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委員風采
建設木蘭溪百里風光帶
【發布日期:2017-03-23】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編者按] 木蘭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中的重要河流之一,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河道全長105公里,是養育興化兒女的“母親河”,從源頭仙游西苑鄉至涵江三江口出???,孕育了水利、農耕、民俗等極具莆仙特色文化,兩岸風光秀美,景點多樣,無處不蘊藏著旅游資源,同時木蘭溪兩岸是莆田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是莆田市人口最為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帶。在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市政協委員吳建通代表農工黨市委會作“關于建設木蘭溪百里風光帶的建議”的發言,針對木蘭溪保護與建設存在的問題,如何建設木蘭溪百里風光帶提出對策。
建設木蘭溪百里風光帶
![]() 吳建通委員代表農工黨市委會發言
近年來,我市堅持綠色發展,木蘭溪實施“保護上游、控制中游、治理下游”的整治規劃,通過源頭保護、綜合治理和防洪排澇工程,持續推進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已全面建成了下游一至三期防洪工程,結束了莆田市主城區河段不設防的歷史,為中心城區東拓南進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供重要防洪保障,為城市建設走向木蘭溪時代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木蘭溪治理開始從下游走向全流域,水利部門搶抓機遇、轉變觀念,全面加快木蘭溪防洪工程干流全線治理,實施防洪安全、水環境治理和景觀建設“三位一體”綜合治理,為“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創建美麗中國示范區”目標提供重要防洪保障和優美生態環境。
市政協委員吳建通代表農工黨市委會發言說,當前,木蘭溪“一溪兩岸”是我市城市外延拓展的重點區域,但木蘭溪兩岸開發建設、用地預留、水系治理、古跡文化保護、建筑風貌、城市天際線、景觀打造等方面缺乏統籌考慮,保護、開發與利用的合理關系還需進一步統籌,面臨著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矛盾,濱水空間的控制保護與宜居城市目標存在一定差距,還不能完全滿足居民休閑、健身、賞水、親水、觀景等需求。
缺乏流域統籌。雖然仙游段、城區部分堤段景觀工程正在加快建設,但在建設、管理等方面依舊是各自為陣、獨自開發,缺乏協調統一。全面治理保護105公里木蘭溪全線,全市上下尚未形成共識。
缺乏頂層策劃。木蘭溪沿線的旅游資源缺乏挖掘和統籌開發。防洪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未能跟全域旅游和城市建設等規劃有效融合,尚未從全市層面規劃木蘭溪全線沿河景觀,提升木蘭溪沿岸城市品位,挖掘旅游資源,建設一溪兩岸風光帶。
投入機制單一。木蘭溪防洪工程是純公益性的民生項目,建設和管理的資金基本以政府投入為主,在防洪基礎設施建設中缺乏配套的旅游、城建、園林、環保等資金共同投入,缺少創新投融資機制來促進完善木蘭溪防洪、旅游、健身、休閑等綜合功能。
吳建通說,木蘭溪兩岸是我市城市外延拓展、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提升莆田城市品位的一張“金名片”。建設木蘭溪百里風光帶,以木蘭溪水系為紐帶,將木蘭溪源、仙游蘭溪公園、工藝博覽城、木蘭陂、梅妃故里、白塘秋月、寧海初日等名勝景區串珠成鏈,整合流域各類資源,堅持綠色發展,既凸顯莆田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與周邊環境、產業發展相結合,建設現代建筑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凝人氣、匯文氣、彰靈氣,建成集健身休閑、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等特色優勢的“百里長廓、千年古陂、萬古蘭溪”旅游產業融合示范帶。注重做到以下幾方面:
注重觀念轉變,整合資源建設升級版百里風光帶。木蘭溪保護開發,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艱巨而系統工程。一要樹立“一盤棋”意識。全市上下要凝聚共識,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切實把建設木蘭溪百里風光帶作為事關“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全局一個重大項目來抓,合心合力、科學有效地加以推進。二要創新工作機制。要轉變水利單一建設模式,圍繞把木蘭溪百里風光帶建成集旅游、體閑、文化一體綠色長廊為目標,建議由市里統一組建木蘭溪旅游開發領導小組和具體工作組,旅游、規劃、住建、水利、交通等市直部門共同參與,縣區各自包干推進,配強配齊人員,分級落實,統籌推進,確保上下游、左右岸協調推進。三要打造綠色GDP。各縣區要落實“一把手”工程和建設責任,轉變發展觀念,以木蘭溪水系為紐帶,串珠成鏈,挖掘、整合本轄區木蘭溪流域資源、人文、生態、區位等方面優勢,推動產業融合、帶動、延展,加快構建低碳循環、集約高效的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綠色GDP,在本轄區內各建成一個主題鮮明的4A景區。
