%。三是實施“結對幫扶”,帶動脫貧致富。加大村企結對幫扶力度,開展“精準扶貧——莆商在行動”活動,93家企業(商會)與88個貧困村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助力我市脫貧攻堅事業,使仙游縣金溪村等一些“老少邊島”貧困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四是做好轉移就業,助力精準扶貧。做好農民科技和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加大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應用和推廣,培育了一大批農村新型農民和農業產業;加大貧困人員就業安置力度,安排貧困對象免費進行公交駕駛培訓和就業安置;拿出100個國有企事業職位和“三支一扶”崗位,面向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定向招聘;增設1000個公益性崗位安置部分有勞動能力但是年齡較大的貧困家庭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