注重規劃先行,留住兩岸山脈、水脈、文脈。一是邀請國內最高水平的設計大師和設計院,高起點策劃木蘭溪百里風光帶整體規劃,立足國際視野,大手筆統籌做好頂層規劃,充分融合沿線城鎮、土地利用、旅游發展、水利、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規劃,推行流域范圍的“多規合一”。二是水陸結合,彰顯“壺山蘭水、荔林水鄉”的特色風貌。留住莆田特有的山脈、水脈、文脈,突出木蘭溪兩岸建筑體系的色調、親水系的通聯、各條交通主干道和濱溪大道的銜接、壺山蘭水的視覺走廊,串聯木蘭溪沿線的河網水系、濕地、荔枝林等生態敏感區。三是按照還水于民、還溪于民、還路于民、還綠于民的理念,規劃時統籌兼顧木蘭溪的防洪、交通、游憩、生態等功能,圍繞文化、亮化、美化、凈化、綠化等“五化”,建設木蘭溪百里風光帶工程,形成水體——堤防——濱江路——建筑(環境)四位一體的濱江水地區景觀環境,實現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澇、環保、文化、旅游五大功能,打造優美的濱水空間和靚麗的濱水岸線。
注重景區提升,以木蘭溪水系串聯景點引領旅游業發展。以木蘭溪水系為紐帶,突出木蘭陂、廣化寺、南少林、民俗、工藝美術、祈夢等特色文化,發掘沿線文化點、商貿點、體驗點,塑造城市個性,培育城市精神。一是挖掘治水文化,提升木蘭陂水利公園,建設水利博物館,打造閩中第一山水公園。二是挖掘廣化寺佛教文化,提升廣化寺景區,推動佛具用品的鑒賞、品鑒與加工的融合,建設集禪修、研學、朝圣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著力打造海絲沿線國家佛教中心。三是挖掘南少林禪武文化,整合南少林寺、九華山與紫宵巖景區,追根禪武文化,溯源南拳祖地,延伸南少林文化體驗,開發禪修小鎮項目,做大武禪夏令營,打造武林大會,形成集禪修、度假、研學、養生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禪修體驗游。四是挖掘工藝美術文化,整合中國古典工藝博覽城、海峽藝雕旅游城、仙游莆仙國際油畫城等,增建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展主題節事、商務會議等活動,形成集商務會展、藝術品鑒、休閑購物、溫泉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藝林仙都復合游。五是挖掘白塘湖、延壽溪周邊的歷史文化、名人名村,依托荔林水鄉生態基底,開發體現莆田歷史文化的蘿苜田片區,形成具有莆田歷史文化特色的集旅游接待、購物休閑、商務會議、歷史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都市休閑游。
注重產業融合,打造宜居、宜商、富民綠色長廊。堅持“旅游+產業+特色小鎮”,把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特色優勢、競爭優勢,以旅游集聚產業、以產業支撐旅游,精準打造旅游產品,推進木蘭溪沿線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木蘭溪百里風光帶旅游綜合競爭力。一是發揮我市工藝美術等行業和榜頭等特色小鎮的優勢,與木蘭溪百里風光帶旅游策劃深度融合,打造論壇節慶、佛教、健康養老、休閑度假、農業觀光等特色旅游產品。二是著力打造旅游綜合體。將旅游與現代影視、網貿、互聯網+等產業融合,重點培育文化創意、博覽會展、演藝娛樂等朝陽產業,促進當地產業轉型,生態富民,旅游富民,發展特色旅游。三是注重整合旅游資源,以水系為主線,將木蘭溪沿岸景觀帶串珠成鏈,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推進,與沿線東陽、洋尾等歷史文化村落相輝映,與南少林禪宗禪修文化動靜互補。四是注重品牌打造,通過策劃、宣傳、營銷等手段,吸引國內相關產業龍頭參與景區開發建設,全景化打造、全產業融合,為木蘭溪百里風光帶發展奠定基礎。
注重機制創新,市場運作政策扶持全力推進。一是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精心選擇啟動區,打造核心景區,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以試點區為窗口和平臺,向社會、群眾展示成果、宣傳全域旅游理念,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從而帶動木蘭溪沿線整體保護與開發。二是政策扶持。通過市場運作與打造富民旅游、民俗民宿旅游相結合,發揮示范作用,來引導沿線群眾就業轉型。制定出臺農房集聚、土地流轉收儲、扶貧救助和生態補償等相關政策。三是建設機制。基礎設施建設可由多家國企先行介入或采取PPP融資方式邀請力量雄厚的民間資本參與建設。四是運營機制。通過產業發展,并將木蘭溪流域內的土地收益10%用于資金平衡,反哺用于設施建設。 |